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完成特定的目標,依據教學的主客觀條件,特別是學生的實際,對所選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的總體考慮。它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的選擇、材料的組織和對師生行為的規(guī)范等?;瘜W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的概念原理涉及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快慢及限度等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學情分析,在(化學2)中學生已能定性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慢,以及對于同一反應,條件的改變對其反應的快慢有影響,有些反應不能進行到底等相關知識。引導回顧舊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學習,達到新舊知識的融合是相當必要的?;瘜W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專題既是化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基礎,理論性較強,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難度較大,不少學生感到吃力,似懂非懂,無法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上課可以聽明白,但解答實際問題卻沒有頭緒。筆者認為教師應該靈活掌握好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理解掌握概念原理的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高層次的知識內化和應用。
一、吃透教學大綱,不盲目拓展
教師要清楚新課程教學要求中的內容標準,吃透學習要求,明確認知目標,不能盲目拓展,以免加深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厭學。例如,與以往教材不同,新教材增添了有關化學反應方向的內容,即焓變和熵變,但大綱明確要求學生能初步利用焓變和熵變判斷化學反應的方向即可,至于熵變的準確定義和從定量角度討論焓變和熵變對化學反應的共同影響不作要求,更不可盲目引入吉布斯自由能。
二、發(fā)揮學科特點,借助實驗,突破難點
實驗是化學的基礎,化學家戴安邦曾說:“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全面化學教學的一種最有效的形式。”本專題概念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發(fā)揮實驗教學的功能,做好探究實驗,演示實驗,根據需要適當補充實驗,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為例,我們可補充如下實驗:
實驗步驟:取40ml 3mol/L硫酸溶液于小燒杯中,向其中加入2ml 0.1mol/L高錳酸鉀溶液,再加入5ml 3%過氧化氫溶液,混合均勻。
實驗現象:開始幾分鐘內,溶液顏色幾乎沒有變化,然后,顏色迅速變淺,直到完全褪色。
原因分析:反應速率呈現先慢后快的現象,主要有“溫度升高”和“存在催化劑”兩種可能,在這里主要是生成了有催化作用的物質。
又如,外界條件改變會影響化學平衡,可補充實驗如下:
實驗現象:壓縮加壓時顏色先變深后變淺,但是比原先深;減壓時先變淺后變深,但是比原先淺。
平衡對外界條件的改變作出的反應,所以顏色再變淺,但是比原先深,是因為移動只能減弱這種改變,而無法抵消這種改變。另一改變道理一樣。
在教師點撥下,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用實驗的方法可突破難點,有效獲取新的知識。
三、重視圖表,利用數據結論,促進理解
新教材特點之一是圖表多,我們不可忽視圖表功能,草率了事。例如在教材中介紹哈伯對合成氨的研究中,展示了不同溫度壓強下合成氨體系中氨的物質的量分數的立體柱狀圖,直觀形象地表示出不同條件下達到的平衡狀態(tài)中氨的物質的量分數不同。而三維坐標的數據表明了各種情況下氨的含量如何變化,也就是說條件對化學平衡有一定影響,如何選擇合適的合成氨的工藝條件可進行分析。教師應利用好這些資源,引導學生補全完善數據,啟析,我們可得出一定溫度下化學平衡常數為一定值的結論。它只與溫度有關,與反應物的起始濃度或反應方向途徑無關。對表2—8和表2—9細心閱讀分析,我們又可總結出可逆反應平衡常數的使用條件是應注明溫度,且書寫化學平衡表達式應注意以下幾點:1.與化學方程式書寫有關,即化學方程式中的計量數的倍數有關。2.純液體、水和固體的濃度不必寫出。運用圖表這種直觀手段,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核心知識講解透徹
核心知識講解應透徹,不能停留在表面,以免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瘜W平衡移動原理是本專題的一個重點增加的,正速率又漸漸變小,逆速率逐漸增大,最終相等,達到新平衡。2.從K角度分析,由于溫度不變,K是定筆者啟發(fā)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交流得出正確結論??偨Y化學平衡移動原理時,我們要明確“減弱”的含義是:平衡移動后,結果變化的方向不變,即只是“減弱”,不是“抵消”。
五、整合信息技術,優(yōu)化教學過程
我們可用多媒體展示化學史實,或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有效突破教學難點。例如碰撞理論,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口頭講解,學生難以想象,現在可用相應的課件來演示,化不可見為可見,學生直觀、生動、形象地了解知識,加深理解,提高興趣。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抽象為形象,能使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能力。
六、注重解題方法指導
(一)層層遞進,辯證看待。
各物質的物質的量或物質的量濃度一定。2.各物質的質量或質量分數一定。3.各氣體的體積分數一定。4.總物質第三,從混合氣體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看,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一定,對于氣體體積數變化不為0的反應是依據,對于氣體體積數變化為0的反應則不作依據。第四,任何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當體系溫度一定(其他不變),可判斷達平衡。
(二)巧用極值,化繁為簡。
可逆反應的特征是不能進行到底的,但在一些問題的處理上可進行假設,使問題簡單化。如在容積不變的反應容器中,我們通過調節(jié)體系溫度,使A(g)+ 2B(g )?葑2C(g)達到平衡時保持氣體的總物質的量為12mol,現通入6.5mol A,Xmol B和2mol C,欲使起始反應向逆反應方向移動,X的取值范圍為?搖?搖?搖 ?搖。
解析:依題意得:6.5+X+2<12,X<3.5,設2mol C完全轉化為A,B,則(6.5+1)+(X+2)=12,X=2.5。因C實際不能完全轉化,故X又應大于2.5,即實際上C轉化一部分滿足總物質的量為12 mol。答案:2.5<X<3.5。
(三)類型總結,舉一反三。
如化學平衡圖像題有些學生感到棘手,學生只要掌握一定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問題就能迎刃而解,解題思路如下:1.看懂圖像,一看面,即看橫坐標和縱坐標。二看線,即看線的走向和變化的趨勢。三看點,即看線是否提通過原點,兩條線的交點及線的拐點。四看要不要作輔助線,如等溫線和等壓線。五看定量圖像中有關量的多少。2.聯想規(guī)律,即聯想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的影響規(guī)律。3.作出判斷,依題意仔細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
(四)富于聯想,建立解題模型。
例:在相同容積的4個密閉容器中進行同一種可逆反應,2A(g)+B(g)?葑3C(g)+2D(g),起始時甲乙丙丁4個容器所盛A,B的量分別是2mol和1mol,1mol和1mol,2mol和2mol,1mol和2mol,4個容器中A的轉化率的大小關系是?搖?搖?搖 ?搖?搖。
解析:用虛擬法比較丙和乙,丙設想為乙的兩個平衡體系,再加壓,則平衡左移,故A的轉化率的大小關系是甲<丙<乙<丁。本專題中等效平衡的建立是難點,富于聯想,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解題模型極其必要。
(五)學會反思,培養(yǎng)反思習慣。
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解題方法、思路、策略進行反思,養(yǎng)成習慣,在“錯題”、“不會題”旁寫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況,并分析成因,以及從中得到的經驗和體會,從而更好地掌握理解應用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