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探討了中國英語的含義、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以及哪些可以讓中國教材借鑒使用。指出中國英語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不可缺少的工具,鼓勵中國人多使用中國英語,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語言與文化發(fā)揚光大。本文還提出了對中國教材可以進行的改革,可以借鑒一些中國英語。這些中國英語可以分成音譯詞、譯借詞、語義再生詞。中國英語生動地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讓外國人看后有耳目一新之感,回味無窮。
關(guān)鍵詞: 中國英語 民族特色 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教材改革
一、中國英語的界定及其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
(一)中國英語的界定
1980年葛傳規(guī)先生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他說:“在舊中國和新中國,講或?qū)懹⒄Z時都有些我國所特有的東西要表達。也就是說,體現(xiàn)中國特色的英語就是中國英語。如‘科舉’‘翰林院’‘五四運動’‘賽先生’‘德先生’‘白話文’‘雙百方針’‘人民公社’‘四個現(xiàn)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Han lin yuan或Imperial Academy,May Fourth Movement,Mr.Science,Mr.Democracy,baihua wen或baihua,Two hundred policies,people’s commune,four modernizations)。這些不屬于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應(yīng)當稱作China English。”這個提法肯定了中國英語現(xiàn)象,指出了這些是正確的英文表達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李文中(1993)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lǐng)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中國英語主要構(gòu)成包括音譯詞、譯借詞以及獨特的句式和語篇”。謝之君(1994)認為,“中國英語以規(guī)范英語為基礎(chǔ),能夠進入英語交際,其使用頻度和交際效果與使用者的水平有關(guān)”。后來賈冠杰、向明友(1997)進一步指出,中國英語是“操漢語的人們所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無法避免或有益于傳播中華文化的中國特點的英語變體”。羅運芝(1998)簡單概括為“中國英語是承載漢語語言特征的英語變體”。綜合以上幾種觀點,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1.中國英語是漢語與英語語言文化交流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2.中國英語是用不屬于講英語民族的人所慣用的詞語,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lǐng)域特有事物,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3.中國英語以規(guī)范英語為基礎(chǔ),能夠進入英語交際,不受母語干擾。4.中國英語有益于傳播中華文化,將隨著中國人使用英語的普及和中國特色的形成而逐漸擴充,從而豐富和發(fā)展英語與世界文化。5.中國英語不同于一般所說的洋涇浜英語、過渡語,前者是一種被規(guī)范英語所接受的英語變體,對英語學(xué)習(xí)和國際交流具有積極意義;后者則是中國語言和文化對英語的干擾影響的產(chǎn)物,對英語學(xué)習(xí)和國際交流具有消極意義。洋涇浜英語形成于18世紀的廣州,是中國人同英國商人進行貿(mào)易使用的語言,詞匯以英語為主,雜有廣東話、葡萄牙語、馬來語及印地語,而語法結(jié)構(gòu)是廣東話。據(jù)霍爾(Hall,Robert A.,Jr.1966)研究指出,中國人使用的洋涇浜語于特定時期產(chǎn)生發(fā)展,到19世紀末已基本消亡。中國學(xué)生在英語學(xué)習(xí)中,使用的“過渡語”與中國英語不可混為一談。前者是對個體語言特征,后者是對群體語言特征;前者有極大的不穩(wěn)定性,后者在理論上是相對穩(wěn)定的,其發(fā)展變化以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為前提;前者的漢語或漢語思維模式介入是無意識的,負遷移和正遷移相互抵消,后者漢語特點反映是有意識的,負遷移始終被壓到最低度,正遷移被發(fā)揮到最高度。
(二)中國英語的現(xiàn)狀
目前的中國英語有四種并存的狀態(tài)。1.按漢語習(xí)慣說出的英語與其本族語者的英語并沒有區(qū)別。2.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xí)慣,但符合語法。3.有些中國英語雖然不符合語法,但是可能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習(xí)慣,能被接受。4.有些中國英語目前確實還沒有被所謂的“規(guī)范英語”接受,但是對于英語本族語來講意思十分清楚,理解不成問題,或者一經(jīng)解釋就會明白,并且對于中國人來講學(xué)習(xí)起來不費功夫,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能夠發(fā)揮語言作為工具的功能。實際上我們應(yīng)解決的問題是后兩類,因為它最能體現(xiàn)中國特有的、難以改變的語言思維習(xí)慣,最有中國的標記。
(三)中國英語的發(fā)展趨勢
經(jīng)濟決定政治,經(jīng)濟也決定語言的使用和地位。隨著我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對世界影響的不斷擴大,必然會有更多的中國特有的“說法”譯成外語,從而使外語受漢語的影響不斷豐富。據(jù)統(tǒng)計,牛津字典中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有一千多條(1189個),說明英語在不斷吸收著漢語。英語中已使用從中文借用的詞匯、短語數(shù)量種類之大,居于英語中借詞第十一位。如果從語義劃分,可具體分為19類:飲食包括烹調(diào)器皿類(190個)、生物名稱(175個)、地理名稱(110個)、藝術(shù)名詞(100個)、宗教和哲學(xué)名詞(49個)、政府和政治名詞(48個)、種族詞匯(34個)、職業(yè)身份名詞(34個)、度量和貨幣(31個)、語言寫作(28個)、朝代名詞(23個)、服裝名詞(17個)、娛樂名詞(16個)、協(xié)會和秘密社團名稱(9個)、武術(shù)名稱(8個)、藥品名稱(7個)、經(jīng)濟學(xué)名稱(6個)、地質(zhì)學(xué)名稱(6個)、顏色詞匯(5個)等。這些詞的英語翻譯都是“漢化英語”(黃金祺,1988),可見受漢語影響的“漢化英語”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是一種客觀必然。正如羅運芝所指出,“中國英語的語法比美國英語語法更趨靈活、自由。作為英語的一種變體,中國英語雖然還沒有被廣泛接受,但已呈現(xiàn)了不可阻擋的趨勢”。
二、中國英語與我國英語教材改革
(一)需考慮我國英語教材改革的民族特色
“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是我國對外交流的目標,也是我國英語課程教材建設(shè)和教學(xué)改革的方向。因而,教材選題應(yīng)該在介紹英語國家文化的基礎(chǔ)上,適當增加有中國特色的文章。汪榕培(1991)提出給中國學(xué)生編的英語教材不應(yīng)該走極端,一段時期全部是中國政治內(nèi)容,一段時間全是洋貨,還是兼顧一點好。課文可以是簡寫的英語國家的作品(大學(xué)當然可以直接選用原文),但多少也應(yīng)該有一點中國背景的文章,以增加課本的實用性。介紹一點中國的文化特色還是必要的,外國人也想了解中國的特點。中國的成語和諺語的譯文中,有一部分和英語中的成語和諺語相似,如英語的“一石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漢語的“一箭雙雕”(One arrow,two hawks.)意義相同,就可以將這樣的表達方式介紹給外國人,從而使英語表達方式更加豐富。
(二)我國英語教材中可以借鑒的中國英語
下面從形成途徑對中國英語的詞匯、短語和句子作一些簡單歸納和介紹。
1.音譯(transliteration):中國英語中有一部分詞匯或短語是根據(jù)中國普通話(由于歷史原因,相當一部分是由我國北方方言和南國八大方言)發(fā)音直接轉(zhuǎn)化生成的。例如(1)有關(guān)歷史文化:xiucai(秀才),yamen(衙門),dazibao(大字報),putonghua(普通話),fenghuang(鳳凰)等;(2)有關(guān)文體娛樂:pipa(琵琶),erhu(二胡),wushu(武術(shù)),gongfu(功夫),Tai Chi(太極拳),yang ko(秧歌),weiqi(圍棋),tianqi(跳棋),mahjong(麻將),qigong(氣功),sampan(舢板)等;(3)有關(guān)衣食住行:cheongsam(旗袍、長衫),jiaozi(餃子),chow mein(炒面),won ton(餛飩),Wu Liang Ye(五糧液),Moutai/Maotai(茅臺酒),longan(龍眼),kaoliang(高粱),litchi/lichee(荔枝),ginseng(人參)等;(4)有關(guān)自然風(fēng)土人情:feng shui(風(fēng)水),kang(炕),kowtow(叩頭),chop-suey(炒雜碎),Cantonese(廣東話/廣東人/(形)廣州的),Hainanese(海南人),Chingming(清明),typhoon(臺風(fēng))等;(5)有關(guān)度量單位:yuan(元),jiao(角),fen(分)等;(6)其他:yen(癮),Kewang(渴望、熱望)等。
2.譯借(translation):將漢語詞匯通過翻譯手段逐詞地借用英語表述形式,僅此一項漢語借詞已愈千。
(1)有改革開放時代特色的中國英語詞匯或短語:laid off workers(下崗工人),official profiteering(官倒),Two civilizations(兩個文明),F(xiàn)our modernizations(四個現(xiàn)代化),One China policy(一個中國的政策),triangle debts/chain debts(三角債),construct clean politics(廉政建設(shè)),macro economic control system(宏觀調(diào)控體系),a collective ownership employee(集體所有制員工),bourgeois liberalism(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special economic(development)zone(SEZ)(經(jīng)濟(發(fā)展)特區(qū)),Opening Up/Open door policy(開放政策),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改革開放),non-state industries(非國有工業(yè)),state manufacturers(國有生產(chǎn)者),floating population(流動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籃子工程),planned commodity economy(計劃經(jīng)濟),fairly comfortable standard of living(小康水平),iron rice bowl(鐵飯碗),enterprise contracted production system(企業(yè)承包經(jīng)營責任制),family-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township enterprises(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knowledge economy(知識經(jīng)濟),charge(充電,指工作一段時間后重新走進校門擴充或更新知識),spiritual pollution(精神污染),one country two system(一國兩制)等。
(2)有歷史文化特色的中國英語詞匯: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xiàn)our Books(四書),F(xiàn)ive Classics(五經(jīng)),Three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三從四德),Eight legged Essay(八股文),Eight Power Allied Force(八國聯(lián)軍),paper tiger(紙老虎),Great Leap Forward(大躍進),Cultural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Little Red Book(毛主席語錄(小紅書)),capitalist roader(走資派),Gang of Four(四人幫),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藥)等。
(3)在書面中出現(xiàn)時,經(jīng)常使用引號的中國英語詞匯、短語或句子:running dogs(走狗),work units(工作單位),political duty(政治任務(wù)),counterrevolutionary(反革命的),to get rich is glorious(致富光榮)等。
3.語義再生:在翻譯形象化語言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中國民族文化特色,這不但使外國人深感耳目一新,回味無窮,猶如飽餐一頓異國佳肴,而且豐富了英語的表達方式。中國英語中有一部分詞匯、短語、句子是從漢語意思譯成英語后而生成新的英語意思。例如:
(1)短語:birds nest(燕窩),bears paw(熊掌),work point(工分),Chinese Wall(長城),Red Guard(紅衛(wèi)兵),beggars chicken(叫花雞),barefoot doctor(赤腳醫(yī)生),hundred flowers(百花齊放),reform-through-labor(勞動改造),work one’s heart out(嘔心瀝血)等。
(2)成語、句子: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as(人山人海),One arrow,two hawks.(一箭雙雕)等。
(3)復(fù)合詞:即音譯和譯借詞的混合。例如,tea的詞組就有teaspoon,tea cup,Mexican tea等。
三、結(jié)論
中國英語是體現(xiàn)了中國特色的英語,是中國與外國交流過程中的產(chǎn)物,它可以進入交際領(lǐng)域,不受母語干擾。中國英語有益于傳播中國文化,充分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特點,它對世界的交流與溝通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英語是世界語言,如何讓世界了解中國,使用有中國特色的英語;如何讓中國的特色發(fā)揚光大;如何讓中國屹立在世界之巔,使中國英語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并得到使用是每個中國人值得為之努力的方向。新時期的新人,沒有理由不為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不作出自己的貢獻的。
參考文獻:
[1]Hall,Robert A.Pidgin and Creole Language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Jr.1966.
[2]葛傳,DA2C.漫談由漢譯英問題.翻譯通訊,1980.2.
[3]荒金祺.應(yīng)當肯定‘西譯漢化’現(xiàn)象的積極面.中國翻譯,1998.1.
[4]賈冠杰,向明友.為中國英語一辯.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1997.5.
[5]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3.4.
[6]羅運芝.中國英語前景觀.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1998.5.
[7]孟萬金.雙腦英語速成法.中國教育報,1998.9.
[8]謝之君.中國英語——跨文化交際中的干擾性變體,現(xiàn)代英語,19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