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使學生保持一種穩(wěn)定、持續(xù)、適應的心理狀態(tài),并能協(xié)調自己的知情意行,較好地適應客觀環(huán)境。本文通過對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探討班主任如何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
關鍵詞: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多重角色 引導者
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各種各樣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突出。很多人有了這樣的體會:要在這個競爭的社會里生存和發(fā)展,僅僅具有知識與能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社會對學校教育又提出了一個新的任務: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存在著重智輕德、重表(身體)輕里(心理)的現(xiàn)象,學生的心理問題較少受到重視。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日益明顯,為此我國已明確提出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口號,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一、班主任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他的多重角色
美國心理學家林古倫說過:“如果教育是為健康的社會培養(yǎng)健康的公民,則教師應該清楚他們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責任。”這充分說明了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應擔負起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的責任。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班主任則責無旁貸地成為了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
(一)班主任開展心理輔導的優(yōu)勢分析。
我們都有體會,學生畢業(yè)后記得最牢的老師是班主任,那是因為班主任在學生身上傾注的心血要比其他老師多,在情感上和學生更接近。同時學生對班主任較其他老師而言也有更強的依賴感、信任感。古人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對班主任往往會無條件地有一種信任感,使得班主任在心理輔導教育中有天然的權威性和深厚的影響力。
(二)班主任的多重角色。
1.班主任是學生的導師和朋友。學生不同于產(chǎn)品,他有自己的思想,并在不斷成長。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而且要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程把教學目標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覺悟目標改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班主任作為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為頻繁的人,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作為導師去引導他們,作為朋友去幫助他們。
2.班主任是管理者。班級作為一個集體要正常運作,必然要求學生遵守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并按照一定的秩序進行活動。這就要求班主任通過班級管理使學生有所為有所不為,按照學生守則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等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得以井然有序地運行,為學生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3.班主任是任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員、調解員。班主任可將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主動向任課老師作介紹,使任課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行為習慣和家庭情況有一定的了解,便于任課老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提出切合實際的相互協(xié)調的要求;班主任可把自己工作上的設想告之任課老師,并就管理班級的方法、對學生的要求和所采取的措施與任課老師達成共識;班主任還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化解學生與任課老師之間的矛盾,平時可以邀請任課老師參與班級的課外活動,增加師生情感交流,減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二、班主任如何做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者
(一)因材施教,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班主任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式對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成績、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響。班主任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式是由他對整個教育的認識所決定的,其中具有正確的“學生觀”是關鍵。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學生觀”,并支配他們的教育行為與方式。有一些教師覺得調皮搗蛋、作業(yè)拖拉的學生難教育,對這類學生會產(chǎn)生厭煩的情緒,最后導致他們采取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放任或高壓,從而對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了不良的影響。其實教師應正確、全面、客觀地認識學生,既要看到學生尊重、崇敬老師,樂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關心與鼓勵,也要看到學生有自己的思想、獨特的行為習慣,明白他們有時可能會為了表現(xiàn)、證明自己的某種能力而拒絕老師的指導、幫助。因此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走近學生,采取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因材施教,努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二)營造民主、寬松的班級環(huán)境。
在學校中,由于教師與學生所處的特殊地位和學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形成帶有很多強制性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學生覺得生活在沒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環(huán)境中。如果班主任再過分強調自己的意志,就容易造成缺乏民主、呆板拘束的氣氛,使學生失去健康成長的機會。因此,為學生提供一個民主、寬松的環(huán)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班主任是營造班級氣氛的關鍵,以民主、活潑的風格來組織班級生活,無疑將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三)釋放積極情緒的感染力。
班主任是影響學生的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此,班主任應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力量,以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正面情緒、體驗,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解決問題的勇氣,擺脫由于挫折而產(chǎn)生的心理壓力。班主任一方面要學會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到教學活動中來,另一方面要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教態(tài)自然、語言親切。
(四)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
學生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和劣勢,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確地評價自己,才能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以避免目標太高或目標不符合自己的能力優(yōu)勢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所以,班主任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幫助、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奮斗目標,體驗奮斗過程的快樂,增強自信心,增強自我悅納的程度,保證心理健康發(fā)展。
(五)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業(yè)余愛好。
一個人若能注意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業(yè)余愛好,進行多方面的自我娛樂活動,就可以在寂寞孤獨、煩悶抑郁時通過自我娛樂的方式,防止心境壓抑,使心理活動在自我娛樂中得到休整和放松,這是心理保健的一條重要原則。因此,班主任可通過“興趣小組”、“第二課堂”等形式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才能和愛好,更重要的是能豐富學生的生活,拓展其視野,有效地防止心理障礙。
總之,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要針對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多種途徑,采取適當措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健全人格。力求使學生誠實正直、襟懷坦蕩,對學習、勞動認真負責,自尊、自重、自信,有創(chuàng)造精神,主動進取,意志果斷頑強,并能保持個性的獨立性,保持認知、情感、意志、行動的協(xié)調一致。這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真諦,也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根本。
參考文獻:
[1]班主任之友[J].2000,(05).
[2]金惠堂,陸云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