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當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影響其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并據此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應注意的教學原則和思路,并依據所提出原則和思路嘗試性地總結和提出了可行的英語口語教學方法。
關鍵詞: 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 口語教學 教學改革
一、引言
按理說,通過長達十幾年的英語學習,大學生的英語口語會話能力應該不會很差,但實際情況不容樂觀,60%以上的大學生不愿上口語課,不愿或害怕開口說話,在實際師生交流中能比較流利、自由地表達自己思想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
鑒于此,筆者以所在大學非英語專業(yè)本科大一、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大學英語口語的教學改革方案和設想。
二、口語教學中的原則和思路
1.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英語口語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因素中的“動機和態(tài)度是決定不同學習者取得不同程度的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之一”(劉潤清,1999)。影響學習動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因素,也有學習者自身的原因。但教師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身為教師者除教學生知識外,必須注意到自己的行為以及對學生的態(tài)度,隨時隨地都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用點心思,不斷探索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學習動機不足或失去學習動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從外部激發(fā)其內在的學習動機,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并且要讓學生被激發(fā)起來的動機維持下去,從而使英語口語教學取得更加令人滿意的效果。
2.重視文化差異,創(chuàng)造真實語境。
真實語境不僅應體現在課文的“原汁原味”上,還應體現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在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真實的社會語境”,(Brown,1983)即任務的真實性。其中,信息轉換和語言表達方式轉換等都是在真實語境基礎上的練習。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使輸入具體化,鼓勵學習者的學習意向,訓練學習者的學習策略,注重實踐與運用,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運用語言的真實語境,將真實的社會場景搬進課堂,從而指導學生運用英語解決實際的交際問題。
3.注重口語思維性訓練。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葉圣陶先生就提出語言與思維并舉的命題,強調語言與思維不可相分離,語言要說得正確,有條有理,思維就要正確,有條有理。思維的品質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口語交際的質量。因此,要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質量,教師就必須加強思維品質訓練。思維訓練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可作如下安排:一年級首先進行思維的條理性訓練,二年級主要進行思維的敏捷性訓練,三年級重點進行思維的開闊性與思維的新穎性的訓練。
4.提倡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多媒體網絡口語學習模式。
多媒體口語實訓室提供了現代的多媒體教學平臺、多種現代的聲像設備,擴大了語言的輸入量,豐富了語言的輸入內容,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并能長久地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劉潤清,戴曼純,2003)。教師一方面可自編課件或利用現成的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提供信息量大、圖文并茂、形象、生動、活潑的語言輸入,另一方面可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現代教學手段的絕對優(yōu)勢,利用多媒體播放器(Multimedia Player)的操作靈活性,在課堂上播放相關的英語口語音像資料,如《走遍美國》、《空中英語課堂》、《社交英語》等和電影剪輯、錄像,或播放英文歌曲營造氛圍。這些音像資料不僅呈現了真實的交際場景,提供了地道的英語語言輸入,而且在交際中語言與非語言的因素如發(fā)音、語調、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都可一覽無遺,比書本或聽力材料更有趣,印象更深刻。
四、可行的口語教學手段分析
當前的口語教學手段無外乎以下幾類,下面就以下教學手段在口語教學中的實際作用進行分析。
1.提問。
提問是讓學生開口講英語的最常見的方法。由于怕出錯、丟面子等因素,有的學生會不回答教師的提問,這樣課堂就會出現冷場,影響課堂教學的進行。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再提問另一個學生,以后再提問時,其他學生就會效仿那個學生,課堂氣氛就會變得沉悶、壓抑,對學生和教學都不利。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先告訴學生,學英語出錯是完全正常的,出錯也是一種學習,閉著嘴巴怕出錯的人,永遠也不能說好英語。教師也可采取教唱英文歌曲的形式誘導學生開口,讓拒絕回答問題的學生開口,取得良好的開端。
2.模仿法。
對于英語的學習,許多教學專家都很強調對英語的模仿,特別是初學階段,模仿可使學習者體驗英語的語音、語調、語感、節(jié)奏等;通過模仿,學習者可以更準確地說英語。學習外語一定會受到母語的干擾,而通過模仿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在學習英語時母語對學習的干擾。教師既可以把教材中的詞、詞組、課文錄音等放給學生聽,讓其模仿,又可以適當地找一些英語會話、原版電影、英文故事、英語歌曲等讓學生模仿。
3.轉換法。
轉換法應用之初可以是讓學生對句型轉換進行操練:陳述句轉換成疑問句、肯定式變成否定式、主動語態(tài)變成被動語態(tài)、一般現在時變成一般過去時等。教師可以說例句讓學生當即按要求進行口語轉換,也可以加大難度:把兩個簡單句轉換成一個復合句;把一個復合句變成簡單句。在學生能較為熟練地操持英語口語時,教師就可以讓他們復述英語文章、英文電影片斷。教師特別要注意選擇一些實用英語會話的材料,讓學生復述、講解或轉換成一個小故事。
4.聯結法。
聯結法是指教師先提供一些獨立但能聯結成句或篇的單詞和詞組,讓學生通過較短時間的思考,即興把它們聯結成句地說出來。做這種操練時,開始的時候可以要求低一些,先說句子,后說片斷,逐漸過渡到小短文。所提供的詞、詞組開始時可以是課文中某一段的關鍵詞,讓學生模仿著課文造句或聯結成篇,然后圍繞一些話題提供詞、詞組。這種方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創(chuàng)新。
5.實時翻譯法。
學習語音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英語口語教學更是目的明確——培養(yǎng)學生英語的口頭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一些實時口譯鍛煉學生,其內容可以是校園實際生活,也可以是一些社交活動。在活動中,師生共同參與,學生充當口譯工作者,實時地把漢語翻譯成英語,教師在一旁提示、指導。
6.擴展法。
擴展法是教師先給出一篇對話或者是一則故事,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用英語把所給的材料進行擴展。將對話的話題進行擴展,將故事的情節(jié)進行續(xù)編,這既能發(fā)揮學生積極思維的主觀能動性,又能達到訓練學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在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適當地給出一些句式結構、短語提示,從而讓學生把需要擴展的話題順利地拓展開來。
7.聽說結合。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把“聽”放在語言學習的首位,這是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的。Cook(1996)曾說過:“人們都是通過聽來學會說。正是通過聽及與人交流使得我們能最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其口頭表達能力?!贝罅康慕虒W實踐證明,正確領會和理解是提高表達能力的前提,是語言生成過程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聽多練。同時,把聽與說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活動。
8.Free Talk的形式。
Free Talk的形式能提高學習者聽說的能力。受多年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許多學生面對眾多聽者時怕出錯,不敢講。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在課堂上采取Free Talk的形式,鼓勵學生將聽到的、見到的有趣話題利用課前十分鐘講給其他人聽??芍v一些新聞,如國內、國際發(fā)生的大事等,久而久之,學生的聽說能力將會有很大提高,并能克服恐懼心理。實踐證明,運用這種方法,學生既增長了知識,又得到了鍛煉,增強了學習英語的興趣,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訓練了英語口語能力,是可行的。
9.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是口語課堂上最受學生歡迎的一種教學形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將所學過課文中的故事編成短劇,讓每一個學生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并要求他們表演時注意語音、語調的正確使用,人物的喜、怒、哀、樂融為一體。在表演過程中,教師也可參與其中,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學習者在參加語言交際活動中可能產生的焦慮心理,而且可以增進師生感情。實踐證明,這種活動使學生改變了“英語就是死記硬背”的看法,使他們意識到得體交際的重要性。
10.班級即興演講。
演講是一種難度較大的口語訓練形式。要連貫地講述一件事情,表達自己的思想,學生不僅要有較好的英語基礎,而且要克服面對眾多聽眾的緊張心情。因此,教師應容許學生自選題目,可先寫好講稿然后背誦,演講時看著聽眾;聲音要足夠大;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小動作,服裝與場合及內容做到協(xié)調一致。每一學期可至少讓每個學生多做幾次演講,慢慢地脫離講稿,做到即興演講,對學生的快速思維能力、英語水平、知識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普遍認為,經過上臺演講用英語思維的鍛煉后,自己的心理素質和口語水平都有了較大提高。
五、結語
根據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的比較研究,筆者找到了影響高校英語口語教學水平提高的諸多因素。因此,當前改進高校口語教學手段,豐富現有的教學模式,營造良好的校園口語學習氛圍,促進口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推動整個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并轉變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口語教學中不恰當的思想、方法和認識,幫助學生認識英語口語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學生常見的口語學習方法、了解我國高??谡Z教學中的不足與改進手段尤為迫切。
參考文獻:
[1]Brown,H.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rentice Hall Regent s,1994.
[2]Cook,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6.
[3]Krashen,Stephen.Theory versus Practice in Language Teaching,In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Ed.by Blair,Robert W.,Newbury House Publishers,inc,1982.
[4]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91.
[5]劉潤清,戴曼純.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ED].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