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超
英語培訓班的學生都不在狀態(tài)。
老師很著急,學生們并不在乎。學校是全國的名校,老師也是特級教師,可是來補習的學生不說成績參差不齊,有高中生,有大學放假的學生,也有自學培訓的,想法也是天南海北。許多人是被家長逼著來補習的。強化英語成績是為了出國,出國留學是家長們的迫切希望,孩子們的想法是屈從家長的意愿,真正想要出國的也未必有幾個。
年輕的女教師名牌大學畢業(yè),備課很認真,授課方法也很多樣化,可就是調(diào)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漂亮的女教師心急上火,紅潤的嘴唇上都起了泡。
同學們,家里都花了不少錢,我們集中精力好嗎?
回應的聲音少氣無力。
曉力,你來解釋一下這個單詞的意義。
站起來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說,老師,我還弄不明白。
那就該用心學啊,你不是要去歐洲嗎?
前排一個瘦子說,老師,曉力他爸是大老板,有的是錢,出國帶個翻譯官就行了。
大家都笑了。
第三天,正上著課,班里來了個學生,是個大學生,一個四十多歲的女人。
大家小聲嘀咕著,這么大的人了還來補習。
女教師說,這位新來的同學做一下自我介紹好嗎?
女人也不做作,大大方方地說,我的英文名字叫瑪麗亞。在美國待了兩年,做保姆?;貋硖接H,想把英語再提高一下,將來能夠做管家。
大家起哄,給布什做管家吧,給施瓦辛格做管家吧。
管家婆,就成了這女人的綽號。
很快,大家就發(fā)現(xiàn)這個“管家婆”女人很討厭。
讓人受不了的是,管家婆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比漂亮女教師懂得還多,還和老師爭辯。更讓人討厭的是,管家婆掛在嘴邊上的那句口頭禪:我在美國就是這樣的。你在美國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可是你現(xiàn)在是在中國,你張狂個啥呀。好像你在美國就很了不起了,不就是給人家當傭人嘛。
老師說,我們來解釋一下名譽校長這個單詞。
老師剛解釋完,管家婆就舉起手,老師,我對這個詞有不同的解釋。老師耐心地聽完解釋,又耐心地把自己的理解講了一遍。大家明白了嗎?
明白!同學們齊聲回答。
管家婆點點頭,我勉強同意你的說法。
老師又講解了個單詞,名人錄。同學們理解了嗎?
管家婆又舉起手,老師,我想與你商榷一下這個詞的用法。
老師的面部表情顯得很無奈。
有的同學就開始反擊,我們不想聽你的商榷,我們要聽老師講課。
就是嘛,顯擺你懂得多啊,要顯擺,回美國去顯擺。
管家婆還想爭辯什么,看看周圍的同學,無奈地做了個手勢,OK。
那堂課,學們聽得格外認真。
管家婆似乎很忙,課間休息時就抱著手機不停地打電話。同學們就打哈哈說,是不是美國的大老板急著要你回去做管家啊。女人并不氣惱,也不理睬,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
管家婆與同學們的沖突發(fā)生在一堂討論課上。
老師講了一個故事:一輛旅游車在山間行駛,游客被美麗的風景陶醉了。有一對年輕戀人被自然風光迷惑了,女孩請求司機停下車拍幾張照片。車停下,男孩女孩跳下車盡情抓拍著美麗的景色。車上的人開始催他們上車趕路。女孩意猶未盡,央求男孩與她一起步行。旅游車開走了。一對戀人在山間盡情地玩耍,晚上就借住在山村的農(nóng)家。第二天他倆上路,看到了事故現(xiàn)場,原來,他們昨天乘坐的那輛旅游車在一個山洞前,被山上滾落的一塊巨石砸中,翻進山澗,車上的人全部遇難,無一幸免。老師要求大家分組討論,如果你是那男孩或女孩,知道這件事情后有什么樣的想法。
同學們自由結(jié)合成幾個組討論,沒有人和管家婆組隊,女人也不計較,自己托著下巴冥思。
一個組說,女孩男孩后悔沒有把大家都動員下車拍照,這樣就可以避免災禍發(fā)生。
一個組說,男孩女孩應該讓客車再等一下,如果車上的人不急著催促司機走就不會發(fā)生這種事情。
曉力說,老師,我們能說實話嗎?我們真是太幸運了。
老師說,正確的答案是,女孩滿臉是淚地對男孩說,我們不該下車。
教室里一片沉默。
老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管家婆又舉手發(fā)言,對一件意外事件的發(fā)生有諸多的變數(shù),不可能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即使是那一對男孩女孩不下車,也可能有別人下車,比如有人要下車方便,比如有人暈車要休息一會,比如有人要下車買山里的山貨,比如司機要停車加油,同樣可以造成客車被砸事件。所以,讓那對男孩女孩自責是沒有道理的。
同學們有些憤怒了,太沒有同情心了。瘦子同學與女人開始爭辯,急得說起了漢語。
女人平靜地說,這位同學,請用英語。
瘦子一時語塞,急紅了臉看著大家求救。
老師說,這個問題,我們在下一周進行一次專題辯論。希望大家積極準備,看看我們能不能辯過這位從美國回來的同學。
說不清是啥原因,大家上課學習的勁頭足了。老師的提問,不待管家婆舉手,大家早把手都高高舉起來了,一個說不全下一個補充,就是不給管家婆顯擺的機會。
學期培訓結(jié)束了,大家從校長手中接過了結(jié)業(yè)證書。給他們發(fā)證書的校長,正是他們班里那個讓人討厭的想當管家婆的女人。
漂亮的女教師笑著告訴大家,她是我的母親。
選自《百花園·小小說原創(chuàng)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