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莉
“8020出版公司倒了,UGC與傳統紙媒相結合的完美代表《JPG》和《Everywhere》也漸漸遠去,留給讀者的,是對這一創(chuàng)新模式的回憶和思考?!?/p>
網絡時代,傳統媒體如實體紙媒雜志為尋求出路,通常會考慮將線下的內容轉移到線上。豈料線上的競爭更加激烈,網絡世界那些不拿任何薪水的瘋狂寫手,如博客,播客的用戶足以將傳統紙媒的這些內容淹沒。8020出版公司則反其道而行之,將網絡上自由作家的作品印成實體雜志,相繼推出圖片雜志《JPG》和旅游雜志《Everywhere》。引用8020的投資人Halsey Minor的話說:“任何人的興趣都可以變成雜志?!?/p>
這種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與實體紙媒相結合的模式,似乎標志著人人都可以出版雜志的新媒體時代到來了,《Everywhere》和《JPG》正在向人們展示Web2.0時代未來雜志的新容貌。
可是8020還是在金融風暴的侵襲下翻了船。2009年伊始,8020出版公司的名字出現在TechCrunch網站的“死亡池”里,被收錄為Web2.0先烈。《JPG》正式??禘verywhere》則早在2008年8月號出版后就已經???。死亡還是涅槃?如果能夠獲得新一輪投資,8020或許可以絕地反擊。
草根雜志
2006年,8020公司推出它的第一本雜志《JPG》。這是一本具有Web2.0概念的全圖片雜志,圖片全部由網民貢獻,先上傳到圖片分享網站上,讓大家評分,評選出最精彩的圖片和故事,然后由雜志主編選片,就可以做成電子雜志和精美的實體印刷品出版了。用戶通過網絡承擔了整個組稿過程。
這樣的組稿方式大大點燃了草根用戶的創(chuàng)作熱情,尤其對那些喜歡做了某件事情就拼命寫感想的人來說,《JPG》是他們發(fā)表作品的最佳平臺。依托8020的線上投稿系統,網民只要上線,就可以直接先簽約,只要上傳的作品被選中出版,就可以拿到稿酬。出版的那些麻煩和手續(xù)少了許多。無怪乎雖然只有100美元的稿酬,《JPG》雜志每月依然可以收到2萬個左右的投稿作品。
此外,負責管理8020出版公司的米切爾·福克斯(Mitchell Fox)在談及雜志的成本時,用了兩個字——微薄。因為8020主打的不是那些高價格的知名作家、攝影師,而是喜歡寫點感想的普通人。他們只要拿到100美元稿酬,就能向別人展示自己的作品,何樂而不為呢?有了大量的投稿做基礎,公司只需要一個十幾人的小型編輯團隊就可以做成一本雜志,而且,如果再想出一本類似雜志,只需多加三四個人手,漸漸就會形成規(guī)模效應。
除了低廉的成本,這種用戶創(chuàng)作內容的UGC模式充分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通過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和便捷的用戶行為分析手段,互聯網媒體能夠更加精確地定位用戶的媒體內容喜好,能夠通過UGC模式和用戶推薦系統等方式構建用戶的個性化互聯網媒體群落?!禞PG》這樣具有鮮明個性化的雜志受到了消費者青睞,自然也會受到廣告主追捧。
從盈利模式來看,一般人想訂閱一整年紙本的雜志,需要25美元。如果在書店單本購買,每期6美元?!禞PG》雜志一次的發(fā)行量差不多有23,000本,并不多,但據說銷售2萬份雜志就可達到盈利水平,而且圖片分享網站本身還有50萬名每月不重復使用者。HP、Adobe等大公司都曾經在《JPG》網站和雜志上投放在線廣告。在這個攝影發(fā)燒友聚集的地方,投放包括攝影設備、在線編輯軟件、輸出設備等產品的廣告也再合適不過。
看上去真的很美,8020公司也準備秋后落個好收成。于是乘勝追擊,在2007年底推出第二本雜志《Everywhere》,主題是大家最愛寫的旅游,嘗試將線上的文字摘下來做雜志。公司還設有一個專門的Everywhere網站,匯聚了一大幫熱愛旅游的背包客,在上面隨意寫作,然后精選文章出版。
《Everywhere》、《JPG》一度曾被認為代表了新媒體時代雜志的未來容貌,而8020公司的投資人Halsey Minor也因這一投資鞏固了其在Web2.0媒體方面的教父地位。如果沒有經濟危機,8020或許真的可以成為新媒體雜志的先驅。
誰來拯救8020
《JPG》畢竟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當雜志的運營無以為繼的時候,群眾開始試圖改變雜志的命運,因為誰也不想看到自己親身參與制作的雜志就此倒下去。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JPG》的粉絲甚至開設了一個名為savejpg.com的網站,試圖為拯救《JPG》雜志聚集力量。在該網站發(fā)起的一項關于希望什么機構接收《JPG》的投票中,33%的人認為應該由用戶來控制雜志,31%的人認為Flickr(圖片分享網站)應該擁有《JPG》。這些一擁而上的支持言論,也為《JPG》吸引到了媒體足夠的注意。
“我不認為傳統媒體或者平民媒體會迅速走向消亡,”CNN.com負責用戶合作的高級制片人Lila King說,“原因就是現在的工作成果都是由雙方結合產生的?!盋NN也在UGC方面做了不少有益嘗試,并且贏得在業(yè)界富有聲望的Knight Foundation(奈特基金)的創(chuàng)新獎項。CNN網站的iReport欄目,每月收到來自全球各地的用戶通過圖片和視頻方式投送的近萬份材料,一些CNN網絡上最尖銳的和首發(fā)的報道都誕生于此,比如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相關信息是由美國在中國的留學生提供的。這些都反映了UGC與傳統媒體相結合這種模式的價值所在,也為亞洲的傳統媒體提供了可以參照的范本。
目前《JPG》還在積極地尋找投資人,現任主編Laura Brunow Miner也在官方博客中公布了數位潛在投資人的投資意向。8020出版公司或許還有絕地逢生的機會。四這樣的組稿方式大大點燃T草根用戶的創(chuàng)作熱情,尤其對那些喜歡做T某件事情就拼命寫感想的人來說,《JPG》是他們發(fā)表作品的最佳平臺。
UGC在美國
UGc在美國雜志圈已經流行了數年,但是編輯部掌握最終的內容選擇權,這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讀者提供的內容。2008年6月號的《實惠旅游》(Budget Travel)則一改常態(tài),將UGC模式做到了極致——內容百分百由用戶提供。
一些大型雜志出版商也開始涉足用戶出版模式?!哆B線》(Wired)過去一兩年里已經在數期雜志封面做過嘗試;丹尼斯出版(Dennis Publ shing)公司也宣布其英國雜志Bizarre將推出一期完全由用戶創(chuàng)作的專號。此外,《時代周刊》和《紳士》(Esquire)雜志也以“反饋”欄目形式在其官方網站上發(fā)布讀者創(chuàng)作的內容。
《老房子》(This Old House)是眾多UGC雜志的典型。擁有95萬發(fā)行量,并在2008年6月號全部采用由讀者提供的圖片和DIY小故事,同時雜志的刊名也臨時改成了《你的老房子》(Your Old House)。為方便讀者上傳資料,《老房子》還創(chuàng)建了一個專門的小型網站,同時號召讀者就雜志每期的“故事”板塊提供素材或文章,同名電視節(jié)目“老房子”也取得了較高收視率。與上年同期相比,《你的老房子》雜志的廣告頁面增加了3%。雜志發(fā)行人馬特,圖爾克說:“雖然這期雜志的投入比以往多,主要是建立和管理小型網站需要一些額外支出。不過,這種雜志出版模式已經獲得了廣告的成功,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只是時間問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