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理解隱喻三要素:本體、喻體及喻義是隱喻翻譯的著手點。本文在Newmark對于隱喻的分類的基礎(chǔ)上,針對各類隱喻的特點,提出了不同類別隱喻的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 修辭隱喻 分類 翻譯 方法
1. 引言
西方最初的隱喻研究發(fā)源于Aristotle(1954:63),他認為:隱喻在于用屬于其它事物的東西來命名一物;他提及四種轉(zhuǎn)用方式:從物類到物種,物種到物類,或從甲物種到乙物種,或通過類比。Aristotle 強調(diào)本體和喻體的相似性。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理論是隱喻的比較說(comparison theory)及替代論(the theory of substitution)。其代表人物分別為Black和 Quintiliant,前者認為說“甲是乙”等于說“甲像乙般什么什么”隱喻的意義是從相關(guān)事物相似的表意中得到的。根據(jù)取代說, 隱喻只是一種替代說法, 原意是“甲是丙”, 現(xiàn)用間接方法表達, 將意義完全相同的乙代替丙, 而說成“甲是乙”。Black(1962)認為“替代論”跟“比較論”很相近, 可謂“比較論”的一個特殊例子。這三種傳統(tǒng)隱喻觀的發(fā)展都認為隱喻是語言的非正?,F(xiàn)象,使用隱喻的目的在于更深刻、簡潔地描寫心理過程、狀態(tài)、概念、人、事物和屬性,從而刺激讀者產(chǎn)生興趣,愉悅讀者的感觀。
2. 隱喻三要素
深刻理解英語隱喻是準確翻譯英語隱喻的前提,英語隱喻理解的關(guān)鍵在于聯(lián)系上下文透析隱喻的三大要素(喻體、本體及喻義)。喻體(image)即描述本體的項目;本體(object)是隱喻描述的對象;喻義(sense)即本體與喻體相似方面。安曉杰(2005)著重指出,喻體在比喻中起最重要的作用,喻體運用恰當(dāng),本體的特征和性質(zhì)得以呈現(xiàn)和突出。本體與喻體相似的喻義通常不是單一的,一個比喻越早被人使用,其本體與喻體相似的喻義越是豐富。
3. 隱喻的分類及翻譯方法
Newmark(1988:106)對隱喻的分法進行了探討,將其分為“死隱喻”、“陳舊隱喻”、“常用隱喻”、“近期隱喻”和“初創(chuàng)隱喻”。作為修辭手段的隱喻,是極富詩意的一種語言形式,只有使讀者領(lǐng)會了其中的韻味,才可以進一步領(lǐng)悟全文的精神,達到等效翻譯的目的,因此,隱喻的理解翻譯不容忽視。常用隱喻是最為活躍的,是本文討論翻譯策略的重點。
3.1 死隱喻
死隱喻是指隱喻義已成為詞的基本義的一部分,或者說被詞匯化了,通常情況下已看不出隱喻義。如leg of a table (桌腿), brainwash(洗腦),dead issues (無人提及的話題) 等。此類隱喻可以選擇直譯的方法;但由于民族心理和風(fēng)俗習(xí)慣不同,對于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也不同,一些普通詞匯在一些文化語境下就保留一些特殊的意義。這種情形下不能直譯,需要意譯如:a lucky dog (幸運兒);She is a cat.(她是個包藏禍心的女人)。
3.2 陳舊隱喻
這類隱喻由于使用過多,使其生動性大大減低,但它仍可替代一些比較確定的想法,與死隱喻不同的是,陳舊隱喻還能看出比喻的痕跡。
3.3常用隱喻
常用隱喻是指已經(jīng)確立的隱喻,它是一種有效、簡潔的方式。常用隱喻即使反復(fù)使用,也會有特定的情感意義。這一類隱喻的翻譯時需緊密聯(lián)系語境抓住三要素,即本體、喻體和喻義。
3.3.1保留差異,等值再現(xiàn)。
在目的語中重現(xiàn)相同的喻體。這種方法在翻譯單詞隱喻時較為普遍,如:store of hope(希望之倉),beautiful symphony of brotherhood (兄弟情誼之美麗交響樂);對復(fù)雜隱喻和一些習(xí)語來說,這種方法用得較少。但如果源語和目的語之間存在較多的文化重疊時,也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翻譯。如:(1)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可譯成“筆墨勝刀劍 (=what someone writes can have more effect than violent action)” ,在此例中pen (筆),sword (劍),這些詞不指具體實物,而是喻指力量、影響力。 又如:(2)She didn’t know whether Jack was a hawk or a dove. 譯成:她不知道Jack是鷹派還是鴿派。這里的鷹派(hawk)是指主張使用武力或強硬手段的人,而鴿派(dove)則喻指主張和平的人。
3.3.2替換比喻,求異求同。
正如孫致禮(2000:359)所指,翻譯中的最大困難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蘊。當(dāng)比喻形象在兩種語言(源語和目的語)存在文化意象的空缺和錯位,且當(dāng)差異不利于理解時,而目的語里恰有相對應(yīng)的固定比喻,可用目的語中特有的比喻來替換,這種方法,使翻譯時可譯進深層含義。雖然結(jié)果可能使譯后源語和目的語的語體色彩發(fā)生變化,但從審美角度看,客體形式的改變,正是為了產(chǎn)生相同的審美效果。如:
(3)You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4)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壞了一鍋湯。)
3.3.3去葉留干,動態(tài)對等。
我們在對隱喻進行翻譯時,傾向于找到與之相對應(yīng)的目的語,力爭使它們在結(jié)構(gòu)上和修辭作用上都十分相似。但如果隱喻在目的語和源語中的差異既不能保留,又沒有合適的替換,就要像以Nida(1993)為代表的新翻譯理論指出的那樣:翻譯的重點不應(yīng)是語言的表達形式而是讀者對譯文的反應(yīng),還應(yīng)把這種反應(yīng)和原作讀者對原文可能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對比。我們在翻譯時需去葉留干,尋求動態(tài)的對等。把喻義直接翻譯出來或把隱喻譯成明喻。如:
(5)Passion was to go to sleep in the presence of Mrs. General and blood was to change to milk and water.( 譯:在杰納勒爾夫人跟前,一個人的激情會變得麻木不仁,熱血也會變成摻了水的牛奶。)
這種譯法,也從語境上幫助讀者深層理解,使得源語原有的意義成分缺省或增加,如運用不當(dāng),就會使得隱喻的情感和語用效果減弱,但這種方法能將原文的可讀性轉(zhuǎn)到譯文的理解性上來。
3.3.4直譯與意譯交相融合。
有些隱喻,本體隱而不露,故使得此類隱喻的理解較為困難,在翻譯時譯者必須根據(jù)語境領(lǐng)會隱喻傳達的韻味,確切地表達隱喻所表現(xiàn)的感染力,才能達到等效翻譯的目的。譯者在此情形下需把隱喻直譯,再加上喻義,即用直譯與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式。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綜合了交際和語義翻譯的方法。如:
(6)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可譯為:俗話說,衣柜里面藏骷髏。(見不得人的事家家有。)
(7)Do not throw out the baby with the bath water. 別把嬰兒連同洗澡水一起倒掉。(別在去其糟粕的同時丟掉了精華)
3.4 近期隱喻及原創(chuàng)隱喻
近期隱喻是帶有比喻意義的杜撰的新詞語,在目的語中發(fā)展得非常迅速。原創(chuàng)隱喻表達了作家的一些核心思想,也是目的語詞匯豐富的一個重要渠道。由源語作者創(chuàng)造并使用的隱喻,如“紙老虎”“落水狗”等。在翻譯原創(chuàng)隱喻時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主要取決于譯者想要強調(diào)喻體(image)還是喻義(sense)。
4.結(jié)語
意境的理解,喻意的挖掘,通常與語境要素密切相關(guān),也離不開人腦的知識系統(tǒng)、概念系統(tǒng)和語言形象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徐莉娜,1999:21—23)因此,好的譯文需再現(xiàn)隱喻產(chǎn)生的這種相互作用,否則就不能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文風(fēng),就不符合“忠實、通順”的翻譯標準。
參考文獻:
[1]孫致禮.文化與翻譯[A].楊自儉主編.英漢語比較翻譯[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安曉杰.動物比喻在英語修辭中的使用[J].佳木斯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2005,(1).
[3]徐莉娜.隱喻語的翻譯[J].中國翻譯,1999,(4).
[4]Aristotle.The Rhetoric and the Poetics of Aristotle.Intro.and notes Friedrich Slomsen.[M]New York:Random House Modern Library,1954.
[5]Black,Max.Models and Metaphors.[M].Cornell: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6]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7]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Prentice Hall,Hertfordshire,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