鄭 青
摘要:利益政治的應然效能就是實現利益的和諧發(fā)展,但在實然層面,利益和諧往往被認為可欲而不可求,原因在于利益政治會出現失效。本文著力于此,希望清楚解讀這一問題,以便為深入實踐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利益政治;失效;利益非和諧;成因
中圖分類號:D6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06-0008-03
利益政治的應然效能是實現利益和諧。但在實然層面,由于利益政治會出現失效,因而只有弄清其成因,利益和諧實現的不確定性才可避免。
一、利益政治的應然效能:實現利益和諧發(fā)展
利益政治的應然效能可概括為兩點:一是為利益尋求實現的公共平臺;二是協(xié)調各利益關系以實現相對均衡,即利益的實現與協(xié)調的功能。這一功能決定了利益政治的效用是實現利益的發(fā)展。這可從政治民主化的作用中推知: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發(fā)展的目標之一,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其作用有學者給予六個方面的概括:(1)政治民主化能保證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2)政治民主化有助于提高政治參與,在更大范圍內使公民的政治權利有可能得以平等實現。(3)政治民主化有助于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性,保證社會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和個人效用的最大發(fā)揮。(4)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以和平手段消除社會爭端,降低變遷成本。(5)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6)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促進全球各個不同的政體形式和政治體系之間的平等交流對話,維護世界和平。同時“政治民主化最終將作為一個歷史概念而存在,其歷史使命根本在于將政治民主引向社會民主,實現人類社會的真正民主形式”。而就“民主”概念的時代演變而言,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是古典民主,即“多數人統(tǒng)治”,解決的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屬于權力歸屬的政治制度層面;第二是近代民主,即“精英選拔機制”,解決的是精英與大眾的關系問題,屬于權力配置的政治體制層面;第三是現代民主,即“利益均衡機制”,解決的是資源和財富占有與分配的關系問題,屬于權力運行的政治機制或政策層面。之所以需要現代民主的存在,是因為現代社會是公民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以便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公民社會?!霸谌魏斡兴鳛榈氖忻裆鐣?,都存在兩種機制”,其中一種是公共領域,它通過公共媒體交換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意見,削弱對抗和沖突,減小差異性并達成共識,由此達到社會化和政策創(chuàng)建的統(tǒng)一;另一種是市場機制,它主要是通過各利益主體的利益優(yōu)勢之差異選擇資源配置流向,并由規(guī)則和妥協(xié)達到互惠的協(xié)定。而市場經濟是以分工、競爭和交換為特征,必然帶來社會分化和利益不均衡。因此需要通過民主機制進行利益再分配,實現利益相對均衡,對市場的利益機制進行有效的補充。而利益政治的效能正是著眼于構建這樣的民主機制,以此推進利益的發(fā)展。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包括量與質兩個方面。追求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利益結果也包括存量利益的增加與增量利益的發(fā)展。因而利益的發(fā)展存在以下三個階段:利益的認同階段、利益的發(fā)展階段及利益的和諧階段。其中前兩個階段稱為利益發(fā)展的求同階段,后一階段稱為利益發(fā)展的求異階段。盡管求同存異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但就利益發(fā)展的過程而言,卻是涉及利益觀念及利益行為發(fā)生轉變的兩個不同的利益發(fā)展層次。由于“利益本身就是一個體現實體之間關系的關系范疇,而不是一個純實體范疇?!币虼耍娴陌l(fā)展其實質就是利益關系的發(fā)展。利益關系可從多個維度進行劃分,如從利益主體關系來看常見的有國家、集體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等;從利益客體關系可分為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等;從時間層面來看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等;從空間角度來看有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等。眾多的利益關系可歸為三個對立統(tǒng)一的利益關系: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根本)利益和眼前(暫時)利益關系,既得利益和應得(理想、目標)利益關系。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既得利益的利益主體只有對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應得利益有了基本的認同,才會在共同利益目標的感召下尋求利益整合的平臺,實現利益發(fā)展的增長點。由于這是一個求同的過程,在推進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兩個方面的優(yōu)缺點:優(yōu)點是利益主體之間由于認知到利益的相關性,因而通過共同利益的整合尋求利益增長的機制,從而推動利益的發(fā)展。缺點是如果利益主體只有利益求同的發(fā)展思維,一旦尋求不到利益整合的基點,利益主體就會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引發(fā)利益矛盾甚至沖突,使利益發(fā)展停滯。同時利益的求同更多是從同質中尋求利益發(fā)展的增長元素,因而不利于共同利益目標層次的提升及多元利益實現途徑的尋求。可見,認同、發(fā)展階段是一個較低層次的利益發(fā)展。利益發(fā)展的高級階段是利益和諧,這是一個求異的過程,認知到利益差異、矛盾的不可避免性,并通過協(xié)調方法使利益矛盾保持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并通過相異利益元素的互補,使利益發(fā)展具有新的生長點。因此,利益和諧是利益發(fā)展的目標。利益發(fā)展是利益和諧的本質,只有通過不斷發(fā)展,利益才能達到和諧。
二、利益政治的失效:利益非和諧的成因
利益政治所要實現利益和諧的發(fā)展目標,由于涉及眾多利益因素的協(xié)調問題,特別是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往往具有最大化的特點,這就使利益發(fā)展所要達到的和諧往往無法通過利益主體之間的自動協(xié)調而實現。因此,需要掌握公共權力的國家利用政治的權威性、公正力,管理、平衡利益關系,從而形成利益政治。但在實踐層面,利益政治的效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偏差,使利益和諧的實現具有不確定性。
(一)利益政治效能的缺位
政治現象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出現的,之所以需要政治是因為在社會體系中,政治發(fā)揮的職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政治職能產生效能和繼續(xù)存在的必要是需要條件的,如在階級社會,政治最基本的職能是政治統(tǒng)治。而“國家的政治統(tǒng)治到處都是以執(zhí)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tǒng)治只有在它執(zhí)行了它的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xù)下去?!闭蔚纳鐣毮芫唧w來說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即管理、服務和平衡的職能。從本質上說,無論政治行使哪一種社會職能其目的都應為了實現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實現存在由低向高的推進。所以,從政治的這一點看,政治辯證的發(fā)展歷程可總結如下:公益政治——利益政治——原則政治——公益政治。第一個公益政治的職能由于出現在生產力水平低的情況下,政治的職能常常是確保公共生活中低層次的利益平均化。第二個公益政治職能是在生產力水平極高的未來社會,每個人都獲得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情況下,作為人類的集合體公民社會達到自主各取所需的利益訴求的階段。而從原始社會以來人類社會主要處于獲取非均衡的利益政治時代。非均衡的利益政治具有合理與非合理之別,要把非合理的利益政治轉變?yōu)楹侠淼睦嬲伪仨毎l(fā)揮政治的規(guī)約職能,因而利益政治要上升為原則政治,即利益關系的協(xié)調依靠公認的原則與制度,從而使人類的文明達到一定的高度。現代社會主要處于利益政治
的時代,其特點既注重公共利益的實現,又關注多元的個體特殊利益需求的合理性。多元特殊的利益需求由于具有實現途徑的多元性,表現在市場機制“無形手的作用”、各種社會組織協(xié)調的功能等。由于這些途徑具有相較而言的靈活性及便捷性,成為社會利益主體訴求利益的首選。但與利益政治的職能相比,這些途徑實現的是有限利益主體的利益及利益最大化,不可避免以損害其他利益主體的利益為代價。無法確保獲取利益的公平性、公正性,引發(fā)諸如利益差距、利益缺失等的利益矛盾或利益沖突,使得利益政治出現監(jiān)管不力等的職能缺位。除此之外,利益政治原有的意識、價值及心理習慣如只擔當職能范圍內要求的職責,而沒有隨著實踐的要求進行調整,出現利益政治不作為性無效失責的職能缺位,利益和諧無法實現。
(二)利益政治效能的越位
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是現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兩個必然要求。經濟市場化決定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特別在經濟發(fā)展中起到主導地位,而政治民主化要求基層民主成為現代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特別是公民社會的發(fā)展,社會自組織在利益的維護與實現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些構成了利益政治發(fā)揮效能的外部環(huán)境與要求,也就是利益問題密切關系到利益主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在利益訴求與實現途徑多元化的情況下,利益政治效能正確發(fā)揮的前提是明確自身職能的界線,處理好與市場職能和社會職能之間的關系。在利益一體化的時代,市場主要是商品銷售的場所,而社會是無獨立的職能而言的,政治以其所擁有的公共權力著眼于整體利益的實現,獲得了其職能發(fā)揮的權威性與合法性?,F代社會,伴隨著市場機制的形成及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利益一體化轉變?yōu)槔娑嘣?,政治單一的職能已無法實現多元的利益需求,但政治效能公益性的本質要求和政治職能社會性的慣性,有可能依然行使本應由市場或社會發(fā)揮作用的職能,出現了職能的越位,這種行為導致的危害有以下幾點:一是越位帶來公益力缺失的危害。利益分化所形成的多元特殊利益并不能影響或取代社會應有的公共利益的維護,公共利益是個人利益或特殊利益實現的前提及基礎,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利益政治在社會發(fā)展的現階段依然具有不可或缺性,其職能的權威性是由其目標訴求即公共利益所賦予的公益力,利益政治一旦具有公益力,在面對公共利益與利益主體合理的特殊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由于實現利益的公共性。可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通過補償等的方式化解相關的矛盾。但當利益政治由于越位如出于實現公益的目的,取代市場或社會的職能,造成無效的收益或產生利益的結果不是公眾所想要的或無法真正享用的,從而產生利益政治職能動機與效果的偏離,所形成公益力缺失的直接危害是導致利益政治公信力的缺失,公共利益實現與層次提升的前景受到影響,又不可避免影響個人利益的實現,因此,形成利益無法實現的惡性循環(huán);二是越位造成利益損失的風險。利益政治行使職能的手段是通過宏觀調控即計劃的方式進行的,帶有主觀的強制性。而市場職能是通過競爭產生的價值規(guī)律對利益關系進行調控,強調利益協(xié)調的客觀性。與此相比,社會自組織由于是在共同利益目標的驅使下形成的。因而在維護利益的過程中更多是通過自愿協(xié)調的方式進行的。政治、市場、社會之所以會有以上實現利益方式上的差異,源于利益目標上的不同,所以相互之間是互補的關系,而不能隨意的取代。利益政治的主觀強制性一旦越位,就會造成利益損失的風險表現為政治職能的規(guī)劃無法一定與市場的價值規(guī)律相對接,造成如生產與銷售等方面的脫節(jié)。同時,社會自組織由于利益的相關性及互動性,在進行利益協(xié)調時都會綜合考慮成本與收益問題,盡量減少損失,而如果以國家為虛擬利益主體的政治越位社會自組織等的職能,由于政治權力的行使者是處于無成本投入的第三方介入,可能會出現因為忽視利益收益的成本考慮而造成利益的損失,結果導致以收益者的身份承擔利益損失的風險,使利益政治職能越位成為利益和諧喪失的根源。
(三)利益政治效能的錯位
政治效能的錯位是指政治職能擺錯了位置,導致的結果是政治職能公益化異化為政治職能資本化。盡管從利益所屬的主體來看,利益可分為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但就利益政治所具有的公共權力決定了其職能的本質屬性是應維護與實現公共利益,而一旦出現政治職能私有化、商品化、關系化、特權化等的資本化現象,政治就成為個人圖謀私利的工具,喪失了其公平性的特質,進而政治職能的合法性、權威性將會受到置疑,引發(fā)的利益矛盾與沖突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平息。從終極意義上來看,社會的利益矛盾與沖突最終還要從發(fā)展經濟來解決,但就現代社會而言,有兩種機制在主導包括經濟在內的社會要素的發(fā)展,一是政治機制,二是市場機制。利益機制所要實現的利益包括兩個層面:一是經濟效益,二是社會效益,市場機制的競爭特性決定了其對經濟效益追求的唯一性。政治機制之所以有追求經濟效益的職能,在于市場機制所賴以發(fā)揮作用的價值規(guī)律導致由于市場主體的認知不清等方面的原因出現市場行為的盲目性、滯后性因而引發(fā)市場機制經濟行為的失靈,這就需要政治機制給予必要的填補。這種填補的職能具體體現在提供社會所需的公共產品、制定穩(wěn)健的市場經濟政策、維持正常的經濟活動的秩序,并在實現社會效益的要求下對市場上出現的經濟收入的差距進行合理的調控等,從而保障了市場經濟活動的正常發(fā)展。利益政治的經濟職能只能是對市場的補充而不能取代,否則的話就會出現錯位,表現為在職能的目標上以實現經濟利益為檢測效能的標準,忽視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其他層面的利益,把市場所追求的經濟利益作為唯一要實現的目標,導致利益發(fā)展的失衡;在職能實現的途徑上,忽視市場機制的價值規(guī)律,以權力代替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導致市場機制無法正常發(fā)揮作用,造成更大的經濟活動的失序及利益的損失。除此之外,利益政治的錯位又會直接導致其本身內涵和行為的扭曲,產生兩種不良的利益后果:一是利益政治化,在政治完全代替市場職能的情況下,政治所具有的諸如公共權力等的資源成為能夠創(chuàng)造和形成利益的唯一源泉與動力,利益主體就會千方百計的獲得政治資源以此為私益謀利,而不能獲得政治資源的利益主體的利益就無法得到保障,造成社會的不公。二是政治利益化,在政治資源成為利益獲得唯一來源的情況下,政治資源的行使者就擁有了壟斷利益分配的資本,通過政治權力“尋租”的行為,為政治資源的行使者及相關利益主體尋求私利,造成社會的不滿。
綜上所述,正是因為利益政治在實踐中會出現效能的缺位、越位、錯位的可能,產生利益矛盾和沖突。因此,認知利益政治在實現利益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的同時,如何正確發(fā)揮利益政治的效能,這是需要進一步深入實踐進行研究的問題。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