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效剛
內容提要老舍的小說由一個歷盡淪桑的閱世者,采用事理相融的敘述方法,在一種悵惘慨嘆的情調中,敘述描寫世事人情,以求改良世道人心并改善人的生存狀況,形成了悵恨世情的敘述形態(tài)。這種敘述形態(tài)中包含的獨特而深刻的文化批判思想在于,通過世事描寫以顯示世情世態(tài),以世事、世情、世態(tài)的展現(xiàn)揭示世道人心。這世道即社會世事運行的深層理路和內在規(guī)則,就是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等級和親疏人倫關系。這人心即舊中國國民病態(tài)精神的深層文化心理根源——缺乏個體人格精神、缺乏超越靈魂、缺乏抗爭精神。
老舍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在國外知名度很高的真正走向世界的經典作家,他小說的獨特審美價值還沒有得到深入開掘。譬如從敘事角度來看,我們把魯迅小說的敘述形態(tài)概括為悲憤啟蒙,把沈從文小說的敘述形態(tài)概括為傷懷善美,把張愛玲小說的敘述形態(tài)概括為蒼涼感悟,而如果這種在比較中得到的概括能夠凸現(xiàn)這些作家小說的敘述特點,那么,老舍小說由怎樣的敘述者、敘述對象、敘述方法、敘述情調構成了什么樣的敘述形態(tài)?再譬如,人們普遍認為老舍小說具有文化批判和改造國民性的意旨傾向,可是,與魯迅等同樣具有文化批判和改造國民性傾向的作家相比,老舍小說中文化批判和改造國民性的獨特內涵是什么?老舍文化批判之真義是什么?另外,任何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夠不斷地與新的時代生活進行對話,使讀者能夠獲得在當下生活中的精神撫慰和借鑒意義,那么,老舍小說中具有怎樣的與當下生活進行對話的資源,能夠對我們當下的生活包括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什么樣的借鑒意義?雖然老含小說中市民生活的描寫、幽默風趣和鮮明的京味兒都是其突出的特點,但我相信對上述問題的探討和回答,能夠把對老舍小說獨特審美個性的發(fā)掘推進一步,同時也能夠為現(xiàn)代文學研究與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對話拓展領域。
一
老舍小說的敘述者是一個飽經滄桑的閱世者。在有些小說中,這個閱世者自身具有深廣的生活經歷,《我這一輩子》中的“我”作為主要人物兼敘述者是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艱難困苦,在飽經滄桑之后通過回憶來敘述過去如何當過裱糊匠、巡警,當巡警時如何巡街執(zhí)勤、守護官僚私宅和任職官府、放任外地,如何經歷個人的升遷沉浮和社會的動亂變遷,可以說是閱盡了人世。在有些小說中,這個閱世者是作為生活的觀察者覽闊人世?!端氖劳谩返谝徊康谝还?jié)敘述祁老人的經歷,說他壯年時親眼看見過八國聯(lián)軍怎樣進北京,后來又看到清朝的皇帝怎樣退位和接續(xù)不斷的戰(zhàn)爭,現(xiàn)在又遇上了日本人打進北京來。祁老人成為一個飽經滄桑的閱世者,而敘述者作為祁老人生活的閱歷者,自然具有更為豐富的世事閱歷,他對北京地區(qū)方方面面興衰變遷的熟稔突出和強化了他閱盡人世的特征。
這個敘述者因為閱盡了人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所以,他的故事情節(jié)、事件的前因后果、左右關聯(lián)是那么情合理順,從不會讓人感到虛假突兀;他的人物的言語行為是那么妥帖合度,從不會讓人感到別別扭扭。因為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他的敘述過程總是貫穿著對世事、人生、社會透徹的認識和理解,時時綻放出認識的光芒和智慧的火花。因為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所以他的人物對話往往會成為飽含哲理的警語格言。他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形成了其對敘述對象既沉入執(zhí)著又超越遠瞻的心理,形成了自信、堅定、沉穩(wěn)的敘述態(tài)度,形成了機智、幽默、風趣的敘述格調。魯迅小說懷疑的敘述者的懷疑特質既能喚醒讀者的懷疑和反叛意識,但也會使人走向苦悶彷徨。張愛玲小說個體化敘述者的蒼涼感悟既使人悟徹人生之真諦而豁然敞亮,又會使人不禁心生悲涼。沈從文小說生存勘探者的敘述者對感性生命的抒寫使人領略到生命的暢快淋漓,但又不免給人以虛幻之感。只有老舍小說飽經滄桑的敘述者既腳踏實地熱情觸摸著日常生活,又時時以超越心態(tài)睿智冷峻地批判世事,使人感覺到這個敘述者是一個可信、可靠、可親、可愛的敘述者。
老舍小說的敘述對象是世事、世情、世態(tài)、世道、世人。他不注目于重大歷史事變,也不注目于官場攻伐、商場爭斗、情場游戲,他專注于敘述一般的、日常的、世俗的生活狀況。即使《四世同堂》這樣反映民族戰(zhàn)爭的作品,也把政治軍事斗爭作為背景,重在描寫普通市民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情感。他的小說在對日常生活的描寫中筆觸伸展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描寫了社會的各色人物,構成了一幅中國社會人生世事的真實畫面。他要通過這幅人生世事的畫面來顯示中國社會的世情、世態(tài)和世風。而他這種取材和敘事的取向是一種自覺的追求。他在《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中說:“我一方面用感情咂摸世事的滋味,一方面我又管柬著感情,不完全以自己的愛憎判斷?!痹凇度宋锩鑼憽分姓f:“這里所謂的幽默家,倒不必一定是寫幽默文字的人,而是說他必須洞悉世情,能捉住現(xiàn)實?!痹凇秲π钏枷搿分姓f:“有了思想,你該再注意世態(tài)。思想是抽象的,空洞的;世態(tài)是具體的,實在的。用你的思想去分析世態(tài),而后你才會從浮動的人生中找到脈絡,才會找到病源?!沩毭枘∈缿B(tài),而描摹世態(tài),正所以傳播思想。所謂具體的描寫并非照相,而是以態(tài)寄意”。在《我的“話”》中說:文學家的語言“必定是從心眼里發(fā)出來的最有力、最扼要、最動人的言語,使人咂摸著人情世態(tài),含淚或微笑著去作深思”。在《三年寫作自述》中說:“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風景、味道和賣酸梅湯、杏兒茶的吆喝的聲音,我全熟悉。一閉眼,我的北平就完整地、像一張彩色鮮明的圖畫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膽地描寫它。”老舍關于小說創(chuàng)作的自述說明活躍在他的意識深處的是人生世事的鮮活畫面和對世情世態(tài)世風的觀感和認識。
“這位人世甚深的作者”用他對世事人生的敘述給我們顯示的舊中國社會的世情世態(tài)最突出的特點是:第一,人們習以為常的、普遍認同和接受的極其荒誕的生活的不公正和不公平。這種不公正和不公平已經演化成為強者肆意擄掠損害弱者的弱肉強食。在《駱駝祥子》中,如果說祥子用血汗錢買的那輛新車被亂兵搶去是發(fā)生在兵荒馬亂的非正常時期,那么,孫偵探打劫他千辛萬苦積攢的那點錢卻完全是在正常安定的環(huán)境中,那里沒有任何道理可講,只有弱肉強食一條規(guī)則。第二,人們在做人、做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普遍的敷衍茍且、怯懦因循、卑怯屈膝,這些病態(tài)精神甚至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不僅像祁瑞宣這樣具有使作者夢牽魂繞的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代意識的人物也只能鼓動別人(瑞全)勇往直前而自己仍茍且偷生,就連敘述者本身似乎在冥冥之中也不自覺的順從了一種怯懦、屈從的生活邏輯,如在《駱駝祥子》中關于那位老車夫老馬兩次在祥子的生活里出現(xiàn)的敘述中,我們感受到了對老車夫和祥子不幸遭遇的不平,但是并沒有感受到對老車夫和祥子屈從命運、放棄個人抗爭的質疑。當然,在老舍的小說中有趙四、李景純、李子榮、丁二爺、祁瑞全、錢默吟等作者理想的人物,但這些人物的俠義、勇敢、真誠、務實與那種普遍的病態(tài)精神相比還是顯得纖弱。
老舍小說的敘述過程中流露出一種意味深長的悵惘情緒。這種悵惘來自于對傳統(tǒng)文明在時代演進中不可避免的衰落消失的失意和眷顧?!稊嗷陿尅分袛⑹稣邔σ詳嗷陿尀榇淼膫鹘y(tǒng)文化精華曾經輝煌的眷戀和如今衰落的惋惜造成了一種回腸蕩氣的悲涼氣氛。《老字號》中的“三合祥”幾十年來在經營上形成的言無二價的君子之風甚至讓浮華、奸巧的新派商人周掌柜覺得“不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能”,然而,僅僅“過了一年,三合祥倒給了天成了”?!杜L熨n傳》中的牛老者、《新韓穆烈德》中的田家都是忠厚人家,恪守誠信經商的信條,然而在別家的店鋪“花樣翻新”的經營策略面前,他們只能敗落。這些作品懷念那些與舊的經營方式同時共存的那種和諧、寧靜的生活環(huán)境和篤實、誠信、淳樸的道德風氣,它在新的時代生活中的節(jié)節(jié)敗退使敘述者嘆惋不已。這種悵惘情緒也來自于對傳統(tǒng)文化中落后部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轉換更新的艱難滯緩而生的失望和迷惘?!敦堄蛴洝防镓埲顺磷碛谀欠N使人懶散、健忘的迷葉的爭奪和享用之中,他們的文化是一種能改變外來文化而自身不會發(fā)生根本變化的文化。小說第二節(jié)描寫“我”落人貓人手中,“他們握著我的雙臂,越來越緊,……每只胳臂上有四五只手,很軟,但是又很緊,并且似乎有彈性,與其說是握著,不如說是箍著,皮條似的往我的肉里煞。掙扎是無益的,我看出來:設若用力抽奪我的胳臂,他們的手會箍進我的肉里去?!边@是一個異類被貓人“軟箍”的意象,它顯示了貓人的文化如何“軟箍”外來文化。貓人的愚劣使他們面臨著國家滅亡的危險,舉國之中唯一的清醒者老鷹自愿將自己的頭懸在街上以警醒那些不受小蝎調遣的兵將們起來保家衛(wèi)國,然而那一批庸眾只是麻木地觀賞談論,他們并不問“這是誰?為什么死?”這類傳統(tǒng)文化中的劣敗面在世界歷史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更顯出落后性,然而它的轉換更新卻是那樣艱難滯緩,以至于老舍在年輕時就立下了為革除這種舊文化和創(chuàng)造新文化而如同耶穌殉難那樣犧牲的決心:“為破壞鏟除舊的惡習、積弊和像大煙癮那樣有毒的文化,我們必須犧牲,負起一個十字架。同時,因為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與文化,我們也須準備犧牲,負起一個十字架?!彼麨楦脑炫f文化而赴難的悲涼意緒和對改造舊文化的艱難的無奈感受融化在敘述中,便造成了悵惘凄迷的情緒。老舍小說中的悵惘情緒還來自對不公正不公平社會中民生艱難困苦的怨恨?!对卵纼骸分兄魅斯耐纯唷ⅰ段疫@一輩子》中“我”的凄涼、《駱駝祥子》中祥子的不幸,都使敘述者無限悲傷?!笆堑?,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著點寒氣的一鉤兒淺金?!薄拔业难矍皶r常發(fā)黑,我仿佛已摸到了死,哼!我還笑,笑我這一輩子的聰明本事,笑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崩仙嵝≌f的全部敘述似乎就在《月牙兒》和《我這一輩子》這種如泣如訴、怨恨交織的語調中行進。
老舍曾經說過,小說敘述“必須把思想、藝術、感情完全打成一片”。他小說的敘述正是他的這種敘述主張的實踐。他采用的是融事、思、情、美于一體的敘述。他的敘述不是純客觀的描寫和陳述,而是一種述說,在敘述中常帶著說和評;不是“述而不作”,而是既“述”又“作”。他在事件情節(jié)的敘述中常常透過表面現(xiàn)象揭示事物的深層本質,常常對事件進行概括提煉,發(fā)出富有哲理的語言。他的人物語言既是人物心理意愿的表達,又是對世事的深刻認識,常常蘊含著洞明世事的道理。他的景物、場面、社會風習以及人物面貌、外在動作的描寫總是與人物的心理、情緒、品性高度融合。人們大多認為張愛玲小說的敘述中貫穿著即物即事而來的感悟和幽思冥想,使敘述成為意義的生產者,成為形而上哲學思辨的蘊藏庫。但是人們并沒有過多注意老舍敘述中的哲理蘊含。其實,老舍融事、思、情、美于一體的敘述方法,使得他那幽默干練的情節(jié)敘述中時時有哲理的警語,使得他那活潑生動的景物和場面敘述中貫穿著透徹的人情物理。說老舍小說的敘述是世事哲理的蘊藏庫同說張愛玲小說的敘述是形而上哲學的蘊藏庫具有同樣的合理性和真實性。
老舍小說的敘述動機存在三個遞進的層次。首先,他強調顯示事物的意義。他說:“我們應先看出事實中的真意義,這是我們要傳達的思想,而后,把在此意義下的人與事都賦予一些感情,使事物成為愛、惡、仇恨等等的結果或引導物?!本褪钦f他要通過敘事來揭示世事世情的真相和本質特征,并引起讀者的愛憎情感。其次,就是文化批判。老舍在正式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之前,就確立了從文化改造角度切人社會人生的追求,并立下了為破壞和鏟除舊的“有毒的文化”而犧牲的志向,而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文化批判傾向,到了抗戰(zhàn)時期,老舍已經形成了較全面系統(tǒng)的文化批判思想。他在《<大地龍蛇>序》中指出,“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歷史的繁榮與延續(xù)”。然而,“一個文化的生存,必賴它有自我的批判,時時矯正自己,充實自己。以老牌號自夸自傲,固執(zhí)地拒絕更進一步,是自取滅亡?!彼?,他說他的《大地龍蛇》是“就我個人的生活經驗,就我個人看到的抗戰(zhàn)情形,就我個人能體會到的文化意義,就我個人所看出來的我國文化的長短,和我個人對文化的希望,表示我個人的一點意見”。這話雖然說的是《大地龍蛇》的創(chuàng)作意圖,實際上老舍的全部小說都可以作如是觀之。再次,對人生的解釋和生命的探索。老舍在《怎樣寫小說》一文中說:“小說是人類對自己的關心,是人類社會的自覺,是人類生活經驗的記錄。那么,當我們選擇故事的時候,就應當估計這故事在人生上有什么價值,又有什么啟示。……小說是對人生的解釋,只有這解釋才能使小說成為社會的指導者。也只有這解釋才能把小說從低級趣味救出來?!彼凇墩搫?chuàng)作》中又說:作家創(chuàng)作要“看生命,領略生命,揭示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畹奈膶W,以生命為根,真實作干,開著愛美之花?!币话阏J為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探索生命存在的意圖很強,其實,對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的探索,對改良世道人心和改善人的生存狀況的執(zhí)著,在老舍創(chuàng)作中成為其敘述暢快淋漓展開和推進的重要動機和活力。
通過上述對老舍小說敘述的幾個重要因素的討論,我們對老舍小說的敘述形態(tài)可以作如下描述:一個歷盡滄桑的閱世者,采用事理相融的敘述方法,在一種悵惘慨嘆的情調中,敘述描寫世事人情,以求改良世道人心并改善人的生存狀況,概括而言:悵恨世情。
二
評論者普遍認為文化批判是老舍創(chuàng)作中最有獨特價值的思想蘊涵,但對其文化批判內蘊如何闡釋才更符合老舍小說的實際呢?通過對老舍悵恨世情敘述形態(tài)的分析可以看出,老舍通過世事描寫以顯示世情世態(tài),而世事、世情、世態(tài)展現(xiàn)的目的是揭示世道人心。這世道是污濁的,這人心是低劣的,它是由文化培育并制約著的,這文化也是落后的、腐朽的。老舍怨恨這污濁和低劣的世道人心,悵惘這落后文化轉型之艱難,渴望著改良世道人心和改造傳統(tǒng)文化。老舍于1940年應重慶縉云寺佛教友人邀請作過一次演講,這次演講對于研究老舍思想很重要,對于理解老舍
小說創(chuàng)作的動機意圖和他小說敘述的內涵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演講中談到中國社會因缺乏靈的生活、靈的文學而形成的卑劣狀況。他認為“人不只是這個‘肉體的東西,除了‘肉體還有‘靈魂存在,既有光明的可求,也有黑暗的可怕。”但是,中國近兩千年來,“未能把靈的生活推動到社會里去,送入到人民的腦海里去,致使中國的社會亂七八糟,人民的心理卑鄙無恥”?!白钇婀值模袊膶W作品里沒有勸善改惡的東西,很多的書本里,雖也有寫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字眼,但都不是以靈的生活做骨干的靈的文字”。“沒有靈的文學出現(xiàn),怎能令人走上正道,做好好的國民?”“因為人民缺乏靈的文學滋養(yǎng),結果我國的壞人并不比外國的少,甚至比外國還要多些,大家都著重于做人,然而著重于做人的人,卻有很多成了沒有靈魂的人,叫他吃點虧都不肯,專門想討便宜,普遍的卑鄙無恥,普遍的齷齪貪污,中國社會每階層,無不充滿了這種氣氛”。因此,他希望中國有一個但丁這樣的人出來,“從靈的文學著手,將良心之門打開,使人人都過著靈的生活,使大家都拿出良心來”,希望有人“發(fā)心去做靈的文學的工作,救救這沒有了靈魂的中國人的心”。如果把老舍這次演講的內容和他小說中描寫的世態(tài)人情聯(lián)系起來看,就能發(fā)現(xiàn)老舍悵恨世情的敘述形態(tài)中包含著何等深刻獨到的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見。
老舍揭發(fā)舊中國社會世道污濁之事實,揭示了這污濁世道之道——社會世事運行的深層理路和內在規(guī)則,就是以家族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等級和親疏人倫關系。在中國傳統(tǒng)家族血緣關系中,人生而不平等,父子、兄弟、夫婦之間有著天然的等級界限,家族內部與外部之間有著天然的親疏不同。由這種家族血緣關系向外擴展形成了整個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各種不同等級、不同親疏的人倫關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規(guī)定了這種等級和親疏人倫規(guī)范,在千年封建社會中,這種等級、親疏觀念和倫理規(guī)范已經滲透到國人的血液命脈里去。中國社會從清末的改良到民國到北伐到抗戰(zhàn),加上其間外國科學文化的輸入,變化使人眼花繚亂,但老舍向人們展示了;世事和社會運作的深層規(guī)則——等級和親疏人倫關系始終不變。
《正紅旗下》寫“我”姐姐做媳婦時應對家族等級親疏關系的艱難,《我這一輩子》寫當徒弟的“得聽一切的指揮和使遣,得低三下四地伺候人”,“一個學徒的脾性不是天生帶來的,而是被板子打出來的”?!独蠌埖恼軐W》中龍樹古的人力車在馬路上翻車,巡警先是毫不在意,但當接到龍樹古遞過來的印著救世軍軍官的名片時,立即向他行禮并照辦一切吩咐,因為北京的巡警“只要你穿著大衫,拿出印著官銜的名片,就可以命令他們”,老張待人刻薄無情,但當“學務大人”巡查學校時,他和孫八等人使卻盡了低頭哈腰曲意奉承之能事。在老舍的敘述中,家庭成員、師徒、主顧、官民之間都存在一種有形無形的森嚴的等級關系,人與人之間存在內外、遠近判然有別的親疏關系。這種等級人倫關系把人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方面的不平等看作是天經地義,導致了社會的不公正不公平。既然在上者可以名正言順地剝削和奴役在下者,因此人們自然就千方百計向上爬以獲得更大的權利,這就是舊中國社會幾千年牢不可破的官本位思想的根源。這種等級人倫關系把人在人格精神上的不平等也看作是天經地義的,從而把人的不平等看作是天經地義的,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在思想情感上的不相通。孫偵探根本不可能理解祥子的艱辛,所以他心安理得地敲去了祥子的錢;但是,祥子也根本不知道劉四對虎妞畢竟有父女之情,所以他十分得意自己不告訴劉四虎妞的墳在哪兒。這種親疏人倫關系把對內外、遠近不同親疏關系的人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看作是天經地義的和至高無上,導致了普遍地重視帶有自然性人情關系而不重視人與人之間建設性的尊重、信譽、互助的人際關系,導致了普遍地利用人情關系討好處和便宜甚至邪門歪道、弄虛作假倡行而難以形成遵守法規(guī)的風氣。
老舍揭發(fā)舊中國國民精神的病態(tài),揭示了其病態(tài)精神的深層文化心理根源——缺乏個體人格精神、缺乏超越靈魂、缺乏抗爭精神。在老舍小說中,無論老派市民、新派市民還是正派市民,他們身上的精神病態(tài)都凸現(xiàn)著這些深層文化心理的“景觀”,只是我們的認識不要停留在那些病態(tài)精神的表面,正如老舍談到《駱駝祥子》時所說,他“是要由車夫的內心狀態(tài)觀察到地獄究竟是什么樣子”。下面讓我們以祥子為例進行分析。
祥子在遭遇孫偵探敲詐和恐嚇后逃到王家老程處,深更半夜睡不著,他先是對曹宅放心不下,繼而想到自己何不去偷幾樣東西來,反正院子中沒人,但當他打消了這個做賊念頭后緊接而來的則是對自己可能被誣以作賊的恐懼,因為高媽知道他到了王家,要是夜間曹宅果真丟了東西,“自己跳到黃河也洗不清”。他急得手心上出了汗,翻來覆去不能安靜下來,直到把老程叫醒,讓老程檢查自己的東西,能證明自己沒有偷曹宅的東西后才安下心來。祥子這段緊張翻騰的心理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必須經由老程證明他沒有做賊才能安心,也就是說,他不能自己確定自己,而要完全依賴別人來確定自己。從祥子因看清了車夫老馬一生窮困潦倒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可知,他在人生路途的重要時刻不是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作出判斷和選擇,而是依從別人的經驗或順從外在的理由。一般認為虎妞的騙婚使祥子無奈并受到精神的摧殘,其實,在祥子與虎妞的婚姻過程中,樣子基本上放棄了自主性,任虎妞操縱事情的發(fā)展。祥子的所有這些行為表現(xiàn)了他心理深層的缺陷——缺乏個體人格品質。他沒有自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意識,沒有保持自我人格獨立的精神,沒有自我獨立選擇和承擔責任的品質。這種個體人格品質的缺陷是舊中國國民普遍的心理素質,而這種心理素質正是泯滅個人的舊文化傳統(tǒng)所培養(yǎng)。“中國人對‘人的定義,正好是將明確的‘自我疆界鏟除的,而這個定義就是‘仁者,人也?!适恰俗峙砸粋€‘二,亦即是說,只有在二人的對立關系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薄八?,中國人總不能由本身去確定‘自我價值,而必須常常以別人為學習對象?!钡@種對人的設計和培養(yǎng)恰恰是違背人本來的規(guī)定性的,是反對生命的,因為人之為人的最本質的規(guī)定性就在于人可以憑著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自己是什么和應該做什么。在西方文化中,從古希臘時代人們就開始擺脫原始群體意識而萌生個體意識。德謨克里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由不可人的單個原子構成,那么人類社會也就是由互不粘連的獨立個人組合起來的,在這種組合中個人的獨立性并不被打破。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將這種個體性從自然哲學的物質結構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為個體獨立性的存在提供了更為充足的理由。從這種文化傳統(tǒng)發(fā)展而來的西方文化始終承認并強調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自主的精神個體和權利主體,因而形成了西方人由自我去定義世俗關系的自我意識和人格品質。老舍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使他在中西文化的對比中達到了對舊中國國民文化心理的深刻把握。
祥子從農村來到城里,一心想憑著自己的勤勞拉車謀
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自己的車拉,并且娶個能吃苦的媳婦。但是祥子的一切努力在那個不合理的社會都成了泡影。祥子的奮斗和挫折常常被評論者說得神圣而悲壯。其實,祥子的愿望、理想和在現(xiàn)實挫折面前的敗退正顯示了祥子身上最可怕的精神缺陷——缺乏超越靈魂,缺乏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追求。他沒有個人信仰,沒有個人價值的理念,沒有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沒有精神探索和體驗的情操,也沒有服務民族、國家、大眾的境界,他只有拼命拉車攢錢以安身立命。這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生活,“這種不要有‘靈魂的事業(yè),不要讓自己放光放熱,只圖保住臭皮囊,使它‘可以盡年的活命哲學,基本是一種身體化的哲學”。這種身體哲學使人缺乏與命運抗爭的意志和精神,而這正是祥子身上另一種可怕的精神缺陷。
祥子在他遭遇的一系列打擊面前基本上沒有表現(xiàn)出什么抗爭。他頑強拉車掙錢的努力并不是什么抗爭,而僅僅是一種求生的動力。孫偵探勒索他的錢時,他最強烈的反抗就是說了那句“我招誰惹誰了?”這句話給人的感覺是聲音很微弱,微弱到幾乎是自言自語,微弱到幾乎不敢把對方當作明確的怨恨對象。老舍小說中還有一些人物也說過類似的話?!峨x婚》中張大哥在其兒子張?zhí)煺姹惶貏兆プ吆蠼^望地哀嘆道:“我得罪過誰?我招惹過誰?”《四世同堂》中韻梅聽到祁老人說日本鬼子打進北京“不出三月,事情便會平定”后,也說:“咱們管誰也沒得罪過,大家伙平平安安的過日子”。這句話表現(xiàn)出一種自足自保而放棄自我主動性的心理特點,在遭遇不平后滿足于這句話不做實際的抗爭,就是軟弱和卑怯。《駱駝祥子》中祥子拉車淋雨患了一場?。?/p>
他躺了十天。越躺著越著急,有時候他爬在枕頭上,有淚無聲地哭。他知道自己不能去掙錢,那么一切花費就都得由虎妞往外墊,多咱把她的錢墊完,多咱便全仗著他的一輛車子;憑虎妞的愛花愛吃,他供給不起,況且她還有身孕!越起不來越愛胡思亂想,越想越愁得慌,病也就越不容易好。
……假若病老不好,該怎么辦?是的,不怪二強子喝酒,不怪那些苦朋友胡作非為,拉車這條路是死路!不管你怎樣賣力氣,要強,你可就別成家,別生病,別出一點差兒。哼!他想起來,自己的頭一輛車,自己攢下的那點錢,又招誰惹誰了?不因生病,也不是為成家,就那么無情無理的丟了!好也不行,歹也不行,這條路只有死亡,而且說不定哪時就來到,自己一點也不曉得。想到這里,憂愁改為頹廢,瞎,干它的去,起不來就躺著,反正是那么回事!他什么也不想了,靜靜的躺著。
到八月十五,他決定出車,這回要是再病了,他起了誓,他就去跳河。
從這段心理活動來看,祥子內心深處也一直交織著倔強、頑強、奮斗與軟弱、退卻、頹廢的矛盾,但這種頑強奮斗,是為了眼前的日子,并不是因為認為人本身就應該奮斗。這種軟弱頹廢來自于安生的渴望,因為當奮斗的艱辛有甚于窮困屈辱的困苦時,他就放棄奮斗。跳河自殺當然不能叫做抗爭。因為當個體面臨強大的現(xiàn)實壓力時,如果是毫無個體精神和自我意識,就會退讓屈服,而如果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和個體精神而沒有頑強的自由意志,那就會以自殺來逃避承受不住的壓力。所以,自殺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抗爭。
責任編輯王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