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目前我國中學英語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與造就和培養(yǎng)符合21世紀社會要求的高素質(zhì)外語人才構(gòu)成了矛盾。解決這一矛盾是深化我國中學英語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要完成的課題。本文圍繞培養(yǎng)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這一主題,闡述了培養(yǎng)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必要性,探究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內(nèi)涵,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對策,力圖對于培養(yǎng)中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關(guān)鍵詞: 中學生 英語教育 口語教學
中學教育的主要任務(wù)是培養(yǎng)實用性、應(yīng)用性人才,而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則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一項重要指標。許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強,“啞巴英語”的現(xiàn)象可謂比比皆是。李嵐清同志曾就外語教學的問題指出:“我國知識分子的總體外語水平不但不如一些發(fā)達圖家,也不如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這不但成為我們吸取別國先進科技文明成果,對外開放和交流合作的一大障礙和弱點,也是我們吃虧之處。另一方面,這方面的弱點也成為我國向外國傳播和交流中國文化和科學投術(shù)成果的一大障礙?!彪S著進入WTO,中國更加國際化,但現(xiàn)有的英語教學現(xiàn)狀卻“費時較多,收效較低”,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只會使用會讀不會說的“啞巴英語”。要糾正這種落后的局面應(yīng)該把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一頊重要的教學方向,這也是在外語教學中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根據(jù)現(xiàn)代教育理論、英語學科特點和本人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探討了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旨在豐富外語教學理論,嘗試英語教學的新思維。
一、口語教學中的不利因素
(一)輕視英語口語的思想
在中學階段,大多數(shù)學校的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就是為了應(yīng)付中學會考和高考,因此他們進行英語口語訓練的時間、機會都不是很多。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口語訓練都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學的重點還停留在講解語法點上,結(jié)果造成一些學生成為英語“啞巴”,讀得出講不出。但是,中國進入WTO以后,在中學英語教育領(lǐng)域中,由于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動機等都發(fā)生了變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更加強調(diào)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口語交際能力顯得十分重要。
(二)“恐懼心理”的影響
不少學生對開口講英語總有一種懼怕心理,怕出錯,怕受老師責備,怕被同學恥笑。這種恐懼心理常導致學生在口語表達時顯得焦慮和緊張,影響他們正常地思維和順利地表達。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就是學生平時缺乏足夠的口語練習機會,在開口時沒有一種方向感,同時又過多考慮所說的詞句是否符合語法規(guī)則?!翱謶帧毙睦碜璧K了口語訓練的順利進行。
(三)英語語境的缺乏
交際教學思想的倡導者歐萊特(All-wright)認為語言學習的成功在于將學生放在一個需要用目的語交際的語境之中,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形式的得體與否作出判斷的能力和結(jié)合語境理解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能力。但學生接觸英語交際情景的機會非常局限,他們的語言學習和習得的主要環(huán)境就是課堂。而在目前大部分中學英語課堂模式中,缺少學生創(chuàng)造使用目的語的氛圍和場合,口語練習也往往是教師控制的、機械的操練,缺乏師生和學生間思想上、信息上、情感上有意義的交流。
二、提高口語能力的對策及主要途徑
(一)句型結(jié)構(gòu)操練
這種操練從單詞組句開始,再由短句到長句、簡單句到復合句,采用漏斗式分解的教學模式。例如對重點句型:Tell sb.to do sth.,Suggest(that) sb.(should)do sth.及其否定形式的漏斗式訓練模式如下:
這樣訓練時,時間可能多一點,但抓住了重點。
有關(guān)英語句型操練有很多好的方法,如波浪式的操練(Ripple drill)、從后往前連鎖操練(Back-chaining drill)、連鎖操練(Chain drill)等。這些操練的目的是保證學生正確而迅速地說出新的語言,排除語言障礙,使學生增強信心,人人都能開口說,并說得正確。
(二)內(nèi)容問答操練(Ask—Answer)
這種操練主要是針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常適用于課文教學。筆者在進行課文教學時,一般將針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進行問答式操練或選擇性操練。即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讀課文,然后針對課文內(nèi)容回答問題或做出選擇,這樣讀說結(jié)合的操練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口語技能,還能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
(三)詞語造句操練
對于每課的重點詞匯筆者在教學中除加以講解外,還盡量讓學生用詞造句,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詞的用法,還強化了學生口語運用能力,真可謂一箭雙雕。
(四)朗讀訓練
筆者要求學生盡量每天抽出15—30分鐘時間大聲朗讀所學的課文,并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讀課文或?qū)υ挼确绞郊訌娎首x訓練: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所學課文的朗讀和對話訓練,提高學生口頭表達外語的能力,同時也加深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理解。
(五)背誦操練
在一定程度上講,學英語,記得越多,學得越好?!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目前不少教師對背誦卻沒有給以應(yīng)有的重視。學生學的東西也不少,可是學得多、丟得多。蓋房子需要磚瓦,學語言也必須要掌握詞、句等語言材料。因此,筆者認為要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教材中的一些好的文章或段落,都必須要求學生背誦。背誦也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必要手段。背誦不但練習了口語,而且激發(fā)了他們積極向上的奮斗與自信的精神。
(六)模擬情景操練
1.設(shè)計日常口語會話情景,訓練日常口語會話。
學生要熟練掌握日常口語會話,就必須掌握范圍廣闊的、基本得當?shù)娜粘S谜Z,以服務(wù)于交際目的。如怎樣表示想與陌生人交談;怎樣表示喜愛與厭惡、贊同與異議;怎樣問路與指路;怎樣發(fā)出與接受邀請;怎樣處理電話;怎樣抱怨與安慰別人;如何購物、求醫(yī)、求學;節(jié)假日或旅游時的交際范圍有哪些,等等。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由于中西文化及語言的差異,很多學生不知如何應(yīng)付這些問題。在基礎(chǔ)會話單元教學過程,筆者針對這一情況首先通過中西方語言差異比較,將學生感到困難的關(guān)鍵句列在黑板上,然后將學生分組,讓學生自己設(shè)計情景,組織會話,并進行反復實踐,使學生對自己使用不當?shù)恼Z言進行逐步的更正。如學生對購物(shopping)此類感興趣的話題,我便將各種得體地道的表達形式列于黑板:
Make a list before you go.去之前將要買的東西列一個清單。
They close at five on Sunday.那些商店每周日五點關(guān)門。
They’re not open that day.那里那天沒開門。
Don’t forget to stop by the grocery,別忘了買什么東西。
Let’s do it tomorrow instead.今天有什么事情,想推到明天去做,就說此話。
Do we need anything special today?我們今天需要買點特別的東西嗎?
What do we need from the store this week?這周有什么要在商店購買的嗎?
Shopping during the week is easier.周末去購物人太多顯得擁擠,工作日期間比較方便。
I prefer going to the mall on Sundays.我更喜歡周日購物。
I usually shop on Saturdays.我經(jīng)常在周六購物。
然后要求學生用所給的關(guān)鍵句,設(shè)計情景,反復實踐,直到熟練為止。在這一階段教學中,我還注意結(jié)合所練內(nèi)容不斷給學生補充一些與他們?nèi)粘I罴皩W習密切相關(guān)的語句,如:
It doesn’t make sense.莫名其妙!
How’s your day?今天過得怎么樣?
Are you mad at me?你生我氣啦?
Let’s see some action.來點刺激的。
It sucks/stinks.太差勁了。
Can we move on?差不多啦,就此打住吧。
YadaYadaYada.如此這般……(講故事的時候,可以用這個繞過敏感內(nèi)容)
Chill out!冷靜點。
Are we still cool?我們之間還行,是吧?
Get it?明白啦?
I don’t get it.我不明白。
I’m screwed.我被坑了。
這些用語地道、實用,是我從廣泛的閱讀中摘錄下來的。學生從一般的教科書中很難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語句對于貼近生活的描述與表達非常有用,很受學生歡迎。
2.通過對日常生活題材討論,逐步提高學生語言的組織能力。
對日常生活題材的討論是訓練學生口語能力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和課外的討論活動,適時以引導學生廣泛地對日常生活中的各類題材相互間進行會話,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駕馭能力,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擴大了其知識面。此類話題涉及鄰里關(guān)系、購物、運動與健康、家庭生活、抽煙與疾病、教育與發(fā)展、少年犯罪等。下面是眾多討論題材中的兩則:
A:1)How do Christmas celebrations differ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celebrations in China?
2)Discuss the customs of Chinese New Year.What do people do to prepare for the New Year/Spring Festival?Are there some interesting activities that you do in your family or hometown to celebrate?Explain.
B:1)Describe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happened during your tavel.Can you describe it for me?
2)What is your goal to travel and your reason to travel.
3)Describe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ravel for the country.
4)Why China can attract people to travel?
5)Do Chinese people like to travel now?
6)Which festival do people travel in and where do people travel to?
7)Compare the difference about traveling among Chinese people between 100 years ago and now?
在討論這樣的題材時,有時是全班一起討論,有時是每組負責討論一個問題,然后面向全班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時是各小組將各自討論的結(jié)果作對比,分析總結(jié)異同,并且由學生即興發(fā)言,最后教師進行總結(jié)。在討論某一問題時,要求每個發(fā)言者不能只顧說自己的,而是要針對前一個人的發(fā)言做出評論,提出自己的觀點,闡述自己的看法。這樣不僅使每個學生都能集中注意力,同學間相互學習和逐步領(lǐng)會駕馭語言的要領(lǐng),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及駕馭語言能力的提高,從而為口語能力的進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3.通過對熱點話題辯論,提高學生口語的思辨能力。
提高學生口語的思辨能力是口語教學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作長篇論述的能力。目前,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需要口語輸出時,講的多是零星片語,而不能形成有序的邏輯主體。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聯(lián)想與想象這方面的訓練,不知道應(yīng)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剖析。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循序漸進的形式,積極引導學生對每一個會話題材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分析。如在組織討論“What is Happiness?”時,我引導學生先作橫向討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觀:中學生的幸福觀是什么?大學生的幸福觀是什么?單身漢的幸福觀是什么?年輕夫婦的幸福觀是什么?老年人的幸福觀是什么?知識分子的幸福觀是什么?這時可引用愛爾蘭著名詩人葉芝的話來總結(jié)知識分子的幸福觀:我們終生的幸福取決于我們選擇困難的難度。再從縱向來講,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也具有不同的幸福觀。筆者用自己的例子加以說明,然后鼓勵學生從各自不同的成長階段尋找例子,或從身邊其他人不同的成長階段發(fā)掘例子等。然后從逆向講,幸福不應(yīng)只注重結(jié)果而忽略過程:對幸福的追求中,飽含渴望的過程更為重要。最后再進一步深化討論的主體,得出獲得幸福的關(guān)鍵是保持心理平衡,并分析、闡釋這一觀點。通過這樣一系列的引導和討論,不僅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口語的思辨能力,而且陶冶了情操。
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思辨、分析和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在口語課的后期階段還采用演講、辯論或二者相結(jié)合等方式進行教學。如對老師布置的題材,要求每位學生選擇不同的主題準備2分鐘,然后上臺作即興演講,演講完畢后,其他學生可以質(zhì)疑,由此引發(fā)出熱烈的辯論。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快速反應(yīng)能力,又訓練了學生批判性傾聽能力。有時,還采用正反兩方辯論的形式組織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先定好辯論的話題,確定正方與反方,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查找資料,分析資料,再綜合對比進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不僅知道了如何推理、如何識別與利用不同的資料為自己服務(wù),而且知道了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類問題。既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敏感性。
總之,英語口語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英語日??谡Z,了解語言的文化差異,能夠使用普遍接受的語言,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思考分析問題、提出見解的能力。正如大多數(shù)學生在英語口語課結(jié)束時所形容的那樣“英語口語課不僅使我們口語流利,同時也改變了我們的思想”。
參考文獻:
[1][美]Edward G.Seidensticker.美國口語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2]鮑冬嬌.淺談中學英語教學.引進與咨詢,2004.
[3]秦天文.改進英語教學適應(yīng)高等教育發(fā)展.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
[4]范誼.面向21世紀外語教學論——進路與出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