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心腦血管病的多種代謝危險因素在個體內集結的狀態(tài)#65377;近20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生活結構及方式的變化,MS患病率顯著增加,對MS的診斷及防治亦日益顯得突出和重要#65377;2005年IDF公布了面向全球的MS新定義和診斷標準,我們采用此標準,系統(tǒng)回顧了我院近年比較完整的符合MS診斷標準的Ⅱ型糖尿病病例#65377;
【關鍵詞】:中西醫(yī);治療;Ⅱ型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09)01-0073-03
1 臨床資料
1.1 基本情況 本研究中的病例均來自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2000年5月至2006年12月臨床資料比較完整的門診及住院病例,共295例#65377;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63例;平均年齡48.14±8.24歲,年齡最大者為67歲,年齡最小者為28歲;糖尿病病程平均7.34±1.45,最長者15年,最短者0.5年;BMI平均28.10±2.41,最大者34.70,最小者23.53#65377;合并高血壓者207例,合并血脂異常者284例,合并視網膜病變者144例,合并糖尿病腎病者159例,合并神經病變者112例,合并缺血性心臟病者124例,合并缺血性腦血管病者74例#65377;
1.2 診斷標準
1.2.1 Ⅱ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采用1999年WHO的診斷標準:空腹血糖≥7.0mmol/L,OGTT2小時血糖≥11.1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65377;
1.2.2 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 采用2005年IDF的標準:①中心性肥胖;②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或已經進行針對性治療;③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減低或已經進行針對性治療;④血壓升高或已經診斷高血壓并開始治療;⑤空腹血糖(FPG)升高或已經診斷為Ⅱ型糖尿病,具備①加上②③④⑤中的任意2項可診斷#65377;
1.2.3 排除病例標準 ①合并有急性感染者;②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者;③腦血管病急性期者;④Ⅳ級以上的糖尿病足患者;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⑥增殖期視網膜病變患者;⑦合并有其它應激情況者#65377;
1.2.4 納入病例標準 凡符合Ⅱ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無排除病例標準情況者納入本研究#65377;
1.3 觀察指標:①主要臨床癥狀積分:按無(0分)#65380;輕(1分)#65380;中(2分)#65380;重(3分)四級進行癥狀積分;②血壓;③血脂:包括總膽固醇(CHO),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④血糖:測定空腹及餐后2小時靜脈血糖;⑤胰島素敏感指數(IAI):IAI=1/(FPG×FINS),因IAI為非正態(tài)分布,故分析時取其自然對數即IAI=-ln(FPG×FINS)#65377;
1.4 中醫(yī)辨證標準 中醫(yī)辨證采用了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消渴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辨證標準#65377;
1.5 統(tǒng)計方法 數據統(tǒng)計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65377;
2 結果
2.1 合并用藥的情況 見表1#65377;
2.2 臨床療效評價與分析
2.2.1 臨床癥狀積分 結果見表2#65377;
從表2中可以看出,治療后中藥組和中西藥組的臨床癥狀積分均有顯著降低(P<0.01),而西藥組治療后癥狀積分有下降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65377;組間比較,治療后中西藥組與中藥組相比較癥狀積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中西藥組與西藥組相比較癥狀積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65377;說明中藥治療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65377;
2.2.2 治療前后FBG及PBG的變化 結果見表3#65377;
從表3中可以看出,治療后三組病人的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有下降(P<0.05或P<0.01),其中中西藥組血糖下降幅度最大;組間比較,中西藥組明顯優(yōu)于中藥組與西藥組(P<0.05),中藥組與與西藥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65377;
2.2.3 對血脂的影響 結果見表4#65377;
從表4中可以看出,治療后三組病人的CHO#65380;TG和LDL均有下降(P<0.05或P<0.01),其中中西藥組下降幅度最大;組間比較,中西藥組明顯優(yōu)于中藥組及西藥組(P<0.05)#65377;中西藥組還可顯著升高HDL的水平(P<0.05),中藥組和西藥組的HDL水平也有上升,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65377;
2.2.4 對血壓的影響 結果見表5#65377;
從表5中可以看出,治療后中西藥組和西藥組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顯著性下降(P<0.05或P<0.01),中藥組的收縮壓和舒張壓雖均有下降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差異#65377;說明單純中藥治療對血壓的改善作用不明顯#65377;
2.2.5 對胰島素敏感性的影響 結果見表6#65377;
從表6中可以看出,治療后三組病人的IAI均有改善(P<0.05或P<0.01);組間比較,中西藥組的IAI的改善均顯著優(yōu)于中藥組和西藥組(P<0.05);西藥組與中藥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65377;提示:單純中藥干預即可顯著改善胰島素敏感性,中西藥治療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方面具有累加作用#65377;
2.3 Ⅱ型糖尿病合并MS的常用方藥 本組病例治療過程中共涉及藥味107味,分別統(tǒng)計方中每味藥物的使用頻率,其中出現率超過50%的藥味有:丹參94.21%#65380;鬼箭羽90.55%#65380;夏枯草90.24%#65380;澤瀉87.20%#65380;茵陳82.32%#65380;瓜蔞61.28%#65380;黃芪81.10%#65380;麥冬79.57%#65380;玄參78.96%#65380;牛膝75.61%#65380;生地75.30%#65380;太子參75.30%#65380;黃連71.95%#65380;茯苓70.43%#65380;白芍66.77%#65380;陳皮62.50%#65380;枳殼62.50%#65380;大黃62.20%#65380;山萸肉60.37%#65380;天麻60.37%#65380;鉤藤60.37%#65380;半夏54.57%#65380;丹皮53.05%#65377;可以看出,活血化痰,清熱利濕藥使用最多,其次為益氣養(yǎng)陰藥,這與前面癥狀和癥候統(tǒng)計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65377;
3 討論
代謝綜合征(MS)是心腦血管病的多種代謝危險因素在個體內集結的狀態(tài),主要成分包括肥胖#65380;糖尿病或糖調節(jié)受損#65380;脂代謝紊亂以及高血壓#65377;隨著全球肥胖人群的日益增加,MS的發(fā)生也日漸增多,其與心血管病發(fā)病的內在聯系亦趨于明確,因此,越來越受到相關專業(yè)醫(yī)生及研究者的重視#65377;MS的治療方法和控制措施是目前臨床和基礎研究的熱點之一#65377;在中醫(yī)古代文獻中沒有MS的病名,也沒有能與之相對應的疾病記載,根據其臨床表現,可以從中醫(yī)文獻“消渴”#65380;“痰飲”#65380;“濕病”#65380;“眩暈”等篇中找到與MS相類似的癥狀描述,但中醫(yī)缺乏對MS的確切論述和系統(tǒng)認識#65377;深化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提高專法專藥專方的療效,探索有效治療MS的方法和藥物,這無疑為中醫(yī)學術本身的發(fā)展與提高提供了新的契機#65377;中醫(yī)強調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通過整體調節(jié),糾正機體的病理狀態(tài),其多途徑#65380;多環(huán)節(jié)#65380;多靶點的作用機制與公認的通過降糖#65380;降壓#65380;調脂#65380;糾正代謝紊亂等全面干預來糾正MS各組成因素的治療原則相吻合#65377;我們通過臨床病例的系統(tǒng)回顧,旨在評價中藥干預的有效性,總結治療Ⅱ型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的用藥規(guī)律,為進一步臨床和實驗研究提供依據#65377;本研究結果初步說明中藥有明顯改善癥狀,調整糖#65380;脂代謝紊亂,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尤其是中藥治療在改善臨床癥狀方面優(yōu)勢明顯#65377;對輕中度的糖脂代謝紊亂,中藥和西藥的作用大致相當,而西藥在糾正比較嚴重的糖脂代謝紊亂和高血壓方面明顯由于單純中藥治療#65377;采用中西醫(yī)綜合干預MS,不僅提高療效,而且可以減少西藥的不良反應#65377;雖然本研究可以初步說明中藥干預的有效性,但回顧性病例研究的影響因素比較多,干預方藥也不固定,統(tǒng)計偏差難以避免,為切實說明中醫(yī)藥干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進一步開展嚴格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65377;
參考文獻
[1]宋秀霞譯,紀立農校.國際糖尿病聯盟代謝綜合征的全球共識定義[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3):175-177.
[2]呂仁和,張法榮,高彥彬,等.消渴病(糖尿病)的分期辨證與療效評價標準[J].中國醫(yī)藥學報,1993,8(3):50-56.
[3]李秀鈞.胰島素抵抗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4-57.
[4]李光偉,潘孝仁,Lillioja S,等.監(jiān)測人群胰島素敏感性的一項新指數[J].中華內科雜志,1993,12(10):656-660.
[5]李光偉,Bennett P H.關于空腹血糖#65380;空腹胰島素乘積的倒數在流行病學研究中應用的補充說明[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4):247-249.
(收稿日期:2008.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