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課堂必須采用“定點深探”式的教學——將每一個教學構想推向縱深,實現“一處一得,一練一得”,使學生有實實在在的精神成長和語言發(fā)展。精選重構教學內容,為定點深探釋放出時間;關注學情,適時調整,是定點深探的根本方法;把準時機,精巧示范,是定點深探的底線保障。
關鍵詞:定點深探;內容重構;學情關注;精巧示范;有效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6-0027-02
語文教師的教學智慧,不僅體現在具有高超的教學設計能力,更應當體現在具有高超的“課堂執(zhí)行能力”:應以從容不迫的信心和無痕的教學機智,將每一個預設或隨機生成的教學構想推向縱深,引領學生進行深度的探尋,獲取明晰的知識,形成具體的技能,悟得精準的價值觀念,真正收到該教學構想應有的語文功效,彰顯課改理念的現實生產力和教學成果。
下面是對集體備課、兩位老師分別執(zhí)教的人教版《漁夫的故事》中相同教學板塊的教學片段的對比評析,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思考。
[片段一]甲老師執(zhí)教
師: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默讀課文,有少數學生仍輕聲讀。)
師:(大多數學生都舉手了)誰來說一說?
生1: 課文是講漁夫在打魚時撈了上來一只膽瓶,他打開瓶子救了魔鬼一命,魔鬼卻要殺死漁夫,漁夫用智慧將魔鬼又騙進膽瓶,將瓶子扔回大海。
師:說得好。下面請大家根據生1的話,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自然段,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片段二]乙老師執(zhí)教
師:看來生字的障礙已掃除了。下面,老師請大家快速地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到底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默讀課文,老師糾正默讀張嘴的同學。片刻,就有個別同學舉手。)
師:讀完的同學請認真想一想,課文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呢?先默默地在心里說幾遍,覺得自己有把握說得準確、簡練、有條理時,再舉手交流。
師:(大多數學生都舉手了)誰來說一說?
生1:我覺得這個故事是講漁夫在無意間把魔鬼住著的膽瓶撈了上來,而他救了魔鬼一命,魔鬼卻恩將仇報,然后,最后還是漁夫以他的智慧壓制住了魔鬼的妖氣。(教師板書:撈、救、恩將仇報、智慧、壓制)
師:老師覺得你的“我覺得”這三個字說得非常好,說話就應該有自己的見解。你說得不錯,請你再說一遍,其他同學仔細聽,想想有什么地方需要再補充或修改的。
生1:這個故事是講漁夫在無意間……
生2:我認為“把魔鬼住著的膽瓶撈了上來”要改成“把關著魔鬼的膽瓶撈上來”。魔鬼是因作惡多端而被所羅門派人捉來強行塞進去的,用“關”更準確。
生3:我認為在“恩將仇報”后,必須加上“要殺死漁夫”五個字,這樣才說得更明白些。“然后”這個詞可以去掉,這里用不上。
生4:我覺得把“而他救了魔鬼一命”說成“他打開瓶子救了魔鬼一命”更好,而字應該去掉。
師:說得好,這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間沒有轉折關系。
生5:我覺得最后一句話說得不夠明白,可這樣說:漁夫以他的智慧將魔鬼重新關進膽瓶,壓制住了魔鬼的妖氣。
師:剛才四位同學說得都很有道理。(對生1)來,你再根據剛才他們的建議,重新說一遍。
師:這次說得更明白,更準確了。來,我們一起說一說(師領著學生順著板書概括故事內容)。
評析與思考:
上述兩個同構教學片段的預設意義是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漁夫和魔鬼的形象。這個過程既有“養(yǎng)成一邊默讀一邊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又有“培養(yǎng)學生準確把握文章主體內容”的思維和語言能力的訓練。片段一中,甲老師的教學處理顯得比較倉促、膚淺,滿足于某一位學生所呈現出來的表層化的“讀得懂”“說得出”,忽視了其他學生的交流與表達,忽視了語言的斟酌與錘煉。乙老師則始終關注著學生的課堂狀態(tài),運用直接糾正和間接語言暗示的手段,要求和引導學生真正默讀,深入思考。教師在肯定生1“有自己的見解”的同時,巧妙地變換了交流的手段和方式,引導全體學生對生1的表述進行評點和修正;從而,既調動了全體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又暗地里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默讀思考成果的平臺,將他們的目光再度引領到對文本的閱讀、歸納、比照、提煉中去。這不僅是一次思維的訓練,更是一次語言的建構與訓練。
很多時候,當我們按照預設的教案組織教學時,總覺得我們的課堂環(huán)節(jié)更迭頻繁,行色匆匆,“似乎什么都教了,好像又什么都沒有著力地教(薛法根老師語)”。這樣的教學,當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應引領學生對精選的教學內容進行深度探尋,著力地教,真實地學,高效地練。
——本義厘定:明晰深度探尋的內涵。閱讀教學中所倡導的深度探尋,即就是過去所說的“一處一得,一練一得”:教師通過有序有效組織引導,把學生的思維帶到我們所預設的某一個教學內容領域。學生通過朗讀揣摩、比較綜合、聽說書寫等手段,獲得一定的知識,形成一項能力,領會一種思想情感。深度探尋具有明確的知識內容和能力目標,具有明晰的操作思路和充分的教學準備。面對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意外,教師要堅定信念,耐心等待,并適時地進行反復、迂回、變通,直至達到預定的情智目標。小學閱讀教學中的深度探尋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僅局限于對課文所透露的人生哲理、態(tài)度價值、人文信息等個性化的解讀,不等同于由文本為起點“向著文學甚至文化的更深處漫溯”,更不等同于“詩化”、“哲學化”的純粹思想道德意義的解析對話。它可以是一次生字的抄寫,一個關鍵詞語的解釋,一種句式的模仿說寫,一次課文內容的復述,一次段落的背誦;還可以是統(tǒng)攝全文的一個重點問題答案的歸納,段落大意的概括與修正,主要內容的提煉和修改等,巨細均可,依文而定,據學而奪。
——內容重構:釋放深度探尋的時空。每一篇課文,都有獨特的閱讀價值和教學價值,都會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擁有鮮明特征。教師作為閱讀教學的組織者,要反復地對教材進行思辨和研究,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度開發(fā),找出課文的問題聚焦點、情節(jié)空白點、拓展生發(fā)點、價值取向爭議點、表達形式相似點,通過提煉、整合、剪接、重組等手段,構建幾個重點教學內容板塊;還特別要善于發(fā)現文本語言的表現特色,找出“最具代表性的那一處”,預設周密的研讀品味、模仿說寫計劃,舉一反三,為學生自能地深度感悟“具體情境中選用最恰當的言語表現形式”留足思考的時間。內容的重構,讓課堂完整有序而不零碎雜亂,重點內容才能因獨立突出而常駐學生的記憶之中,才不至于被頻繁的對話碎片所湮沒;時間的充裕,使得學生在預設的自讀體悟、對話辯論、模擬練筆時,可以從容不迫,反復斟酌,步步深究,直至達到理想的言語增值效果。
——學情關注:消融深度探尋的障礙。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是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閱讀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備課時關注學情,才能使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閱讀視野、語言成長度,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愛讀文,善思考,可對話,能表達,有收獲。課堂教學中關注學情,就是要摒棄排練過場的思想,如同前文中的乙老師那般,認真觀察學生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狀態(tài),善于傾聽學生的對話交流,從中捕捉學生思想和思維的即時狀況,準確把握學生在經驗缺乏、語言缺失、思維缺位等方面的信息,因學而變,及時調整教學策略?;蛟鲅a信息,喚醒經驗;或另辟蹊徑,迂回前行;或再設階梯,拾級而上,精心架設文本內容、生活(閱讀)經驗、語言表達三者之間的橋梁,消融典范語言、鮮活語言內化、遷移的障礙。這樣,就使學生的思想有了堅實的根基,對話有了豐富的土壤,表達有了穩(wěn)實的平臺,而自能實現我們所期待的言語生命的個性成長。
——精巧示范:架設深度探尋的云梯。閱讀教學中,倡導學生自主探究、自讀體悟,絕非意味著教師應該放棄引領示范的職責。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示范朗讀、示范說寫,能直抵學生的心靈,直接給學生鮮活的范例,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述列舉的片段二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生1所提供的故事梗概進行評析和修正,就是一種無痕的過程性示范;帶領全體學生依照板書集體敘說故事梗概,是一種傳承性質的積累性示范。因此,當我們發(fā)現學生的課堂表現還不能達到教師所期待的境界時,特別是當學生經教師點撥,仍舊迂回在要義核心周邊而不能切中要害時,教師不妨干脆捅破其的外膜,將學生對話之精華予以提煉和延伸,把最佳的答案呈現給學生,告訴學生。告訴,也是一種方法。此刻的學生,一定會有一種頓悟。這種頓悟,是經過思想煉獄后的豁然開朗,是刻骨銘心的,能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一種比較深刻的語言經驗模式,初步構建起一種語言解讀與自由表達的心理機制,為以后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心理準備和經驗基礎。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
【責任編輯 王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