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論法的精神》簡要介紹
思想從來是先于行動的,如果說一個人、一個組織要想在行動上成就,就必須先擁有一個非常正確的思想。中國王朝更替的歷史,新的朝代總要在思想和制度設計上有所超越才能夠成功贏得大眾的歸附,進而取代前朝成為新統(tǒng)治集團。在西方世界,道理也是同樣的。通常我們將西方歷史的16-18世紀前后稱為“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時期,先不論這種判斷是否正確,但是新的社會形式取代1日有的社會形式,由文藝復興到宗教革命,首先便是從思想上開始突破舊束縛,進而引領社會開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并成就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文明進步。而這段思想突破時期,被西方人稱為“思想啟蒙”。而孟德斯鳩和他《論法的精神》一書就是思想啟蒙的代表。
該書成于1748年,是“孟德斯鳩一生辛勤研究的最后成果;是他的理論的總結”。在這本書中,他系統(tǒng)地闡述了社會演變、政治、法律及經(jīng)濟等理論觀點。書名為“論法的精神”,就我個人理解,法的精神應該是規(guī)定事物運行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這個角度說,論法的精神就是討論法律作為規(guī)定事物運行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如何存在的,它同社會的其他方面關系如何。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法律和政體的關系;有關政治自由和分權的學說i地理和政治法律的關系;工商業(yè)、人口、宗教等問題及羅馬和法國法律的變革、封建法律學說。
在全書的開始,孟德斯鳩就闡明了他所認為的法的內涵,“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chǎn)生出來的必然關系?!纱丝梢?,是有一個根本理性存在著的。法就是這個根本理性和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間的關系?!?上冊,第1頁),主張從法律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實質。從這里可以看出,孟德斯鳩所認為的法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根本理性同各種存在物之間的關系;第二層是存在物之間的關系,不同存在物之間的關系就形成了不同的法律。“從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chǎn)生出來的必然關系。在這個意義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們的法?!?上冊,第1頁)在孟德斯鳩那里,法不僅存在于人類社會,其他的種族、世界之間也有各自的法。在某種程度上,他所認為的法同規(guī)律之間的含義是類似的。他認為世界上的法律分為自然法和人為法兩種,自然法是“在所有這些規(guī)律之先存在這的”(上冊,第4頁),它的內容主要包括和平、生存、相互交流和愿望過社會生活等;人為法則是協(xié)調人類關系的法律,包括國際法、政治法和民法。
闡釋和探尋法律的精神,是本書的中心內容,也是它最主要的貢獻。孟德斯鳩認為法律與國家政體、自由、氣候、土壤、民族精神、風俗習慣、宗教都有關系,法律之間、法律與其淵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各種作為法律建立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把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是法律的精神。在書中,他討論了法律同以下幾個要素的關系:(1)法律與政體的聯(lián)系:首先是政體與有無法治直接相關。專制政體意味著恐怖、專橫和暴力,“既無法律又無憲章,由單獨一個人按照一己的意志與反復無常的性情領導一切?!?上冊,第8頁)君主政體雖由單獨一人執(zhí)政,卻遵照固定的和確立了的法律;至于共和政體,它是全體人民或僅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的政體,自然是有法治保障的。其次,政體對立法權屬于誰有重要影響。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共和政體下,“有一條基本規(guī)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上冊,第12頁)在實行貴族政治的君主政體下,君主和少數(shù)貴族握有立法權。在專制政體下,則無所謂的立法權。此外,政體對法律的繁簡、法律體系、法律內容等,也有重要意義。(2)法律與自由的統(tǒng)一。在法治國家中行政權不能專橫壟斷,所以只有在法治國才有自由。但同時孟德斯鳩指出,一個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們自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法律之下。自由不是可胡作非為而是法律范圍內的自由?!霸谝粋€國家里,也就是說,在一個有法律的社會里,自由僅僅是:一個人能夠做他應該做的事情,而不被強迫去做他不應該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如果一個公民能夠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有這個權利?!?上冊,第154頁)(3)法律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這是《論法的精神》提出的獨特觀點。孟德斯鳩非常強調自然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他認為,在亞洲不能不實行專制的制度,“因為如果奴役的統(tǒng)治不是極端嚴酷的話,便要迅速形成一種割據(jù)的局面,這和地理的性質是不能相容的?!毕喾矗霸跉W洲,天然的區(qū)域劃分形成了許多大小不等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里。法治和保國不是格格不相人的?!?上冊。第278頁)不僅僅是地形對國家制度存在影響,天氣和土壤對國民性格的影響同樣會帶來制度上的不同:炎熱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們懦弱而不能維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貧瘠的土壤和寒冷的氣候能磨煉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堅強而一心捍衛(wèi)自由。所以,他認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首先要考慮這些因素。(4)法律與其他事物或現(xiàn)象的關系。孟德斯鳩在分析法律與居民謀生方式的關系時表示:“一個從事商業(yè)與航海的民族比一個只滿足于耕種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圍要廣得多,從事農(nóng)業(yè)的民族比那些以牧畜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內容要多得多。從事牧畜的民族比以狩獵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內容那就更多了?!?上冊,第284頁)
二、共和政體和民主政治的實現(xiàn)
在全書的論述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孟德斯鳩對于共和政體的法理論述,在闡明了自己對于“一般的法”的理解之后,他隨即引出了自己對于不同政體的法律和原則的理解。他筆下的共和政體,是一個在民主政治和貴族政治之間搖擺的政體形式,而決定性因素是最高權力擁有著的數(shù)量?!肮埠蛧娜w人民握有最高權力時,就是民主政治。共和國的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權力時,就是貴族政治。”(上冊,第8頁)隨后,他提出了幾條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它們包括“建立投票權利的法律”(上冊,第8頁),指出“規(guī)定組成議會的公民的數(shù)目是最重要的事”(上冊,第8頁);人民指派自己的代理人,因為“人民有足夠的能力聽取他人關于處理事務的報告,而自己則不適于處理事務”(上冊,第10頁),而“為了可靠起見,它的成員應由人民選擇”(上冊,第9頁);進行選舉的方式在民主政治下采用抽簽,在貴族政治下采用選擇;而公開投票也是共和政體和民主政治的基本法律之一;人民的選舉應當公開;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等。綜觀孟德斯鳩提出的這幾條??梢园l(fā)現(xiàn)它們之問是有著內在的邏輯基礎的:最核心的是人民掌握最高權力,人民通過任命代理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權力,而任命的方式是公開的,只有人民才有制定法律的權力又保證了代理人不至于憑借手中的權力對人民進行壓迫。這幾條法律原則描繪出了一個民主政體的基本政治框架,同時也指明了其運作、維持的基本路徑。簡而言之,就是人民通過公開的選舉指派代理人進行管理,人民對代理人擁有終極權力來防止他們隨意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
在當時專制王權還覆蓋整個歐洲大陸的時候,孟德斯鳩天才般的提出了三權分立的模型,來闡述民主政治的基本結構,不能不說帶有絕大的勇氣和智慧。幾百年后的我們再讀《論法的精神》,也許認為其中的很多東西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會認為其中關于婦女和奴隸的部分論述是極其錯誤的。但是我們之所以認為理所當然,之所以認為可能有錯誤,正是孟德斯鳩和其他學者、政治家和廣大民眾不斷將民主政治的美妙藍圖變成現(xiàn)實般的存在,變成了我們身邊的事物才能讓我們如此清楚其不足。歷史的車輪總是一步步推進的,當“共和”和“民主”這兩個口號剛剛喊出來的時候,大部分民眾都不清楚到底該怎么實現(xiàn)這類似于烏托邦的狀態(tài)。孟德斯鳩的論述,為自由和民主的實現(xiàn)提供了自己初步的設想,豐富了這兩個詞背后的內容,讓民眾對這兩個詞的認識大大前進了一步。在這種初步的設想之后,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才開始脫離詩人和文學家的空想范疇,有了實質性的目標。也許孟德斯鳩所做的只是第一步,當人們將這種向往和追求行為付諸實踐的時候,在種種粗線條和設想的法律原則之下又會出現(xiàn)較細和較具體的實踐困難和問題,經(jīng)過新的設想和探索之后又會出現(xiàn)新的理論解決辦法,進而投入實踐以進一步推動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隨后而來的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一大批理論文獻從思想上教育了王權下的臣民,順利促成了轉變成公民;而此起彼伏的實踐讓民眾在行動中體會到自由和民主背后的責任和珍貴之處。這樣的過程,在西方社會實行了幾百年,而且還在繼續(xù)下去。
美好的承諾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就永遠是口頭上的烏托邦,總有一天會讓聽眾厭煩、拋棄;沒有實踐的制度設計,也永遠只是紙面上的烏托邦,總有一天會被讀者摒棄、遺忘。如果一味囿于時代的條條框框和所謂的民眾能力不足等借口,只會使文明的發(fā)展停滯并帶來大量的問題、矛盾和沖突;馬克思主義也認為實踐是第一位的,中國改革開放的經(jīng)驗更加告訴我們發(fā)展中的問題要用發(fā)展去解決。只有將天才的設想逐步的付諸實踐,才能夠漸漸實現(xiàn)民主和共和政治的美好狀態(tài)。這個過程是長久的,但是并不能借此將推延至遙遠的、不可預知的未來。
也許,更加理想狀態(tài)的民主和共和并不是孟德斯鳩設想的那樣,更加良好運轉的民主和共和也不是他在書中設想的那樣,但我們不能僅憑這一點就否認他為人類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理想所作的智力努力。在朝向共和政體和民主政治目標前進的過程中,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同等重要。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應該積極的看待幾百年前席卷全球的種種運動、革命、復辟和戰(zhàn)爭,正是這些活動的不斷涌現(xiàn),在一次又一次的斗爭中,民眾得到了教育,理論也得到了發(fā)展和更新,最終實現(xiàn)了資本主義民主與共和。
不可否認,孟德斯鳩只是就共和政體和民主政治提出了一個基本描繪,更多的東西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還沒有涉及。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孟德斯鳩對這兩個話題的貢獻。在這三種政體中,孟德斯鳩對共和政體的著墨最多,對專制政體的法律原則探討最少,是不是從某個方面說明了孟德斯鳩對于共和政體最為欣賞呢?在孟德斯鳩的時代,共和政體只存在于學者和文人的美好設想之中,唯一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還是君主立憲制,但是實現(xiàn)了的民選政府、權力分立的制度設計仍然給了專制王權下的學者和民眾以美好的愿景和期待。作為貴族本身的孟德斯鳩卻力求用自己的方式去影響人們對于“朕即國家”下人大于法情形的判斷,為歐洲啟蒙運動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讓其具有了極高的人格魅力。
注釋:
①如無特殊說明,本文引用皆米自于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61年11月第1版
②張雁深:孟德斯鳩和他的著作,第17頁,引自盂德斯鳩,論法的精神,商務印書館,1961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