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榮方
一
近年,據傳媒的報道,有些佛家寺院臘月八日,煮臘八粥施眾,不僅佛教信徒,即一般民眾也樂往喝一碗臘八粥。談臘八粥的民俗與其起源,不能不談它與佛家的因緣。南朝梁時僧佑《釋迦譜》說釋迦牟尼因長時間苦修,身形消瘦,有若枯木。有一牧羊女獻上乳粥,釋迦牟尼喝后,體力恢復,因而成道。其成道日,正是臘月八日,后世佛教徒遂于此日煮粥、喝粥,以表示對釋迦牟尼的紀念。
這個故事大約是附會而成,印度傳說向謂釋迦牟尼所食為乳而不及粥,中土之人好食粥,臘八粥之起或另有根源。光緒十四年河北《東光縣志》說:“今俗乃以臘八造粥,謂源于浴佛,陋矣……入臘賜食,實朝廷典禮之常,其用八日則以上弦時,所謂如月之恒,取其方興未艾耳,與彼釋氏何干!”
這個說法較為后起,我認為要得到確證也甚難。伏、臘是古代的大節(jié)日,不說伏,這個臘,先秦、漢魏時并不定于十二月八日。臘原是一種歲終大祭,是國家典禮。臘無定期,《說文》謂臘“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此說的是漢代的情況。古人于臘日祭祀先祖、祭祀百神,飲酒食肉者有之,未聞有食粥之事。食臘八粥的風俗起源,現在見到的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p>
我相信孟元老的記述是可靠的,北宋都城開封僧俗都煮食臘八粥。但食臘八粥之俗不一定即源于宋代,可能是宋人對前代食俗的傳承。臘八粥的原料構成,大體用米,包括大米、小米、高粱米等;豆,包括紅小豆、綠豆、黃豆、蕓豆等;另外用花生、白果、棗、栗、桃仁、杏仁、菱角、香芋、柿餅、瓜子等。米、豆為主,雜以他物?!都t樓夢》第十九回賈寶玉向林黛玉說:“明兒是臘八兒了,世上的人都熬臘八粥。”“米豆最多,果品卻只有五樣,一是紅棗,二是栗子,三是落花生,四是菱角,五是香芋?!迸D八粥所用原料品色,有的以八種為限,有的并不限于八種,有不及八種的,也有多于八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臘八粥的主原料是米與豆,同時臘八粥一般要煮成紅色。除了放入紅小豆、紅棗使它呈現紅色外,古人還常以紅米作為臘八粥的主料,稱“紅糟粥”;在沒有紅米的情況下,則常用朱砂煮入粥中,叫“朱砂粥”。為了顯出臘八粥的紅色,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記載當時人在用米、豆、栗子、棗泥煮粥后,“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米作為臘八粥的主料,理所當然。我覺得最當注意的是臘八粥的另一主料“豆”,以及它離不開紅顏色的特點,如常用紅小豆、紅米,或用朱砂煮粥,將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染紅雜煮等。臘八粥的起源和它的功能之謎,很有可能隱藏在它的這些特點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臘八粥之名,上面已經說到,現在能見到的最早記載是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但“臘八”之名的出現,卻要早得多。南朝梁代的宗懔《荊楚歲時記》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蟲生,村人并系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士以逐疫。”這段記載極為重要,臘八節(jié)及臘八喝臘八粥習俗的形成,很有可能與從前的逐疫之俗有關。
二
我國很早就有臘月驅鬼逐疫的傳統(tǒng),稱為“大儺”。《論語》:“鄉(xiāng)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薄吨芏Y·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薄逗鬂h書·禮儀志中》:“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p>
儺禮是古代一種盛大的禮儀,它有歌有舞,舞者常常要戴上假面具,手執(zhí)戈盾斧劍弓箭等兵器,作驅趕鬼怪之狀。還有數量眾多的童子組成的“侲子”,作為附從。這種儺禮朝野俱行,唐代的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驅儺》:“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黃金為四目,衣熊裘,執(zhí)戈,揚盾作‘儺、儺之聲,以除逐也。”
用方相作舞驅疫,直到清代還見記載,郭鐘岳《甌江小記》有日:東岳會,會中有方相氏高與檐齊,他則黃金四目,儺拜婆婆,旁街曲巷,必須周歷。
這里的儺神“旁街曲巷,必須周歷”,有的地方則是“沿門逐疫”。臘月的儺,以后發(fā)展成正月的活動,在民間影響極大。
儺禮后世廣泛行于民間,沈從文《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說到他的家鄉(xiāng)湖南鳳凰“歲暮年末,居民便裝飾紅衣儺神于家中正屋,捶大鼓如雷鳴”。
儺者或稱“方相氏”,他們一般穿紅色的衣服,古來如此,后世更予強調。不說驅鬼逐疫之用戈盾等兵器,儺神及附從的侲子常穿紅色的衣服,我以為應該和人們的紅色信仰有關。
三
紅色在傳統(tǒng)信仰中,是可以驅鬼辟邪的。民間以為鬼不敢觸碰紅色的東西,因此常以紅布、朱砂、朱印、朱筆、動物的血液等物驅鬼辟邪。舊時小孩兒常穿紅衣、紅褲,戴紅帽、紅兜兜,都有避邪、求小孩順利成長之意。從前人生病,頭上或纏上紅布條,是相信人得病與鬼魅邪氣有關,所以要用紅布禳除避解。
而豆,特別是紅色的豆,人們也賦予它們類似的神奇功能,古代醫(yī)家、數術家常以紅小豆充作避瘟消疫或行法弄奇之具。《荊楚歲時記》載(葛洪)《練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辟瘟氣?!庇帧吨夂蠓健吩疲骸暗┘捌呷?,吞麻子、小豆各二七枚,消疾疫。”《張仲景方》云:“歲有惡氣中,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雞子、白麻子,酒吞之?!甭槎怪O,當起于此。
張仲景是東漢著名醫(yī)學家,可見用豆等消疾逐疫,不僅歷史悠久,或亦基于豆類作物的某些藥物功效,但術士們對它的神化恐是更重要的因素?!稌x書·郭璞傳》就記載過郭役使紅小豆的一件奇事:“(璞)愛主人婢,無由而得,乃取小豆三斗,繞主人宅散之。主人晨見赤衣人數千圍其家,就視則滅,甚惡之,請璞為卦。璞曰:‘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東南二十里賣之,慎勿爭價,則此妖可除也。主人從之。璞陰令人賤買此婢。復為符投于井中,數千赤衣人皆反縛,一一自投于井,主人大悅。璞攜婢去?!?/p>
不僅赤小豆,其他豆子也有祛邪禳鬼的功能,從前婚禮新娘進門時要撒谷豆,就是以之禳所謂的“六耗神”。豆子作為術士手中的法物,常是打擊妖怪的武器。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就記述了一個道士用黑豆擊殺蛇妖的故事。
關于赤小豆之驅疫避鬼的起源,《續(xù)后漢書-禮儀志》劉注引《漢舊儀》:“顓頊氏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一居江水,是為虐鬼;一居若水,是為魍魎蜮鬼;一居人宮室區(qū)隅,善驚人小兒。方相帥百隸及童子,以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撒之?!?/p>
這里的赤丸,應該就是指赤小豆了??梢?,赤豆是作為疫鬼的厭勝之物出現的,然將赤豆與米煮成赤豆粥似還是魏晉以后的事了。
四
古人食豆粥的歷史頗悠久,《后漢書·馮異傳》:“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時天寒烈,眾皆饑疲,異上豆粥。明旦,光武謂諸將日:‘昨得公孫豆粥,饑寒俱解?!?/p>
到南北朝時,豆粥已成為祭祀神靈之物?!肚G楚歲時記》:“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枝插門,隨楊枝所指,仍以酒脯飲食及豆粥插箸而祭之?!?/p>
《廣群芳譜》引《田家五行》:“十二月二十五日,夜煮赤豆粥,大小人口都食之,在外之人,亦留分以俟其歸,謂之口數粥,亦驅瘟鬼之意?!?/p>
但當時人之在宗教意義上食用赤豆粥,并不限于臘月,有時在正月。我以為,臘八粥的前身很有可能就是赤豆粥,臘八粥的原料構成當然與赤豆粥已有不同,然它很有可能是在赤豆粥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從正史記載的國家典禮上我們看不到“臘”或冬至祭禮有頒賜赤豆粥等食品的記載,我們只能認為它是民間的產物,基于信仰的因素,民間開始在臘月和正月的有關祭祀禮俗活動中(如儺)播撒或食用赤豆粥,以逐疫禳鬼,后來人們在赤豆粥中加入了其他原料,使它在發(fā)揮傳統(tǒng)的逐疫功能的同時,日益成為節(jié)日的可口食品,點綴豐富了民眾的生活,就像原來用于祭祀屈原的粽子,在民間也不斷得到發(fā)展,品種、口味不斷多樣化一樣。我們不能設想臘八粥就產生于宋代,是宋代佛教僧人的創(chuàng)造,它大約是南朝梁代到宋這一時間段的民間產物,后來佛教僧人將它拿來作為布施之物,同時在原料與做法上作了改進,并將它作為臘月佛寺活動的特定對象,從而賦予它臘八粥的名稱,從這個意義上說,臘八粥的產生與佛教也有關系。對于一種風俗的起源,從前士人往往著眼于大傳統(tǒng),認為它們總是從上層流入下層,是社會主流或強勢文化派生的產物。前面所引光緒十四年河北《東光縣志》上的說法,就將喝臘八粥風俗的起源歸于朝廷的臘祭大典,這是大傳統(tǒng)主義在作怪;而把此風俗與釋迦牟尼掛鉤,顯然也與佛教在我國是強勢文化有關。但是一種風俗,它為什么不可以源于小傳統(tǒng)呢?臘八粥的風俗為什么不可以源于民間呢?端午節(jié)吃粽子,我們不是已經承認那是民間百姓紀念屈原的產物嗎?臘八粥的特點本身已揭示了它的功能,從而也為我們找到它的起源提供了路徑。
大象出版社出版開本;32定價:29.80元
《秦國糧食經濟研究》以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為主,結合其他有關文物和文獻記載,對戰(zhàn)國至秦始皇時期秦國糧食生產、儲藏、管理、分配、運輸、貿易、加工、消費、價格以及糧食經濟政策的得失與借鑒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探討和研究。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廣征博引,見解獨到,是我國秦史研究中第一部部門經濟論著,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重大的現實借鑒意義。
大象出版社發(fā)行部電話:(0371)63863551
地址:鄭州市經七路25號郵編: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