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小學教育中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培養(yǎng)其質疑與釋疑的能力,搭建質疑平臺,使其體驗釋疑的學習樂趣。這對兒童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具有不可忽視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小學教學 質疑 釋疑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钡拇_,世界上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于“疑問”和“質疑”。由此可見,“質疑”的作用有多么重要。我認為“質疑”也應該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我認為教師必須針對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學會“質疑”和“釋疑”,逐漸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快樂地學習。
一、創(chuàng)設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敢于質疑
在教學中要想將“質疑”引入課堂,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明確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前提下,才能獲得最優(yōu)表現(xiàn)和發(fā)展。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留給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的基礎上,大膽質疑,積極探索。只有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異?;钴S。所以教師應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融入課堂,創(chuàng)造一種推心置腹的交流氣氛,讓學生無拘無束地把自己對學習內容的各種感覺、懷疑在課堂上“釋放”出來。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有思維價值的,還是幼稚可笑的,教師都應加以肯定和鼓勵,維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都要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孩子是勇敢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愛動腦的孩子,是最棒的孩子。同時,對學生每一個有思維價值的疑問都要給予鼓勵,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給予表揚,讓學生以能問、善問為榮,在學習中形成一種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從而樂于質疑。
二、創(chuàng)設有趣的疑惑情景,讓學生樂于質疑
興趣是兒童入門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們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在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因此,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新奇別致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更加主動、積極。學生質疑能力的發(fā)展及培養(yǎng),不僅有賴于知識和能力的基礎,還依賴于問題情境的設置。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乘分數(shù)》時,課件出示:唐僧師徒分餅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經的路途中,孫悟空化緣拿回來一張餅,師傅開始分餅,師傅說:“八戒吃三分之一,悟空吃剩下的二分之一,其余的給沙僧?!边@時八戒大叫:“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猴哥分到的比我多,不公平?!边@下可難住了唐僧,到底誰吃得多呢?學生看到這里疑問頓生:八戒吃了一張餅的三分之一,悟空吃了三分之二的二分之一,怎樣求三分之二的二分之一是多少呢?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質疑興趣,又為進一步學習分數(shù)乘分數(shù)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開端,使學生在積極的氛圍中主動學習。
三、滲透質疑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好問和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欲的表現(xiàn)。但是究竟應該怎樣提出問題,提什么樣的問題,這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重點也是個難點?!皢栴}意識”不僅表現(xiàn)在學生“有問題”、“敢于提問”,還應“善于提問”,即提出的問題是經過深入思考后提出的,具有較高的價值。要使學生“善問”,除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知識結構、較強的問題意識外,還應掌握提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把握數(shù)學問題的規(guī)律。探究性質疑是在例題教學中應用較多且效果較好的方法,例題教學后,教師通過探究質疑,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例題、掌握規(guī)律,同時還可以促進其知識結構系統(tǒng)化、網絡化,加強思維的深度。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他們質疑的方法,讓他們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比如在進行概念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提問:“為什么這樣表述?能否增加或刪改一些字詞?”讓學生在概念內涵的挖掘和外延的拓展上質疑。再如在計算題中可以提問:“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讓學生在“算理”上下功夫質疑??傊?,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對任何一個問題都去探索,或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學生或老師一時也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學會質疑的關鍵。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沒有研究的價值,逐漸引導學生把問題的“多而雜”變?yōu)椤吧俣?。只要引導得當,學生就能有所發(fā)現(xiàn),逐漸學會質疑。
四、明確目的,處理好質疑與釋疑的關系
“疑難”對學生來說是學習中的“絆腳石”。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會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教師只起組織作用,這樣得出的結論會比教師講解的效果更深刻。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學生問:“為什么球的顏色、大小要一樣?”教師說:“是啊,這正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研究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誰來回答?”老師的話既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發(fā)問,又喚起了全體學生探索的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班中建立一個質疑本子,讓學生將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記錄在本中,全體學生資源共享,誰能解答就及時地寫在上面,這樣既加強了學生間的溝通,又充分調動了學生質疑和釋疑的興趣。
質疑從表面上看是為了鼓勵學生提問,但其實這并不是質疑的真正目的。質疑的目的應該是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關鍵在于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供多種的觀察、操作、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時機,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提,有問題可議,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主動質疑,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從而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多方面得到發(fā)展。實踐證明,學生質疑后對知識的理解比接受性、陳述性學習所得到的知識更牢固更深刻。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實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讓學生在質疑中提高學習能力,激發(fā)探究的渴望,收獲解疑的喜悅,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周小山.新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2]孔令萍.課堂提問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