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用《大學》的修煉之道完善大學生思想教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本文從格物致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道德人格;誠意正心,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觀念;齊家治國,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獨善其身,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等四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 《大學》 大學生思想教育 修身
一、格物致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全道德人格
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健全道德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對于他們來說,在人才競爭愈演愈烈的當下,學習知識是為了自己在今后找工作就業(yè)中增加籌碼,造成偏重專業(yè)知識學習,忽略道德修養(yǎng)的現象。因此,在高校教育中,除了讓學生學會“做文”外,還要讓學生學會“做人”;除了讓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外,還要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健全的道德人格,將所學外用于世,真正成為社會建設的棟梁之才。在《大學》中,“八條目”中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為“內圣”,意思是“內求于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為“外王”,即“外用于世”。“內圣外王”是《大學》中提到的一種修煉之道?!皟仁ネ馔酢敝溃葘儆谝环N個人修養(yǎng)行為,更是積極用世之法。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修身修德,將所學奉獻給社會。儒家的“修身”不僅是指個人的自我修為,而且是指個人修為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從而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不斷學習,最終樹立健全的道德觀念。
“格物”中的“格”,就是研究清楚?!案裎铩本褪且笕藗兡軌蛲ㄟ^親身經歷其事,增長見識,逐漸認識客觀世界和認識主觀世界,從而提高整體的道德素質。“致知”是指求為真知,所謂“知”,就道德意識層面而言,即能夠辨明是非、善惡,從而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給全國大學生們以心靈的震撼,他們紛紛向災區(qū)伸出援助之手,而對于地震的形成、地震的預報也展開了討論,不僅感受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溫暖,而且看到了利用這次大地震投機倒把的不法商販,還對地震的預報不及時有了理性的分析。這既體現了大學生們能夠通過“格物、致知”進行理智的救援,又反映了平時高校對于大學生開展德育培養(yǎng)的重要性。
二、誠意正心,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誠信觀念
修身的另一表現方式是提高主體的道德自律?!罢\意”就是要意念誠實,做事發(fā)自內心,無所矯飾,不自欺欺人,儒家稱之為“慎獨”,“即一個人在獨處活動,無人監(jiān)督,有做壞事的可能并且不會被人發(fā)覺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行動,而不做不道德的事”。所謂“正心”,就是擯棄外界干撓、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心”明辨事理,即就是能夠專心致志。對于大學生來說,“誠意”永遠是最重要的一課。
在大學校園里,偷盜事件時有發(fā)生,筆者曾經處理過一個寢室的偷盜事件,經過幾番談話,當中一個女生承認是自己偷了同寢室同學的東西。對于這個女生來說,“誠意”是她所缺乏的,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之下,她所表現出來的一面是她在同學們面前不曾顯露出來的,從而在沒有道德標尺的情況下,做了不道德的事卻不自知。
另一個現象就是助學貸款還款難的現象。重慶時報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400多名大學生接受了重慶市一銀行助學貸款,卻未按約定時間歸還,銀行多次催討無果,近日,只得向渝中區(qū)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償還。當然,還款難有三種情況:就業(yè)困難,無力償還貸款;畢業(yè)等原因流動性大,銀行無法催收;沒有誠信意識,抱有僥幸心理拖欠貸款。前兩種情況屬于客觀原因,后一種就是因為誠信意識差,無法做到“正心誠意”。還款難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響銀行對于學校助學貸款的支持。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任務重大而且刻不容緩。
在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就要引入“慎獨”的觀念,督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堅持自己的道德觀念,明辨事理,時時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三、齊家治國,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的責任感
在《大學》中,“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最終目的,其核心內容就是“愛民、重民觀”。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學習“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則是具備社會責任感。具體可以從寢室入手,從班級入手,以團結好、管理好一個寢室、一個班級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
《大學》中修身的三大綱領中有一條是“親民”,就是“在明曉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使他們同樣能夠達到與自己同樣心靈純潔的境界”。如果在一個寢室中,有一兩個學生能自覺地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帶動寢室中其他同學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風氣和整潔衛(wèi)生的寢室環(huán)境,就能使整個寢室的全體成員共同進步,而這需要寢室當中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責任意識,即在自我進步的同時,還要能帶動周圍的同學共同進步。
對于勤工儉學的學生來說,要將“助學”與“服務社會”的意識結合起來,在筆者組織的一次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你為什么要勤工助學?”76.3%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個人的需求”,15.6%的大學生回答是“為了緩解家庭負擔”,只有8.1%大學生回答是“為了培養(yǎng)能力以便將來能為社會作一點貢獻”。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學生都是為了個人需求而選擇勤工助學,樹立“為社會作一點貢獻”的意識的學生卻非常少,不得不說,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意識的淡薄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有關,但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個課題。
四、獨善其身,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
近年來,因心理問題造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甚至自殺的現象逐漸增多,出現的心理問題也日趨多樣化。當然,出現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和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外,還有情感、家庭成長環(huán)境等因素。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讓大學生遠離傷害,健康成長,是高校教師必須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充分重視的問題。
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yǎng)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途徑。
《大學》中所提出的八大條目中“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是“修身”?!睹献印けM心上》中提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與此同義。
“獨善其身”不僅僅是指道德層面的,還是指心理層面的。從道德層面來說,需要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使自己達到“至善”的境界;從心理層面來說,通過學習閱讀來充實自我,使自己從心靈上得到升華,在現實中獲得磨練,從而達到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論是道家學說還是儒家學說,都包含深刻的修身思想,《大學》也強調“德潤身,心廣體胖”,“德潤身”說明提高自身修養(yǎng)對于身心健康的意義?!暗聞t能潤身矣,故心無愧作,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朱熹《大學》第六章注)?!靶膹V體胖”是指只要人提高了自身修養(yǎng),那么就能無愧于心,就能產生體態(tài)心境的舒泰之感。
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喚醒大學生們內在的精神人格,用《大學》的修身之道完善大學生思想教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思想教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最終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出擁有健全人格的有學識有理想的社會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