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達夫
[摘要]文章對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的結合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信息技術 思想品德課
一、問題的提出
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課教學,其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注重老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課堂教學效率低,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不夠;二是缺乏理想的教學媒體,使某些問題難以形象生動地描述清楚;三是無法及時反饋,難以實現(xiàn)因材施教。因而,科學地運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促進教學整體優(yōu)化,改革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網絡具有信息量大、存取方便以及交互及時等特點。為了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獲取有效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以適應21世紀信息化社會的需要。我認為教師應拿網絡的精彩為思想品德課添風采。
二、理論依據
(一)傳播學理論
按照傳播學理論,教學過程也是一種傳播現(xiàn)象,一切用于教學的傳播媒介,都必須從傳播的有效性出發(fā),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使信息收者易于接受和領會。傳播學的有效性理論對于我們研究計算機或計算機網絡作為傳播信息的媒體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教學內容的數量、速度和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該理論認為,知識不能從一個人遷移另一個人,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有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網絡化的教學環(huán)境使本理論的實施成為可能。
(三)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
從中學思想品德課教育功能理解,所謂“思想”,無疑要告訴學生“思想”什么,但更要教會學生怎樣“思想”。特別是初中學段的教學,要實現(xiàn)以“養(yǎng)成教育”和“情感教育”為主逐步向以“理性教育”為主的過渡,尤其要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思想方法的運用。思想品德課所憑借和運用的知識范圍之廣,表明它具有與眾不同的兼容性。
三、可操作的途徑和方法
(一)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促進學習,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
1.將“課題”、“框題”、“目題”、“知識點”制作成可以拆拼的圖板,或者將知識點按照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演繹、歸納成若干知識板塊,通過圖表、聲像等配合進行多媒體教學,增強直觀性,利于學生一下子抓住知識的脈絡。
2.將課堂練習題按學科升中考題型編成一定量的題庫,每種題型又按難易程度分為較難、適中和基礎三級知識梯度,這樣就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從而更有利于分層次教學。
3.將有關教育信息網上的學科練習題下載并且合理組合加以使用,加強“雙基”訓練。
4.將材料分析題制成圖文并茂的畫面,增強直觀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定期上網開展社會熱點問題討論、國內外時事政治教育,培養(yǎng)學生是非分辨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獲取有效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學生能較直接地接觸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影響。如何消除學生思想認識中的負面影響?我們只能通過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特別是時事政治教育來解決中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時事政治信息上網閱讀與查找〔如:通過查閱央視國際網(http://www.cct.com)“新華社評出的年度十大國際(國內)新聞”、中學思想品德教學網〕,配合教師定期和不定期的時事專題講座、課前5分鐘學生講時事、時事黑板報等,進行時事政治教育。
當代中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樂于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對新知識和新事物尤感好奇。老師因勢利導,在教學中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一些國內外重大時事熱點問題能結合并且運用課本既學知識點充分展開討論,甚至通過“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使認識得到提高。從課本知識到提出思考問題、從上網查閱到討(辯)論,教師既要放開讓學生講,保護學生思考和發(fā)言的主動性與新穎性,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更要有巧妙的引導和點撥,加強教育的針對性。
(三)定期開放“網絡閱覽室”,拓展學生知識面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素質教育的落實互聯(lián)網、校園網等豐富的網上資源為更好地實現(xiàn)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各類網站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大量相關的輔助學習資料。但是據有關調查數據研究表明,目前我國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游戲、娛樂、找朋友聊天和發(fā)E-mail。對此,我們應該每周專設一節(jié)“網絡閱覽室”課,正確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時性進行學習和研究,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利用豐富的網上資源查閱新聞快訊、招生與考試指導、各學科教學資料庫、各學科教師答疑、各科學習資料與復習指導、各學校的練習題、學生習作交流、學生心理輔導、學生論壇等;了解國內外相關問題的研究動態(tài)、研究成果、研究設想、方法、步驟,以博取精華、開拓思路。使網絡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師教學研究和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陣地,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覺悟、樹立社會責任感。
四、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網絡時代已經到來,網絡教學的自主性、交互性、個性化的特點,必將促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思想品德教學引人現(xiàn)代教育技術也是大勢所趨。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網絡另一方面勢必存在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面臨者各種陷阱。(二)多媒體的應用存在發(fā)展障礙。比如投入“成本”高,應用不夠高效?,F(xiàn)在教師制作一個課件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成本”很高,而課堂運用時間卻很短,其效果又很難即時顯現(xiàn),而且用過之后很少再有使用價值,造成“前期投入”與“后期產出”的巨大反差。還有就是綜合能力弱,一堂課上何時用?何處用?怎么用?都是很有講究的問題,適切度難把握。
在此形式下,我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人文、倫理、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學生分辨是非、善惡、美丑和抵制腐蝕的免疫能力;教師自己正確理解“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與實質,解決信息技術與教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要運用信息技術的工具,提升教育的質量,不要搞“花架子”;在現(xiàn)代教育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實際,踏踏實實地探索思想品德課與網絡教學的整合,使網絡教學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教學功能,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
思想品德教學要有自己獨立的品格,可以迎接網絡時代的挑戰(zhàn),但決不能失去自己,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被動地成為網絡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的俘虜。
參考文獻:[1]王玨,王相東.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師資培訓教材(網絡篇).北師大出版社,1999,08.[2]楊國祥.思想品德研究性教學模式.中學思想品德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