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應該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節(jié)。到了桃紅柳綠、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當你走出戶外,看到路邊的野花一夜間開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中不時飛過一只又一只小鳥,你的心中是否會涌動著一種渴望:讓我們去尋春吧!尋找春天的腳步,譜寫春天的贊歌!
文一:
春風
老舍
濟南與青島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個設若比作穿肥袖馬褂的老先生,那一個便應當是摩登的少女。可是這兩處不無相似之點。拿氣候說吧,濟南的夏天可以熱死人,而青島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濟南也比青島冷。但是,兩地的春秋頗有點相同。濟南到春天多風,青島也是這樣;濟南的秋天是長而晴美,青島亦然。
對于秋天,我不知應愛哪里的:濟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島的是海邊。濟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黃綠之間,松是綠的,別的樹葉差不多都是紅與黃的。就是那沒樹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顏色——日影、草色、石層,三者能配合出種種的條紋,種種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藍空,我覺到一種舒適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著,躺到永遠。青島的山——雖然怪秀美——不能與海相抗,秋海的波還是春樣的綠,可是被清涼的藍空給開拓出老遠,平日看不見的小島清楚的點在帆外。這遠到天邊的綠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種無目的的思慮,要思慮而心中反倒空虛了些。濟南的秋給我安全之感,青島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應當愛哪個。
兩地的春可都被風給吹毀了。所謂春風,似乎應當溫柔,輕吻著柳枝,微微吹皺了水面,偷偷的傳送花香,同情的輕輕掀起禽鳥的羽毛。濟南與青島的春風都太粗猛。濟南的風每每在丁香海棠開花的時候把天刮黃,什么也看不見,連花都埋在黃暗中,青島的風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時節(jié)忽然來一陣或一天的冷風,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脫,花兒不敢開,海邊翻著愁浪。
兩地的風都有時候整天整夜的刮。春夜的微風送來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風,門響窗戶動,使人不英雄的把頭埋在被子里;即使無害,也似乎不應該如此。對于我,特別覺得難堪。我生在北方,聽慣了風,可也最怕風。聽是聽慣了,因為聽慣才知道那個難受勁兒。它老使我坐臥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斷我的希望:聽見風響,我懶得出門,覺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應當有生氣,應當有花草,這樣的野風幾乎是不可原諒的!我倒不是個弱不禁風的人,雖然身體不很足壯。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風。別種的苦處,多少是在一個地方,多少有個原因,多少可以設法減除;對風是干沒辦法??偛辉谝粋€地方,到處隨時使我的腦子晃動,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說不出為什么苦痛,而且沒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著苦。我不能和風去講理或吵架。單單在春天刮這樣的風!可是跟誰講理去呢?蘇杭的春天應當沒有這不得人心的風吧?我不準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個地方去“避風”呀!
【品讀】
《春風》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寫了濟南和青島的春、夏、秋、冬,其中重點寫秋天和春天。濟南和青島的秋雖然相似,但給人的感覺卻不同,一個給人安全之感,另一個則給人一種憂愁的感覺。兩地的春,重點在于風。春風,一般溫柔、溫暖,但兩地的春風卻是粗猛和冰冷的。兩地的春風如同暴風一樣,使人感到害怕、煩惱,整夜地刮風,讓人睡不著覺,讓人想原本期盼的春天快點過去。
文二:
感悟春天
朱國良
江南的春天,總是在淅淅瀝瀝的春雨中悄悄來臨,“杏花春雨江南”,這是上了名詩之頁的。數落我經歷的幾十個春天,總是乍暖還寒。反反復復需要沖破凜冽的西風和反攻的寒潮才降臨人間。因此春光很金貴,春色也往往只能在雨中窺視,總在不太經意中,只一眨眼,便進入了初夏的境地,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難覓的感慨。
珍愛春天,是熱愛生活的一種執(zhí)著,這也是對照冬天的歲月,有比較而有鑒別的一種實際行動。雖然說,冬天的寒冷對于世界,是凈化,是考驗,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這也是一種反襯和折射:沒有堅冰,誰去認可紅梅的爛漫?沒有白雪,誰去判定青松的高潔?但是那似乎是哲學的命題和詩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眾的,才是為偉人和凡人,詩人和農人共同承認和贊美的。
誰不承認春天是美好的?“遇物盡歡欣,愛春非獨我”,詩人白居易就是這樣說的,翻翻一部唐詩吧,那里面盡有李白、杜牧、韓愈、李賀等對春的感慨。擺著道學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詠唱春天呢?北宋理學家程顥寫下了《春日偶成》,還成了《選本千家詩》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對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閑識得春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春日》詩。和尚是講究四大皆空的佛門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動“凡心”,唐朝的志南和尚寫下了這樣的名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痹谥袊墓旁娭校梢钥闯鲈娙藗儚母鱾€角度歌唱春天,從春風、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鳥、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來盡情歌唱,進而從欣賞春天寫到珍惜春光。
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這可以說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如果這位生在封建時代的女子奈何不了這種生活,那么現(xiàn)代的那位美國哲人桑塔耶那則更有想得破,甘愿為春天俘虜的意味了。這位先生長期在哈佛教書,50歲那年春日,一天在講臺上,偶有知更鳥飛來,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個春天的到來,他回過頭來,向學生們說,我與陽春有約!沖出教室,開始了他云游歐洲大陸之行。
生命四季,是我們每個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開啟人們的感情之源、心靈之泉,難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聲字就是“春”,難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語友人“此行江南去,千萬和春住”。居住在大觀園中的湘云更是大聲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別去!”可是事實上春光難永駐,有來必有去,誰也擋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結局。不管是落花有意,還是流水無情,都表現(xiàn)了時間之易逝的自然跡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進取中的春光,則當常駐于有志人和奮斗者的歲月年華里!
【品讀】
在春天的懷抱里,不論什么樣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盡享春天帶來的歡樂,這正是春天被所有熱愛生活的人所承認和贊美的原因。本文贊美了春天的美好,表達了對春天的熱愛,但作者并沒有局限于此,作者認為:春天是美好的,但春天短暫而易逝,我們應該倍加珍惜。人應該保持青春的活力,以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不斷奮斗和進取。文章揭示出了深刻的道理,讓人們從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主題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