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思牟
新亞書院在華語學術圈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以創(chuàng)院院長錢賓四先生命名的講座更是規(guī)格極高。演講者無一不是中國文化研究的醇儒碩宿:錢賓四、李約瑟、小川環(huán)樹、狄百瑞、朱光潛、陳榮捷、楊聯(lián)升、余英時、劉廣京、杜維明、許倬云、嚴耕望等,這些前輩學者分屬不同的研究領域,但都代表著各自領域的頂尖水平。
錢賓四學術文化講座,是1978年南“新亞學術基金”支持而開設的,由當時主政的金耀基院長極力推動而成。據金先生介紹,講座有四個目的:一是促進新亞師生之學思辯難;二是探求根源之大問題,超越專業(yè)學科之界限;三是對外界開放,增進大學與社會之聯(lián)系;四是講稿整理出版,促進更多交流。由此可見,這個講座系列定位高而博、廣而雅,并且不是專業(yè)討論,而是廣泛適合所有群體。歷年之講座,都是新亞乃至中大、香港之盛事,學界高賢云集。以前,大陸難以見到這個系列講座的講稿,現在貴州人民出版社選了7部較有代表性的講座,整理出版,以饗讀者,實屬幸事。這7冊涉及不同領域:文化、哲學、文學、科學史、美學、政治學等,但各位名家都講得深入淺出,很容易被讀者接受。
選編的這7冊,是按一定脈絡排列的。第一冊是許倬云的《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他對世界歷史的整體看法,是以各個文化自身之盛衰來理解的,無論興盛還是衰亡,都是自身之種種機理之作用。在此理解下,許先生分別討論了中國文化之形成、演化與轉變。叢書的第二本是李約瑟的《中國古代科學》。李約瑟在講座中主要討論了中國古代與化學相關的諸多問題。尤其是,他較寬泛地討論了時間與變化的問題,并與西方、印度等做了比較,以作為整個講座的結束,這呈現出了知識與文化的復雜張力,很有啟發(fā)。第三冊是日本學者小川環(huán)樹的《論中國詩》。小川與吉川幸次郎是日本有名的京都學派之代表人物。他的這次講座主要討論了風景之意義、風流之詞義,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討論了中國詩歌的特色。另外這本書在后面還編選了小川對蘇東坡、辛棄疾以及《敕勒歌》等的專題研究,讀來頗有啟發(fā)。第四冊是狄百瑞(WilliamTheodore de Bary)的《中國的自由傳統(tǒng)》。狄百瑞的學術興趣主要是明代儒學,尤其對黃梨洲感興趣。他在這本書中討論了新儒學的道統(tǒng)、朱子與自由教育、個人主義、黃梨洲的自由思想、自由主義的局限等問題,并結合中國的現代問題,對自由主義的局限做了一定的反思。叢書第五冊是朱光潛的《維柯的(新科學)及其對中西美學的影響》。朱先生是美學大家,同時也是大翻譯家,此次講座就主要討論維柯的《新科學》這本先生晚年的翻譯力作。維柯的《新科學》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文本,有著當時學者之豪氣與大氣,而由身為美學家的朱光潛做解釋,則講出了很有深層的意蘊。第六本是劉述先的《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劉先生的講座是2005年錢賓四先生逝世10周年之際而舉行的。講座通論了先秦儒學、宋元明儒學、現代新儒學這三個儒學發(fā)展的大時代,并結合先生自身的“理一分殊”、“兩行一理”對中國儒學的發(fā)展做了總結性判斷,由此可以理解劉先生的整個哲學關懷。最后的是楊聯(lián)升的《中國文化中的“報”、“?!薄ⅰ鞍敝饬x》。楊先生是哈佛的前輩,號為漢學界第一人,門下有余英時、田浩等諸多高弟。講座中他討論了“報”、“?!?、“包”在中國文化中的深刻含義,讀來酣暢淋漓,尤其是從社會關系、人情關系來討論“報”,堪稱鞭辟入里。
貴州人民出版社此次引進的7冊,精心選擇,對大陸學界有特別的意義。它既具有大家的精辟和深刻,又具有開放和交叉的特性,而且由于是演講的整理,所以文字生動、語言簡明,非常適合于一般大眾閱讀。這套書堪稱為大家面向普通讀者的優(yōu)秀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