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處子情結”源于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貞操觀,后來由身體的不可玷污演化為人格的不容玷污,屈原的悲劇就是由“處子情結”帶來毀滅的個案。本文試從心理學角度來闡釋屈原“處子情結”的思想根源及表現(xiàn)。
關鍵詞: 屈原 “處子情結” 思想根源 表現(xiàn)
屈原,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為后人留下了絢爛壯美的詩篇,他的詩作融會了對生命的禮贊、對宇宙的探尋、對真善美的追求及對高潔理想的忠貞。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屢遭貶謫,最后沉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悲愴的絕唱。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屈原的悲劇并非歷史悲劇或者政治悲劇,而是性格悲劇。屈原太執(zhí)著于自己的“處子情結”了,即不愿放棄自己對君王的忠誠,又不愿與污濁的現(xiàn)實同流合污。這種執(zhí)迷不悟的探索讓他走上了毀滅之路。
一、什么是屈原的“處子情結”
“情結”(complex)是心理學術語,“是一群重要的無意識組合,或是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tài)中,強烈而無意識的沖動”,[1](P28)由Theodor Ziehen于1898年所創(chuàng),由榮格在與弗洛伊德合作的時期發(fā)揚光大。今天,當我們說某個人具有某種情結的時候,往往指他執(zhí)著于某種東西或某件事而不能自拔,例如自卑情結、處女情結、“俄狄浦斯”情結等?!疤幾忧榻Y”源于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貞潔觀念,由女性身體不容玷污演化為人格的不容玷污。就像古代的貞潔烈女守身如玉一樣,屈原守住的是自己人格美的純潔無瑕。我們試著進行個案分析,來感受屈原巨大的人格魅力。
二、屈原“處子情結”的思想根源
屈原的“處子情結”不是孤立的或者單獨存在的,而是各種情結的綜合體,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和影響。在對詩人的行為活動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因素中,“處子情結”起著關鍵作用,其產(chǎn)生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
《離騷》開篇幾句介紹自己身世的話透露出屈原內(nèi)心的一些心理信息。首先,屈原有著“貴族情結”?!暗鄹哧栔缫豳?,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楚辭章句》注引《帝系》曰:“顓臾娶于騰隍氏女而生老僮,是為楚先。其后熊繹事周成王,封為楚子,居于丹陽。周幽王時,生若敖,奄奄征南海,北至江、漢。其孫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與,遂僭號稱王。始都于郢,是時生子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弊繁舅菰?,屈原與楚王同姓共祖,都是高陽氏的后裔。屈原就是王族,身份可謂高貴。其次,屈原具有完美情結?!皵z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引《爾雅》:“太歲在寅曰攝提格?!敝干隇橐?。“孟陬”即孟春正月,夏歷建寅,正月就是寅月。屈原說自己降生的日子太完美了,是寅年寅月寅日,簡直是大吉大利。再次,屈原有自戀情結?!盎视[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的祖父察看了他初降人間的氣度后,覺得他氣度非凡,就給他起了個“嘉名”,蘊涵著豐富的審美精神和倫理意識。
屈原對待故國有深沉的眷戀之情。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結尾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2](P195)雖時隔千載,兩位大詩人的愛國情感卻是如此的相通。屈原的借物詠懷之作《橘頌》,是他內(nèi)心情感的獨白,是他人生的宣言。他寫橘的果實“精色內(nèi)白”,不就是說自己的“內(nèi)美”嗎?他贊嘆橘性的“深固難徙”“獨立不遷”,其實就是在說自己對故國的愛戀。
三、屈原“處子情結”的表現(xiàn)
屈原的“處子情結”首先表現(xiàn)在他所營造的“香草美人”的心靈世界中。所謂“《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陪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媲賢臣”。[3](P52)在《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外部的世界污穢不堪,詩人只好自己營造了一個唯美的世界。屈原的心態(tài),用詩人荷爾德林的說法,就是“人詩意地棲居”。屈原的心靈詩意地棲居在楚國的山山水水中,那是一片純美無瑕的世界。
1.屈原的“處子情結”表現(xiàn)在他純粹的人格上。
屈原高潔獨行、忠貞不二,雖然處在小人中間,但始終保持芳潔和清白的本質(zhì)。據(jù)王逸《離騷》后敘記載:“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zhì),體清潔之性,直若砒矢,言若丹青,進而不隱其謀,退而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言之英也!”這段話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屈原的人格魅力。
2.屈原的“處子情結”表現(xiàn)在他對理想的追求上。
他征引堯舜、桀紂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證明一切“非義”、“非善”的政治,都不會有好結果;只有“儼而祗敬”、“論道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循繩墨而不頗”,行“義”行“善”,順從民意,實施理想中的“美政”才能國運昌盛。詩人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出路,于是馳騁想象、上天下地,在精神領域中開拓了一個更為寬廣的世界,這就產(chǎn)生了一系列以“求女”為中心的一系列幻境。之所以以“求女”為中心,是因為詩人對理想熾熱、強烈、不可遏制的熱情,唯有愛情可以仿佛其萬一。這種追求的過程是很不順利的。當詩人乘龍駕鳳、驅(qū)云使月,克服重重障礙嘮叨天庭門前時,卻受到帝閽的阻撓,無由得進。九重天女既不可求,高丘神女復不可見,已經(jīng)連續(xù)遭到了挫折,只好改求下女。因宓妃信美無禮,中途違棄;簡狄因鴆媒弄舌,高辛先我;于二姚恐理弱媒拙、導言不固,沒有成行。由此可見,詩人“求女”的心情是急切的,但要求又是很高的。他不僅追求美麗的容貌,而且注重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更堅持要有正當?shù)拿浇?。這里隱含著的意思,就是自己絕對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而且實現(xiàn)理想的方式必須是正當?shù)?,絕對不會為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蠅營狗茍。
3.屈原的“處子情結”還表現(xiàn)在他選擇的存在方式上。
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zhì)?!背巳说纳嬷鉀]有天經(jīng)地義的道德或體外的靈魂。道德和靈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屈原的志行高潔,是由他的存在方式?jīng)Q定的。屈原站在滔滔的汨羅河畔,心里想的是和哈姆雷特一樣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屈原就是詩人版的哈姆雷特,拙于做事卻擅長理性思考,考慮的多是形而上的問題。當理想破滅、信念成空后,是茍延殘喘地活還是清白悲壯地死,這成了問題。屈原可以選擇活著,但那只是茍延殘喘地活著,不是他那顆偉大靈魂存在的方式??梢哉f屈原是死于內(nèi)心的“處子情結”,他認為自己從內(nèi)到外、從身體到靈魂都是純美無瑕的,是容不得半點玷污的。于是他往江中縱身一躍,留給世人一個高貴不容侵犯的背影。
參考文獻:
[1]霍爾.心理學入門[M].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87.
[2]艾青.艾青選集[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
[3]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