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jié)好的公開課,對于授課教師來說是一種鍛煉,一種追求。我曾經(jīng)上過幾節(jié)公開課,也聽過很多公開課,受益匪淺。下面根據(jù)我上過的兩節(jié)公開課來分析歷史公開課教學藝術。
一、預見藝術
長久以來,在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影響下,我們更多地關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卻極少關注“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學過程是否科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是否真正被調(diào)動,歷史學習的最終目標(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否達到,則常常被忽視,導致學生的探究精神、自主意識被扼殺,學生學得乏味,教師教得吃力,歷史課也失去了應有的鮮活和生成性。這就要求教師應該提高自身的預見性,盡可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來確定要講的內(nèi)容、學生自己要自學的內(nèi)容,尤其是學生自學情況的檢驗,教師都應提前預見,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延長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在講“隋唐文化”一課時,我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不僅備教材,而且對學生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據(jù)學生學習水平和年齡特點,我搜集了大量的相關圖片、視頻,并進行了合理的篩選、設計,使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導入藝術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的導入十分重要。同時應非常講究導入新課的藝術,一個巧妙的導入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情調(diào)和教學效果。所以我認為應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放在首位,這樣才能設計出能夠引發(fā)學生好奇感和產(chǎn)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使學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講“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時,我采用了詩詞導入的方法,在課件中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衛(wèi)》,讓學生齊聲朗誦,并談談讀完之后的感受,給學生營造了一種傷感的、憤慨的氛圍。然后指出:這是聞一多先生在1925年所寫的,這里的“七子”指的是什么?聞一多先生是在一種什么樣的背景下寫的?這一系列的問題,扣住了學生的心弦,驅動了他們的好奇心。接著進入新課的講授,學生便很容易接受了。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導語可以有多種形式,或者利用謎語、成語導入,或者利用名言詩詞導入,或者利用鄉(xiāng)土歷史導入,或者利用影片導入。總之,上課伊始,就應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愿意學、喜歡聽。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質(zhì)疑、求知的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了,作為教師當然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
三、應變藝術
學生學習的程度是參差不齊的,對某一問題的理解,也不一定同執(zhí)教者保持完全的一致。即使面對著自己熟悉的學生,教師也可能因為聽課者的介入而緊張以致難以發(fā)揮應有的水平,因此教師一定要有應變能力,教師的發(fā)問作答在應變中最為重要。備課時應盡可能預計各種情況,考慮其應答和變通辦法,拓寬挖深又不離題,活躍輕松又不失嚴謹。問得有水平,忌模棱兩可、含糊不清,學生不便作答;忌過于簡單,學生未動腦筋;忌籠統(tǒng)提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沒有了價值取向;忌過于艱深古怪,學生無人應答,而造成種種尷尬局面。教師回答學生問題時要嚴謹科學,一語中的,畫龍點睛,萬一不會作答,可巧妙轉移,讓學生課后思考,也可告之:我不會待查閱資料等后再進行解疑,切忌牽強附會抱怨學生。應變最能體現(xiàn)執(zhí)教者的水平,左右著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最能調(diào)整主體與主導之間的關系,也往往是公開課最出彩的地方。
四、情感滲透藝術
學生年齡都在16歲左右,可塑性很強,這一階段又是獨立見解形成的時期,歷史課知識跨度大、頭緒多,教師若能進行情感引導,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情操,而且能使學生更加熱愛這門學科。在講解“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時,我是這樣對學生進行情感滲透的:先演示列強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圖,然后講解:“從演示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偌大的中國,被列強幾乎瓜分完畢了,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青年學生,對此會有什么想法呢?”“我這里有一幅當時人繪制的政治性漫畫(打出《時局圖》)誰能以19世紀末愛國志士的身份,向世人介紹中國當時所面臨的民族危機?同學們可分成小組,稍加準備,然后請一位代表演講?!边@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而且讓學生有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又如在講解《隋唐文化》一課時,教師要帶著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深切地了解到:我們的祖先曾創(chuàng)造了光耀千古的優(yōu)秀文化,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們振奮起來,堅定地為中華崛起和騰飛讀書。
五、小結藝術
課堂小結要不落俗套,忌簡單重復,要變換方式。如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中,我以譚嗣同的《有感》一詩來結束新課,并同時增加背景音樂《萬里長城永不倒》,激發(fā)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總的來說,在課堂教學行進過程中,若能張弛有度,師生交流就會和諧統(tǒng)一,這樣的公開課就走向了成功。在全方位的教學工作中,公開課的開展是不可缺少的一項教研活動,它能起到“催化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