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無數(shù)古老的民族衰落、消失了。然而,以色列,一個在此洪流中失卻其國土的民族,卻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語言,作為一個民族的佐證,無疑是這個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中的奇跡。失去了本民族語言的人們是如何重新復興并在全民族發(fā)展希伯來古語的?本文將從歷史語言學和語言與文化多個語言學角度,揭示希伯來語復興之謎。
關(guān)鍵詞: 語言死亡 語言 文化
1.以色列歷史及其語言發(fā)展綜述
以色列的歷史,與其他民族的歷史不同,從一誕生起便是與語言記錄息息相關(guān)相關(guān)的歷史,《圣經(jīng)·舊約》便是最有利的證明。根據(jù)《圣經(jīng)·出埃及記》(《圣經(jīng)》,11:27-12:9),以色列人的祖先住在烏爾(伊拉克南部)。后來,在亞伯拉罕的統(tǒng)領(lǐng)下,逐漸遷移到迦南(巴勒斯坦西部)。由于連年的饑荒,轉(zhuǎn)入鄰國埃及避難。由于埃及的殘暴鎮(zhèn)壓,于是又有了著名的《出埃及記》。公元前1000年,在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而后,因內(nèi)亂一分為二,先后被波斯征服?!鞍捅葌愔簟本桶l(fā)生在這一時期。自此,先后被波斯、希臘及羅馬統(tǒng)治。羅馬統(tǒng)治時期,因羅馬皇帝的殘暴統(tǒng)治以色列人屢屢起義反抗,失敗后族人被驅(qū)散到了世界各地。然而,以色列民族并沒有就此消失。相反,他們在今天重新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與文化,在藝術(shù)、文學、舞蹈等各個方面都贏得了國際贊譽。
以色列的語言稱為希伯來語,它貫穿了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經(jīng)過波斯、希臘及羅馬長達幾個世紀的統(tǒng)治,希伯來語逐漸從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其使用范圍僅限于教堂的《圣經(jīng)》朗讀。更為嚴重的是,族人在后期的分散中徹底斬斷了希伯來語。1948年,散居的猶太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機。當以色列重新建立起來以后,散居者從90多個不同的國家回歸,操90多種不同的語言。他們急需本民族的語言來跨越這一巨大的交際障礙。希伯來語的復興被提上議事日程,這個頻臨滅絕的語言奇跡似的重新返回到現(xiàn)代語系,并對各地的人們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2.從歷史語言學角度看希伯來語的復興
當我們談及希伯來語的復興時,歷史語言學中的語言死亡現(xiàn)象及其原因則不可不提:一種語言的死亡通常是由兩種原因引起的:1.操此種語言的人的死亡;2.語言的活躍度依賴于不斷的語言接觸。操此種語言的人雖然活著,但因為不可抗力的原因(社會、經(jīng)濟、政治等因素)無法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其結(jié)果是說話者逐漸用強勢語言取代自身的母語。公元前4世紀希臘語的流行就是最好的例子。顯然,當人們的語言發(fā)生轉(zhuǎn)化時,他們的母語本身在使用上就會越來越受限。通常出現(xiàn)的癥狀是母語語法和句法的萎縮。希伯來語當初面臨情況的就是后者,言語創(chuàng)造性在人類一代又一代接替中不斷弱化,最終走向死亡。
但是,即使是死亡的語言,它本身仍然存在著復興的生機。語言雖然消失,但其基礎積淀和語言痕跡仍然以民族身份的符號形式而存在。而正是因為語言的這一特點為語言的復興提供了可能性。希伯來語雖然消亡了,但是世界各地仍有作為本民族身份象征的通用語言形式。因此,希伯來語的復興是奇跡也是必然。
3.從語言與文化的角度看希伯來語的復興
3.1語言和文化概述
3.1.1對語言的簡要概述
哲學家、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普遍認為語言是人類和其它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語言的定義不難找到,但是通常每個定義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作若干說明。迄今為止,還沒人能給出一個令大家都滿意的定義。以下列舉一些經(jīng)常被引述的語言定義。
Wardhaugh(Hu Zhuanglin,2001,p.3)認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語言定義是:“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根據(jù)Sapir(Hu Zhuanglin,2001,p.239)的觀點:“Language is a purely human and non-instin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deas,emotions and desires by means of voluntarily produced symbols.”
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約定俗成的。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每一種語言都反映出特定的文化現(xiàn)象。語言和文化是同步發(fā)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的發(fā)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和完善。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我們都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guān)系。語言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既有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又是傳遞文化的工具。
3.1.2關(guān)于文化的簡要概述
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不少學者都曾試圖給它定義。根據(jù)Tylor(Wu Keli,2002,p.50)的觀點,文化是“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belief,art,morals,law,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Goodenough(2002,p.7)也曾指出,“...a society’s culture consists of whatever it is one has to know or to believe in order to operate in a manner acceptable to its members,and to do so in any role that they accept for any one of themselves.”
基于自身對以上引言的理解和特定研究,筆者以為這里的文化是指一個明白而又運用豐富的系統(tǒng),它包括價值觀、行為、信念和標準,這個系統(tǒng)極大地影響著人類社會,為這個團體中的每個成員所了解和認可,并促進了人類的交互作用(Hong Ru,2004,p.1)。例如:中國被認為是一個垂直體系的社會,注重循規(guī)蹈矩與和諧共存。
3.1.3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
其實,人們對語言和文化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討論了很長時間。最廣為人知的一種陳述是Sapir-Whorf的理論。Whorf(in Pinker,1994:59)這樣說到:
“We cut nature up,organize it into concepts and ascribe significance as we do,largely because we are parties to an agreement to organize it in this way...an agreement that holds throughout our speech community and is codified in the patterns of our language.The agreement is,of course,an implicit and unstated one,but its terms are absolutely obligatory.”
這一理論遭到很多研究者的批評。Pinker(1994)指出Whorf沒有作恰當?shù)难芯縼碜C明他的理論,他還說Whorf沒有闡明語言是否決定人們的思考方式或者是否影響人類的認知能力。然而,不可否認,語言和文化之間有深遠的聯(lián)系,或者說語言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外衣,文化是語言的內(nèi)涵。
3.2以色列文化與語言復興
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綜合表現(xiàn)形式,民族性的精神內(nèi)核決定了民族成員的社會行為和社會環(huán)境,體現(xiàn)在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發(fā)展上。
一方面,民族性可以摒棄過時的內(nèi)容,并隨時根據(jù)現(xiàn)實社會的活動添加新的內(nèi)容。而以色列強大的民族性正體現(xiàn)在其猶太啟蒙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在東歐和中歐掀起的社會文化改革運動,旨在擺脫民族孤立和振興傳統(tǒng)文化)中。它為希伯來語的復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民族性可以整合整個民族。動物群居在一起是因為本能,相比較而言,人類更依賴文化的一致性。以色列人們的文化一致性為他們復興希伯來語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其次,宗教在語言復興運動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宗教與歷史的相互滲透,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一致性。正如同猶太一位學者所說,以色列民族的存活,《圣經(jīng)》功不可沒;宗教與法律的相互結(jié)合,有效避免了民族間的沖突;對于宗教拯救的期待,對于理想社會和世界的期盼,是民族發(fā)展的精神推動力。因此,宗教,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之一,為希伯來語的復興提供了精神上的有力支持。除此之外,人們支持語言復興的熱情,政府對于語言復興的支持,以及致力于語言復興事業(yè)的先行者們都為希伯來語的復興注入了活力。
4.結(jié)論
通過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希伯來語的復興是語言、文化等各個方面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缺一不可。它的復興即是語言本身的偶然,也是歷史文化推動下的必然。
參考文獻:
[1]Chen Songcen.Introduction of Social Linguistics.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Gao Xinmin.New Definition for Religious Nature.Academic Forum,2004,163,30-31.
[3]Kram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Qu Wei.Development of Israel Culture.Study Exploration,2004,150,13-14.
[5]Schendl,Herbert.Historical 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Spolsky,Bernard.Sociolinguis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7]Wu Canxin.Meaning and Value of National Spirit.Learning Study,2003,11,85-87.
[8]Xu Dingxin.A Brief History of Hebrew.Retrieved,2000,10.
[9]http://www.jonahome.org/files/jianshi/index.htm.
[10]Zhang Qianhong.A Survey of Jewish Enlightenment.World History,2002,182,62-68.
[11]Zhao Fusan.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Historic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udaism.World History,1987,1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