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作文部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這一則短語里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寫的內容要貼近學生實際,寫他們自己的所見所聞;二要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讓他們愛寫。材料貼近實際,才有真情實感;學生有了寫作興趣,寫作訓練的效果才能更好。然而,貼近實際的材料來源于學生平時的積累;激發(fā)興趣靠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作為教師必須不斷更新教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從而在生活中積累素材,在體驗中感受生活。
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作文教學的更新一法——引導學生寫“拼盤作文”,以此法培養(yǎng)學生對寫作材料的積累、分類、運用等能力。
所謂“拼盤作文”,就是選用自己積累的材料,圍繞一個中心表達,把相應的內容組合在一起寫成一篇作文。由教師教給“拼盤”方法,學生自己構思寫作,可以遵循下列的4個步驟進行。
1.準備“材料庫”?!捌幢P作文”是由材料組拼起來的,第一步驟就是學生要準備“材料庫”。
“材料庫”一般有3種類型:(1)日記“材料庫”:教師幫助學生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天天堅持寫日記,把每天看到的,自己認為最值得記的材料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有了庫存;(2)生活“材料庫”:與日記不同,不按一天記一次,可以隨時隨地觀察收集各種生活現象,既可以是事件片斷,也可以是人物的片斷,還可以是一景、一物的片斷等;(3)文字“材料庫”:學生可以把在課余閱讀書籍文章中,遇到的有價值的詞匯、句子、短語、故事等,一一記錄積累下來,備以后用。
2.材料“分類存”。為了使“拼盤作文”易于把握,學生需要對3種“材料庫”分3個類別進行保存:(1)把有關于人物片斷、故事、文字,歸入“人物類本”;(2)把有關記錄事件的片斷、情節(jié)、文字,歸入“事件類本”;(3)把關于描寫景物的片斷、情境、文字,歸入“景物類本”。
學生在對材料分類的過程中,既學到了分類方法,又再一次熟悉了自己所積累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數,選用時目標明確。
3.確定“拼盤味”。菜肴的“拼盤”,要具備味的特色,或酸或甜,或香或酥,或辣或咸等,可由作料配置制作而成?!捌幢P作文”也要有“味”,而這“味”就是整篇作文要突出的重點:寫人,或突出性格特點,或贊揚好精神、好品質;寫事,或歌頌時代好風貌,或贊揚某集體的好風格;寫景物,或贊美某景物的優(yōu)美,或歌頌某物的雄偉壯觀等。要提醒學生注意的是,“拼盤”的一碟菜肴,可以有多味俱全,例如“甜、酸、咸、辣”,但是“拼盤”的一篇作文,就只能有一個中心,不能有多個中心,那樣就丟失了重點。
4.組裝“拼盤文”?!捌幢P作文”的“味”(中心)確定之后,根據需要,就可以從各種類型的“分類本”中選取若干相應的材料(圍繞題目和重點中心),或按事件的發(fā)展經過,或按人物的行為活動,或按景物的方位等一定的順序串連在一起,再選用好的詞語和修辭方法,進行加工,使各個材料更加具體、生動、形象、細膩地為表達一個重點中心服務,最后完成開頭、過渡、結尾的寫作,使多個材料組合成為一個整體,最終完成一篇“拼盤作文”。
例如,在一次示范寫“拼盤作文”的課上,教師擬了一篇《媽媽關心我》的題目,有個學生就在自己的“材料庫”中,選出了以下的3則材料:
(1)一天放學回家,媽媽見奶奶爬樓走得滿身大汗,掏出手絹為奶奶擦汗,臉上顯露出為難的神情,深深嘆了一口長氣!
(2)電話鈴響了,只見媽媽拿起話筒說:“沒有一、二層的房間嗎?都是六層以上的嗎?那,我就不租了?!眿寢対M臉惆悵。
(3)一天下午,我放學回到家,媽媽高興地帶我們全家去看了新租的房間,這是二層朝向最好的房間,奶奶再也不用費力地爬樓了。
以上選取的3個材料,來自小作者的“生活材料庫”。從單則材料看,沒有完整地表達生活的全貌、具體的情感,但是把3個材料連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事件的幾個片斷,然后進行具體地擴寫加工,就構成了一篇作文的相關情節(jié),這樣一篇“拼盤”作文就出爐了。
通過寫“拼盤作文”,學生對平時積累的材料格外珍惜,特別是平時看起來微乎其微的材料,他們也會記錄下來,學生們逐漸學會了思考,成為了記錄生活的有心人,寫作水平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作者單位:福建省松溪縣實驗小學)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