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票據法上的利益返還請求權規(guī)定在票據法第18條,利益返還請求權是民事權利而不是票據權利。利益返還請求權是對票據因為時效以及記載不齊全而使得票據失權時所為的救濟。
關鍵詞 利益返還請求權 民事權利 票據權利
中圖分類號: D912.28 文獻標識碼:A
一、利益返還請求權性質辨析
根據《票據法》第18條之規(guī)定,利益返還請求權在性質上為“民事權利”。誠然,從廣義上說,利益返還請求權屬于民事權利,但此種認識無助于利益返還請求權之適用,因而有必要就其規(guī)范目的做出解釋。關于利益返還請求權之性質,理論上有不同認識,主要有票據上的殘存物說或票據權利的變形物說、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說、票據上的特殊請求權說等觀點。
票據上的殘存物說是德國法上的觀念。德國法院判例以及部分學者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的性質是票據權利殘存物,并逐漸成為在德國占統(tǒng)治地位的通說。日本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提出票據權利變形物的學說。他們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雖非票據權利,但不能因此否認利益返還請求權與票據權利之間有一定的關系存在;利益返還請求權與票據不可分離,其行使轉讓均以持有票據和交付票據為要件。但是,利益返還請求權畢竟是以票據權利的消滅為前提,即他是票據權利消滅后獨立發(fā)生的權利,并非票據權利的延長。二者除一方消滅一方發(fā)生從而在時間順序上有銜接外,別無相通之處。因此,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屬于票據上的殘存物或者票據權利的變形物未免過于牽強。
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說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就是民法上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在立法實踐中,德國票據法將利益返還請求權明確規(guī)定為不當得利。應當承認,利益返還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都是基于公平觀念,在理論上不無相通之處。但二者至少存在如下兩點區(qū)別:其一,民法上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以無法律上的原因、一方獲得利益、他方受有損失等為成立要件。而利益返還請求權雖亦以債務人受有利益為成立要件,但其受益并非無法律上的原因,故不屬于民法上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其二,不當得利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違法,但至少可以說是不適法,將出票人或者承兌人合法得到的對價或者票據資金與不當得利相提并論,這在普通人的倫理觀念中是很難接受的。
票據法上的特殊請求權說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既非民法上的請求權,亦非票據權利的變形,乃是票據法上特有的請求權,具有指名債權的性質。作為一種特殊的請求權,利益返還請求權既不是票據權利,也不是一般的民事權利,因為他不是因票據行為產生,而是在票據權利消滅后發(fā)生的,同時他也不是民法債的規(guī)定下的請求權。他直接由票據法規(guī)定,本質上屬于“票據法上的權利”。由于票據法上的特殊請求權說正確揭示了利益返還請求權的一般特點與特殊性質,因而成為日本學界和判例的通說,這在我國大陸和臺灣也是占主導地位的學說。筆者亦贊同票據法上的特殊請求權說,理由除了其他說均不能從邏輯上解釋利益返還請求權外,關鍵還在于采票據法上的特殊請求權說有利于利益返還請求權在司法實踐中的解釋適用,而這正是《票據法》第18條的規(guī)范目的之一。
二、利益返還請求權之目的
(一)利益返還請求權的行使權利和轉讓是否必須持有票據或經除權判決。
由于票據權利具有提示性,票據權利的行使以提示票據為必要。行使利益返還請求權是否亦以提示票據為必要?對此人們意見不一??隙ㄕf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是票據權利的殘存或變形,其行使和轉讓要結合票據,盡量按照有價證券的法理去處理,即行使利益返還請求權亦以提示票據為必要。否定說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是票據法上的一項特別權利,具有指名債權的性質,失效的票據不過是證明這一權利存在的證書。權利人只需證明其是票據權利消滅當時的真實權利人即可,其票據是否存在或能否提出抑或有無除權判決,均在所不問??梢钥闯?,上述認識的差異與人們對利益返還請求權性質的認識息息相關。筆者認為,既然利益返還請求權是一種票據法上的特殊請求權,其行使和轉讓就應當按照有價證券的法理進行,而以提示票據或出示除權判決為必要。況且票據為流通證券,在有效期內被善意取得,利益返還請求權發(fā)生后,有可能出現原持票人與善意取得人重復行使權利的問題,因而更有公示催告的必要。
(二)利益返還請求權的行使與給付遲延。
票據債權為往取債權,以票據上記載的付款地或付款處所為債務履行地;普通金錢債權為赴償債權,以債權人的住所地為債務履行地。利益返還請求權既不是票據權利,也不同于普通金錢債權,其債務履行地應以何者為準?筆者認為,利益返還請求權就其本質而言是票據法上的一種特殊權利,仍為往取債權,故應參照票據債權的有關規(guī)定,以債務人的住所或營業(yè)場所為義務履行地。況且如果將利益返還請求權視為赴償債權,不僅對義務人的要求過于苛刻,而且往往使得義務人無從履行義務。因此,對于遲延履行,必須在債權人已經主張權利,債務人不為給付時方可構成。
(三)利益返還請求權的消滅。
利益返還請求權具有一般債權的特征,則一般債權的消滅原因如清償、提存、抵銷、免除、混同等,對于利益返還請求權同樣適用。至于該權利適用的消滅時效,尚存爭議。日本判例與學說兩不一致:判例認為應適用民法上的一般債權時效,其期間為十年;學說則認為此債權系基于商行為而來,應適用商行為時效,其期間為五年。我國票據法對此未作規(guī)定,根據利益返還請求權之性質,解釋上應認為適用《民法通則》第135條規(guī)定的兩年普通消滅時效。至于起算點,則自持票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返還請求權成立之日起,即自票據時效屆滿或保全手續(xù)期間屆滿日的第二日起計算。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參考文獻:
[1]董惠江.票據利益返還請求權制度研究.中國法學,2001(2):112-121.
[2]鄭玉波.民商法問題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法學叢書編委會,199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