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即“互文見義”)是文學(xué)作品,尤其是古詩文中十分常見的一種修辭手法。它通常是由兩個句子或兩個短語對舉,兩者互相滲透、互相說明,聯(lián)系緊密,意義上合指、兼顧,即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xiàn)的詞,下句又有上句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詞,上下兩句意義互相交錯、互相補充,所以又稱為“互文見義”。
“互文”這種修辭方法,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不乏其例。對其概念,教師不一定要講,但如果能讓學(xué)生懂得這種現(xiàn)象,對閱讀分析古詩文等文學(xué)作品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的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如果讓學(xué)生按字面理解,便是“秦朝時的明月(照著)漢朝時的邊關(guān)”。這種說法于情于理顯然是講不通的。實際上,這里就是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要讓學(xué)生知道這里的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guān)。”在整首詩的意境中,可以理解為:“(眼前,塞外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邊關(guān)和)秦漢時代的明月、秦漢時代的邊關(guān)(還是一個樣?。?”詩人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渴望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情懷。
又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的“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也是運用“互文”,應(yīng)該讓學(xué)生知道,這里指的是“當窗對鏡理云鬢,當窗對鏡貼花黃”。意思是說:“(木蘭)在窗前對著明鏡梳理云鬢,往臉上貼上裝飾的‘花黃’?!倍荒軐删涓盍验_來,按字面講作:“在窗前梳理云鬢,對著鏡子貼上‘花黃’。”這樣的理解與事實不符,文理也不通,因為姑娘們梳妝打扮一般都是在明亮的地方(窗前),對著鏡子進行的。另外這首詩中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都應(yīng)該從“互文”的角度理解,學(xué)生自然就明白了。
唐朝劉禹錫《陋室銘》的名句“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是說:“(和我在陋室中)交往、談笑的都是學(xué)識淵博的飽學(xué)之士,而沒有(孤陋寡聞、淺薄的)平民百姓?!本毢畹乇磉_出詩人在這陋室里交友并不“陋”的意思。唐代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也應(yīng)該從“互文”的角度來理解,詩人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的奇寒和將士戍邊的艱辛。
宋代著名詞人辛稼軒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也應(yīng)用了“互文”:“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币馑际钦f:“半夜里,明月(照射)別枝,鳥鵲驚(棲不定),清風(fēng)(吹送著)蟬鳴聲?!倍嗝磧?yōu)美的江南夜景啊。
還有元代張養(yǎng)浩的散曲《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弊髡咭彩褂昧恕盎ノ摹钡男揶o手法,憤怒地控訴了封建王朝無論“興”還是“亡”,老百姓都深受其害,吃盡苦頭。
明代王磐的散曲《朝天子·詠喇叭》中“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也是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方法,實際上寫的是:“(那可惡的喇叭聲,讓)軍民聽了既發(fā)愁又害怕?!比绻麖淖置胬斫鉃椋骸败娐犃塑姡ㄖ唬┏?,民聽了民(只)怕?!蹦蔷陀秀G槔砹?。
從以上例子可見,古詩、詞、曲中常用“互文”的修辭手法。同樣,古代散文中也有使用“互文”的。也要告訴學(xué)生,讓學(xué)生知道其用法,以免理解錯誤。
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多次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如“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那意思絕不是說:“(差吏們僅僅)在東西方向叫囂(吵嚷叫喊),在南北方向隳突(騷擾喧鬧)?!倍牵骸敖袊蹄耐缓鯑|西南北?!边\用“互文”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征稅的差吏在鄉(xiāng)間四處騷擾,鬧得“雖雞狗不得寧焉”的情景。還有“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人”、“號呼而轉(zhuǎn)徙,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也是“互文”。
春秋時期左丘明的《曹劌論戰(zhàn)》中“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就是一例。意思是說:“(曹劌經(jīng)過)觀察、了望,(發(fā)現(xiàn))齊軍車輪痕跡混亂,軍中旗幟也倒下了(于是就下令追擊齊軍)?!?/p>
漢代司馬遷的《陳涉世家》中“伐無道,誅暴秦”,也是運用“互文”,表達出陳涉“討伐誅滅無道的秦朝暴君”的決心。
三國時諸葛亮在給蜀漢后主劉禪的《出師表》中也運用了“互文”。如“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就應(yīng)理解為:“陪侍護衛(wèi)皇上的近臣和忠誠的將士們(無論)在朝廷內(nèi)外都忠于職守,毫不懈怠,舍生忘死?!鼻Ч琶洹笆苋斡跀≤娭H,奉命于危難之間”也是一例。
宋代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互文見義”,意思是說:“(古仁人)不因為環(huán)境(的好壞)或個人(的得失)而高興或悲傷。”
其實,在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中也有使用“互文”的,如丁毅、賀敬之執(zhí)筆創(chuàng)作的歌劇《白毛女》中,黃世仁的一段唱詞中的“張燈結(jié)彩辭舊歲,花天酒地過除夕”就是一例?!稗o舊歲”就是“過除夕”,整句意思是說:“(黃世仁)張燈結(jié)彩,在花天酒地中過完除夕、辭別舊歲。”使用“互文”,生動簡潔地描繪了地主富豪家的奢侈,與楊白勞家的凄冷貧寒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含蓄地揭示了貧苦農(nóng)民苦難的根源。
毛澤東在蕩氣回腸的《沁園春·雪》中也多次使用了“互文”。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千里”、“萬里”極言“北國”地域遼闊,“千萬里漫天飛雪,大地冰封”,氣勢恢弘。從“互文”角度理解“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即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雖然都是歷史上戰(zhàn)功赫赫的英雄,但他們個人的)文學(xué)才華(卻都)有所欠缺,稍微遜色。(都無法跟今天建功立業(yè)的無產(chǎn)階級風(fēng)流人物相比較)?!边@就精練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博大的胸襟、豪邁的氣勢。
綜上所述,可見“互文”在古詩文等文學(xué)作品中是十分常見的。那么為什么要把合指的意義分成兩句寫呢?除了詩、詞、曲要符合字數(shù)、格律的要求外,運用“互文”還可以求得詩文語句的精練、內(nèi)容的豐富、音韻的和諧、形式的對稱。也就是說,運用“互文”,既可以收到言簡意賅之效,又可以準確地表情達意,還可以增強語言的音樂美、藝術(shù)美,增強詩文的感染力。
掌握了“互文”的特點和作用后,在分析“互文”時,只要抓住它“文字上只交代一方,意義上卻彼此互見”的特點,將上下兩句聯(lián)系起來揣摩,就不至于發(fā)生誤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