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言和文化密切相關(guān),習語作為語言的精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英漢習語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文化差異是習語翻譯中的最大的困難。本文從翻譯技巧方面,對如何處理英漢習語中的文化信息作了一些探討。
關(guān)鍵詞: 英漢習語 文化差異 翻譯技巧
1.引言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泰勒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界定了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習慣?!笨梢娢幕_萬象,語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靈魂,是語言活動的大環(huán)境??梢娝鼈兠懿豢煞帧?/p>
習語是語言的精華,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豐富的文化信息。廣義上的習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格言及俗語等。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給人一種強烈的語言感。習語常引申出比字面意義更為深刻的涵義,具有生動的比喻,能引起豐富的聯(lián)想,這種比喻和聯(lián)想是由一定民族的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決定的,具有鮮明的文化烙印。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心理狀態(tài)、宗教信仰等不同,英漢習語有很大的文化差異。
每條習語都是某個民族社會文化的一面鏡子,這種“超語言信息差異”常常會產(chǎn)生習語的“不可譯”現(xiàn)象。翻譯不僅僅是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過程,更是一種文化移植的過程,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在進行習語翻譯時,除了要忠實地表達習語的原意外,還應盡可能保持習語的比喻義、聯(lián)想效果及其文化特點。正如翻譯家Lambert所說的,與其把翻譯視為一種雙語之間的轉(zhuǎn)換活動,不如把它看成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更確切地說,翻譯的目的是使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與原文在源語言文化中有同樣的功能,因此習語中的文化差異是翻譯中的難點。本文對英漢習語作一文化對比,并對翻譯技巧作些探索。
2.英漢習語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
社會文化孕育于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在不同自然地理環(huán)境里的人們對同一種現(xiàn)象或事物會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
由于英國四面環(huán)海,航海運輸業(yè)就成為它們重要的生產(chǎn)方式,英語詞匯中存在大量與航海及海中之魚的習語。如:put/stick one’s oars in(多管閑事),a loose fish(放蕩之人)等。而漢民族生活在大陸,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大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中國古代社會向來強調(diào)“以農(nóng)為本”,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使得漢語中出現(xiàn)不少與農(nóng)業(yè)有關(guān)的習語,如:“拔苗助長”、“瓜熟蒂落”等。
2.2風俗習慣的差異
英漢習語差異是多方面的,這些習語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和心理定勢,使人們對相同的事物寄托著不同的情感。最典型的莫過于對狗的態(tài)度,狗在漢語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因此與狗有關(guān)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眼看人低”、“豬狗不如”、“狗改不了吃屎”等。但在西方英語國家里,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因此與狗有關(guān)的習語都是褒義的。如:be top dog(居于首位),help a lame dog over a slite(仗義勇為)。
2.3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幾乎與人類同步產(chǎn)生與發(fā)展,其差異表現(xiàn)在民族崇尚、禁忌等方面,任何語言都離不開宗教文化的影響,影響英語的主要是基督教文化。源于《圣經(jīng)》的典故演變?yōu)榱曊Z,并融入英語詞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one’s real enemy is the old Adam(人的真正的敵人是本性之惡);in sackcloth and ashes(處在悲痛中:在懺悔中),出自《圣經(jīng)》,直譯為“披麻蒙衣”,按以色列人的習俗,他們在表示哀悼或懺悔時,往往身穿麻衣,頭撒灰塵。而對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是佛教和道教文化,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有不少習語與“佛”都有關(guān)系,如:“現(xiàn)身說法”、“丈二和尚莫不著頭腦”等。
2.4歷史典故的差異
一部分英漢習語出自歷史事件、寓言、故事等,這些習語結(jié)構(gòu)簡單,寓意深刻,往往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中國文化中的“夸父追日”“精衛(wèi)填?!钡瘸鲎陨裨拏髡f,“愚公移山”“刻舟求劍”等源于寓言故事,這些習語充分體現(xiàn)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習語。
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和希臘羅馬神話,如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此成語出自1815年6月18日發(fā)生在比利時滑鐵盧地區(qū)的著名戰(zhàn)役,史稱“滑鐵盧之戰(zhàn)”,這次戰(zhàn)役使拿破侖遭到了慘敗,徹底結(jié)束了拿破侖的政治生涯。
3.英語習語翻譯技巧
在翻譯方法上,直譯和意譯一直是翻譯理論界爭論的焦點。習語一般含有形象義和喻義,翻譯時常常不能兼顧“象”和“義”。取“象”還是“義”就是直譯和意譯的問題。有時直譯更加傳神、形象,有時意譯更能反映原文的宗旨和內(nèi)涵,有時兩者兼而有之。筆者將英漢習語翻譯技巧歸納為四大類。
3.1直譯法
在能夠確切表達原意并且不違背譯文語言習慣的情況下,還是以直譯為宜。其特點是保持異國情調(diào),還能豐富本民族的語言。英漢習語中有不少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所傳達的文化信息也相同,就可以直截了當?shù)靥子媚康恼Z同義習語。如:More speed,less speed.(欲速則不達),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蘿卜政策),身教勝于言傳(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
3.2意譯法
大多數(shù)英漢習語在表達文化特征時只是部分地對應,在目的語中找不到合適的同義習語可套用,就得用意譯法把源語習語的隱含意義表達出來。如:Don’t count your chicken until they are hatched.(不要過早高興);天有不測風云(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如果按照字面意義翻譯,雖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不合目的語習慣,會讓目的語讀者不知所云。尤其對于地方民族色彩很濃厚的習語,譯者必須對源語文化非常了解,在正確理解原意的基礎(chǔ)上,擺脫原文結(jié)構(gòu)上的限制,重新遣詞造句,把源語的意思轉(zhuǎn)變成通俗流暢的譯語。
3.3直譯兼意譯法
這種方法既能保留原文形象,又能使譯文暢達。如:斬草除根(pluck the evil by the roots),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舊瓶里裝新酒,不協(xié)調(diào))。
3.4套用法
英漢有些習語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表達的語義色彩也相當接近,可以直接相互借用,而不影響其意義。Diamond cut diamond.(強中自有強中手);江山易改,本性難移(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rts)。有中國人名和地名的習語套用時最好不用?!癟wo heads are bettet than one.”譯為“一人不及兩人智”為好,而不宜譯成“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翻譯時還要考慮到上下文、文體等因素,切忌對號入座?!巴酃矟迸cto be in the same boat比喻相同,含義也相同,但“同舟共濟”含有積極意義,后者含有消極意義。
4.結(jié)語
綜上所述,習語意義與一個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密切相關(guān)。譯者必須根據(jù)上下文仔細斟酌,靈活處理,盡量使原文和譯文在語言魅力和感染力上保持一致,譯出原文的褒貶意義。既要尊重源語文化,忠實地將習語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傳遞給目的語讀者,同時也要尊重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心理,考慮他們對異域文化的理解力和承受力。
參考文獻:
[1]趙桂華.譯理論與技巧[M].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3.
[2]張鎮(zhèn)華.英語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語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及研究出版社,2007.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