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懋
摘要:小說《到燈塔去》體現(xiàn)了弗吉尼亞·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思想。本文首先闡釋了雙性同體思想,其次分析了分別代表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的拉姆齊夫婦之間的對立和人格的不完整性,然后分析了在拉姆齊夫人去世后,拉姆齊先生尋求和開發(fā)內(nèi)心阿尼瑪?shù)倪^程,以及莉麗作為新女性將阿尼姆斯和女性氣質(zhì)整合的過程,最終完成了和諧之旅。拉姆齊先生到達了燈塔,莉麗完成了繪畫,實現(xiàn)了人格的完整統(tǒng)一。
關鍵詞:男性氣質(zhì) 女性氣質(zhì) 阿尼瑪 阿尼姆斯 人格 雙性同體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是英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不僅是意識流小說家,還是女權主義文學批評的先驅。但她反對激進女權主義立場,她認為男女兩性在社會生存結構中是互存互補、相互融合的。深受布魯姆斯伯里團體的影響,雙性同體思想貫穿于伍爾夫的小說之中,其中《到燈塔去》被認為是伍爾夫的最出色的雙性同體佳作。
一. 雙性同體的概念及思想
雙性同體androgyny, 譯為雙性同體或雌雄同體。雙性同體,在生物學上指的是在生理特征上同時具有雄性性器官和雌性性器官的混合物。在心理學上,指同一個體既有男性的人格特征也有女性的人格特征。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類有兩個最基本的原始模型,即阿尼瑪和阿尼姆斯.阿尼瑪是男人的靈魂,是男性的女性特征,是男性無意識中的補償因素;阿尼姆斯是女性的男性特征,女性也具有潛在的男性本質(zhì)?!盵1]關于雌雄同體的概念柯勒律治曾說:“偉大的心靈總是雌雄同體兩性因素并存的?!盵2]卡洛琳·郝貝蘭在她的《朝向雌雄同體的認識》一書中認為,無論在神話、宗教還是在哲學和文學中,“雌雄同體”或“雙性人格”都應該是一種最高的完美理想。
伍爾夫從性別的角度對整合人格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我們之中每個人都有兩個力量支配一切,一個男性的力量,一個女性的力量。在男人的腦子里男性勝過女性,在女人的腦子里女性勝過男性。最正常,最適宜的境況就是這兩個力量在一起和諧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時候?!挥性谶@種融洽的時候,腦子才變得肥沃而能充分運用所有的官能,也許一個純男性的腦子和一個純女性的腦子都一樣不能創(chuàng)作。”[3]這不僅體現(xiàn)了伍爾夫理想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也表明了理想的人格模式。
伍爾夫不是一個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她反對激進女性主義者提出的顛覆男權社會,構建女性中心傾向的女性世界的觀點。她認為男女之間應該合作并存、和平共處。她的雙性同體觀突破了性別對立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達到了超越性別的新境界。
二. 不完整的人格—— 代表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的拉姆齊夫婦
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自從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取代以后,男女兩性就開始了社會分工。女性操持家務,相夫教子;男性進入社會,養(yǎng)家糊口。作為傳統(tǒng)婚姻家庭的代表,拉姆齊夫婦不得不承襲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角色。拉姆齊先生是哲學家,堅持真理、睿智、實際、善于思考;拉姆齊夫人是“房中天使”,美麗賢惠、感性、充滿想象力、富有同情心。拉姆齊夫婦分別代表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這種二元對立使得夫婦雙方的人格不和諧、不完整。
拉姆齊夫人作為“房中天使”,她承受著社會強加于她的種種社會規(guī)范,以至于使她自己認為女人天生就應該為家庭作出犧牲,女人就應該結婚。正如波伏娃所說:“婚姻,是傳統(tǒng)社會指派給婦女的命運?!盵4]拉姆齊夫人極力促成兒女們的婚姻,她認為婚姻是一個女人人生中最好的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拉姆齊夫人把自己的女性氣質(zhì)發(fā)揮到了極致,壓抑了內(nèi)心的阿尼姆斯。但是拉姆齊夫人內(nèi)心的阿尼姆斯一直在她的潛意識里,她有時討厭自己的美貌,她不愿意只做一個美麗的家庭主婦,她想和男人一樣從事社會工作。在親眼目睹為生存掙扎的婦女時,“她希望自己不再是一位以私人身份去行善的婦女,她希望自己成為她不諳世故的心目中非常敬佩的那種闡明社會問題的調(diào)查者?!盵5]但是當她試圖讓眾人接受她的阿尼姆斯——當她控訴英國牛奶制造業(yè)的弊端時,她得到的卻是所有人的嘲笑和諷刺。拉姆齊夫人被根深蒂固的社會規(guī)范深深禁錮著,內(nèi)心無法達到平衡。正如榮格所說,要想使人格和諧平衡,就必須允許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個人的意識和行為中得到表現(xiàn)。而拉姆齊夫人的男性因素被壓抑在了潛意識里,她內(nèi)心的不平衡,人格的不和諧使得她痛苦不堪。當拉姆齊夫人準備好了宴會,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時,她不禁問自己:“我在生活中究竟得到了什么?”[6]當拉姆齊夫人無數(shù)次地給予丈夫安慰,同情之后,“整個人似乎因精疲力竭而坍倒…讓自己完全陷在癱軟之中”。[7]拉姆齊夫人就是這樣一個受傳統(tǒng)社會規(guī)范壓迫的婦女,最終在她去世的時候都無法實現(xiàn)人格的平衡與和諧。
與拉姆齊夫人一樣,拉姆齊先生也深受傳統(tǒng)社會規(guī)范的迫害。拉姆齊先生是哲學家,堅持真理、刻板、睿智、實際、善于思考。在孩子眼里,拉姆齊先生是一個暴君,從“明天是否去燈塔”的問題就可以看出。他對真理的追求遠遠大過于對家庭、朋友的感情。他對日常事務從不關心,他不會注意到鮮花、景致的美麗,甚至連親身女兒的美麗都沒有注意到。他所關心的是宇宙的本質(zhì)與存在的基礎等抽象的哲學問題,他試圖憑借理性和邏輯來解釋和處理世上的一切。他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男性氣質(zhì)代表,缺乏女性氣質(zhì),壓抑了內(nèi)心的女性因素——阿尼瑪。榮格認為缺乏理性是一種缺點,需要有思想和情感來給予彌補,但理性也同樣是一種缺點,應該由感性和直覺來完善。拉姆齊先生的女性氣質(zhì)遺留在他的無意識中,這就使得他的無意識中存在有軟弱、自卑的傾向。盡管他表面上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但他內(nèi)心軟弱、無助,極需要別人的贊美和同情,尤其是妻子的憐憫和慰藉。其實,拉姆齊先生意識到過他潛意識里阿尼瑪?shù)拇嬖?他認為:“對于生活來說,莎士比亞并非是必不可少的,而倫敦地下鐵道中開電梯的工人卻是永遠不可或缺的。世界是為普通人而存在的,藝術只是強加于人類生活之上的一種裝飾物;并沒有表現(xiàn)生活真諦。”[8]但他的這種阿尼瑪意識只是一閃而過的念頭,或者只是一種紙上談兵,并沒有轉化一種深刻的思想或行動。拉姆齊先生對阿尼瑪?shù)膲阂忠恢背掷m(xù)到拉姆齊夫人去世??梢?“父權中心的文化不僅對女性形成一種壓抑,而且也扭曲著男性的性格和生活?!盵9]在拉姆齊夫人去世之前,她不斷給丈夫作女性因素的補償,使得拉姆齊先生壓抑了內(nèi)心的阿尼瑪,造成了他人格的不和諧和不完整。
拉姆齊夫婦兩個不完整的人格必定會導致婚姻的失敗。正如D·H·勞倫斯所說:“如果兩個人的結合是試圖相互求全,那它是注定要失敗的;婚姻應當是兩個獨立而完整的生存的聯(lián)合,而不應當成為一種隱退、兼并、逃避和補償。”[10]
三、走向燈塔,構建完美人格 ——雙性同體思想的體現(xiàn)
小說的第二部分“時光流逝”是整部作品的低谷,在戰(zhàn)爭的歲月里,拉姆齊一家也逐漸衰微,拉姆齊夫人突然去世,一個兒子捐軀戰(zhàn)場,一個女兒死于難產(chǎn)。這一部分主要是象征黑暗的頹敗以及對光明重臨的渴望。在緊接著的第三部分中,拉姆齊先生帶領子女當燈塔去與莉麗臨海作畫的完成,使一切矛盾冰釋,出現(xiàn)了和諧的關系,體現(xiàn)了作者的意圖——兩性的和諧統(tǒng)一。
拉姆齊先生從對死去妻子的追憶中得到了人格的完善。拉姆齊夫人死后,拉姆齊先生失去了情感的慰藉而轉向莉麗習慣性地乞求同情和憐憫。莉麗開始并不想理睬,因為在拉姆齊夫人活著的時候她就反感先生對夫人的依賴,認為這是先生的自私,但也無法斷然拒絕。尷尬中莉麗轉移話題,稱贊了拉姆齊先生的皮鞋,出乎意料的是拉姆齊先生并沒有生氣,反而笑了,雙方都得到了解脫??粗俘R先生露出了笑容,莉麗在負疚中注視這一刻的效果,“她感到他們仿佛到達了一個陽光燦爛的島嶼,和平降臨了,理智戰(zhàn)勝了沖動,陽光永遠照耀,這是可愛的皮鞋帶來的幸福之島。她心頭一軟,涌起了對他的好感。”[11]這體現(xiàn)了拉姆齊先生開始關注生活,女性氣質(zhì)得到了展現(xiàn)。拉姆齊先生帶領卡姆和詹姆斯到燈塔去的路途中,原本他們倆想“抵抗暴君,至死不屈”,但是當拉姆齊先生認識到崇尚理性是不夠的,生活還需要直覺和想象,親情需要關懷和理解時,拉姆齊先生的舉止與從前判若兩人,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主動和卡姆聊天,還夸獎了詹姆斯像一個天生的水手一樣為他們掌舵,他的表揚一直是詹姆斯渴望得到的。他們一家人終于體會到了什么是親情、慈愛、諒解、溫馨,最后到達了燈塔。拉姆齊先生在拉姆齊夫人死后開始重新審視自我,審視生命,開始摒棄自己原有的一些想法,開始關注生活細節(jié),為他人著想,在去燈塔的旅程中,他的阿尼瑪?shù)玫搅酸尫藕烷_發(fā),把男性氣質(zhì)與女性特征相結合,最后到達了燈塔,實現(xiàn)了人格的和諧與平衡。
莉麗,作為一個新女性,是伍爾夫女性主義思想的代言人。在小說的第三部分,拉姆齊夫人去世之后,她由原來的次要人物身份轉變?yōu)橹饕宋?完成了追求人格和諧統(tǒng)一之旅。從小說第一部分我們得知莉麗與拉姆齊夫人相反,她不是家庭主婦,而是畫家,所以她不是女性氣質(zhì)的代表,而是彰顯了男性氣質(zhì)一面,壓抑了內(nèi)心的女性因素。莉麗在創(chuàng)作中尊重色彩就像拉姆齊先生尊重事實一樣,全神貫注地致力于自己的繪畫藝術正如拉姆齊先生一心一意投入到哲學思考上一樣。她對拉姆齊夫人“房中天使”的形象十分抵觸:拉姆齊夫人對異性的過于同情、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xiàn)出的事必躬親、為協(xié)調(diào)各種關系身心俱疲、拉姆齊夫人的婚姻觀等等都是她不贊同的。當她看到拉姆齊先生不斷向拉姆齊夫人索要同情時,當她聽見坦斯利說“女人不能繪畫,女人不能寫作”時,她認為男性是心胸狹窄、自私、虛榮、專橫、自我為中心的。她對女性氣質(zhì)和男性氣質(zhì)的這種消極認識一直持續(xù)到小說的第三部分的前部分。她四十四歲還沒創(chuàng)作出有價值的作品,從根本上講,是源于她自身兩種氣質(zhì)的不平衡。她意識到:“在眾多事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這些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在她的腦海里縈繞?!盵12]當拉姆齊先生沒有了往日的冷漠和專橫,他對莉麗表現(xiàn)出了耐心和親切時,莉麗開始重新思考和定義男性氣質(zhì);如果女性氣質(zhì)代表了細膩、溫情、敏銳、詩意和感性的話,那么女性氣質(zhì)的喪失就意味著敏感的喪失和藝術感官的鈍化。而女性氣質(zhì)只是被莉麗壓抑在潛意識中,當她在繪畫過程中對拉姆齊夫人的追憶和再審視時,她一方面肯定了拉姆齊夫人與人交往時體現(xiàn)的關切、同情和愛心的價值,另一方面分析了自己與拉姆齊夫人在精神上的共同追求,女性氣質(zhì)最終得到了釋放和展現(xiàn),實現(xiàn)了人格的和諧與平衡。最后莉麗終于在拉姆齊一家到達燈塔的時候,畫出了在她心頭縈繞多年的幻景:“它的表面應該是美麗鮮艷,輕盈纖細的,色彩相蝴蝶翅膀上的顏色一樣互相柔和地交融;但是它的深層結構必須是鐵打鋼鑄般堅定。它柔軟得輕輕一吹就會起皺。同時又那么堅韌,千軍萬馬也難撼動?!盵13]“蝴蝶的翅膀象征著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女性意志所塑造的世界之美,而鋼筋則是男性意志所具有的理論才智強加在川流不息的大自然之上的結構?!盵14]莉麗的畫正是伍爾夫想表達的雙性同體的思想,女性必需把女性氣質(zhì)和阿尼姆斯相結合,男性必需把男性氣質(zhì)與阿尼瑪相結合,從而實現(xiàn)人格的完整統(tǒng)一。
綜上我們可以得知,拉姆齊先生一家到燈塔去的旅程和莉麗繪畫的過程就是構建完美人格的過程。男性氣質(zhì)和女性氣質(zhì)確實存在著對立的特征,但伍爾夫深信在男女身上的對立與矛盾是可以化解并成為一個和諧整體的。伍爾夫的雙性同體的思想為人格的和諧統(tǒng)一與兩性關系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點亮了燈塔。
參考文獻:
[1]沈渭菊.雙性同體思想的完美體現(xiàn)——評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小說《到燈塔去》,[J],2007
[2]弗吉尼亞·伍爾夫.論小說與小說家,[C],瞿世鏡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弗吉尼亞·伍爾夫.一間自己的房間[A]. 瞿世鏡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4][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5][6][7][8][11][12][13] 弗吉尼亞·伍爾夫.到燈塔去[M].馬愛農(nóng)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10]張冰巖. 女權主義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14]瞿世鏡.伍爾夫研究[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