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至29日,印度孟買發(fā)生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72人死亡,數(shù)百人受傷。印度許多電視臺對恐怖襲擊過程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本文擬以孟買襲擊事件為例談談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中的倫理抉擇問題。
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權利與社會責任的抉擇
自從電視臺能現(xiàn)場直播以來。電視直播權利便成為媒體自由的一部分被確定下來。但是媒體自由是伴隨著責任的,自由和責任是同一現(xiàn)象的兩個方面。同時媒體自由也是有限度的,自由的范圍以對別人造成傷害為界?!皞Α崩碚撚赡吕赵凇墩撟杂伞返奈恼轮刑岢觯骸盁o論何種行為,如果一旦被不適宜的情感所控制,在沒有被證明有正當?shù)睦碛啥鴮e人造成傷害時(在較為重要的情況下,這種證明是絕對需要時),那么如果有必要,人們應該對這些行為加以積極的干涉?!比魏涡袨橹挥性诓粨p害他人利益時才應當被允許。任何媒體的自由并不是無條件地被認為是一件好事。如果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導致了,傷害就應加以限制以防止濫用。
孟買恐怖襲擊事件剛一發(fā)生,印度一些電視臺便本能地啟動緊急直播機制。將特種部隊與警察的行動盡收眼底并立即播放。一些現(xiàn)場記者為抓搶眼新聞,不斷追問應對媒體經(jīng)驗不足的警方與軍方現(xiàn)場指揮人員,將一些十分敏感的行動計劃全盤曝光。現(xiàn)場的恐怖分子一直在觀看泰姬飯店或車站等地的電視直播,對警方的行動實施監(jiān)控,然后變換戰(zhàn)術方法。電視直播導致了安全部隊的行蹤完全泄密,從而給了恐怖分子充足的準備時間。正是電視直播使恐怖分子有了監(jiān)控之眼,不自覺地成了恐怖分子的幫手。更有甚者,一家電視臺還直播了與一名持槍歹徒的電話對話,這是間接縱容和宣傳恐怖主義行徑。《美國新聞評論》編輯瑞姆·里德指出:“這種情況類似于與那些劫持人質的人進行談判。長期以來,執(zhí)法專家一直反對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只能鼓勵更多的人挾持更多的人質。”恐怖活動的一個目的就是要通過媒體來引起公眾的關注,恐怖分子會根據(jù)媒體的新聞價值標準來策劃恐怖事件。孟買恐怖襲擊采用了一種“眼球戰(zhàn)術”,這種眼球戰(zhàn)術達到了恐怖襲擊者所想達到的效果:在電視直播鏡頭下暴徒肆虐施暴,通過這樣一次付出小、動靜大的恐怖行動。在第一時間里讓整個印度乃至全球輿論都不得不正視他們的存在。
鑒于恐怖事件的敏感性,許多國家都曾出臺一些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對媒體報道的方式與權限進行必要的限制。如英國、美國一些州明確規(guī)定,在發(fā)生恐怖襲擊等重大事件時,媒體未經(jīng)授權不得對現(xiàn)場進行直播報道。以防止媒體所傳遞的信息可能被敵方利用來傷害軍隊或平民,有關現(xiàn)場傷亡人數(shù)也必須按有關部門發(fā)布的信息進行報道。至于媒體和政府有關公眾知情權和國家安全之間的界限爭奪,這些國家認為“公眾的知情權”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取決于一定條件的,特別是以報道不對他人造成不公正的傷害為限度。如果報道會引發(fā)生死攸關的問題。這表明媒體自由不再具有絕對的價值。如果媒體自由促使了死亡和破壞,那么就很難再捍衛(wèi)它,任何媒體的自由在傷害可能被確認時就不是什么絕對的權利。
孟買襲擊事件中,一些電視媒體進行現(xiàn)場直播是置安全規(guī)范和道德于不顧,從一個方面說,電視工作者確實完成了他們的報道工作,然而從另一個方面說。他們毫無疑問必須對人質的死亡負部分責任。電視媒體在考慮是否要進行現(xiàn)場直播時,要為下一步將要發(fā)生的事情承擔不得而知的社會責任,這種社會責任在沖突報道中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美國哈欽斯委員會指出的:“媒體必須對社會負責。媒體必須清楚,媒體的錯誤及紕漏已經(jīng)不再是自己的奇思妄想,而是會在公眾的范圍內產(chǎn)生危害……下一個時代,媒體的自由將是有責任的自由,其道德威信將由對這種責任的認可所決定?!?/p>
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時效與報道準確的抉擇
電視直播可以同步把新聞既快速又簡捷地傳遞到四面八方,是時效性最強的新聞傳播方式。但是電視新聞直播也使新聞的不準確性提高了。電視直播常常伴有記者及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即興解說。由于時效性太強,記者和節(jié)目主持人必須對瞬息萬變的事件作出迅速反應,在極度混亂的情況下要做到以最快的速度對信息做最準確的收集和報道的確存在著巨大的困難。當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判斷。又不確定事情朝著何種方向發(fā)展時。報道解說就容易出現(xiàn)錯誤,而這種錯誤常常是因為帶有感情的解釋事實而造成的。感情,如果沒有理性的指引,只會流于膚淺的感情用事,而感情用事往往意味著某種道德缺失;而解釋會伴隨著假定,在錯誤判斷的情況下就是偏見。現(xiàn)場報道因為偏見而得出錯誤結論或沒有考慮到各方面因素而冒險解釋,使觀眾與聽眾看到和聽到被扭曲和不真實的新聞報道,就有悖于客觀公正報道的原則。
孟買襲擊事件直播過程中。印度一些小有名氣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過于激動。感情用事,很快就將襲擊歸咎于巴基斯坦,這種過激反應實際上是印度媒體帶有偏見的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特點的反映。在襲擊事件發(fā)生以后,印度的許多現(xiàn)場報道記者同樣過于激動。急于報道聳人聽聞的現(xiàn)場“獨家”新聞,常常把錯誤的信息當做事實進行報道,實際報道的往往是未經(jīng)證實的謠傳。
對新聞報道來說,準確是最重要的。準確性——獲取正確的事實和事件真相,這是新聞工作的“十誡”之一。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必須要準確,核實,反復核實并尋找情報來保證準確性……準確性常常不僅僅是獲取正確事實的問題,所有信息應當加以評估,以得到報道的真實度?!睕Q定一條新聞什么時候該發(fā),什么時候該延遲發(fā)以期等待更多的信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最好的新聞固然是滾燙、迅捷、熱情進發(fā)的新聞,但這并不是鼓吹迅速而草率的報道。有時候記者的報道只有80%完整性的新聞,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增加信息量直到報道完成。“只有80%完整性的新聞和只有80%準確性的新聞之間是有差異的。只有80%完整性的新聞可能缺少一些細節(jié)和補充的資料,而只有80%準確性的新聞缺少的是基本的信息和準確性。這是可以立即播發(fā)的新聞和必須拖延幾天以靜觀其變的新聞之間的差異?!?/p>
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以追求最大的時效性為特征,追求最大時效性的理想與追求最大準確性的理想之間常常充滿矛盾。在許多情況下。結果體現(xiàn)了兩者之間的妥協(xié)。哪方面的利益犧牲更大就決定了這家電視媒體的倫理取向。而“新聞事業(yè)的最佳傳統(tǒng)是指準確性,有些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把這一點列為好報道的前提之首?!毙侣劀蚀_度是一個道德問題,報道準確不僅僅是一個技巧,實際上也是一種倫理需要。在報道及呈現(xiàn)新聞的過程中各種技巧沒有任何一個在重要性上可以和準確性媲美,不能因為追求時效而犧牲新聞報道的準確性。任何新聞報道尤其是現(xiàn)場報道。當消息有一些不準確的可能性時,記者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去核實消息的準確性,現(xiàn)場報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只是聽起來很完美。不要告訴人們你并不清楚的事情,不要去推測?!?/p>
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場景與人文關懷的抉擇
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能在最大限度上通過現(xiàn)場情景的展示,充分、完整地傳播正在發(fā)生的新聞事件。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過程中最有力的場景是最富有戲劇性的場景,最富有戲劇性的場景需要刺激的畫面。但是如果這種刺激的畫面始終充斥電視直播的話,那么我們的電視機里唯一的奇觀就是尖叫。日常生活就變成了大劇場,一個血的劇場。
印度電視臺孟買襲擊事件的現(xiàn)場直播,讓全世界的目光瞬間聚焦于這起恐怖襲擊,通過直播鏡頭,人們看到了橫行無忌的槍手、驚恐混亂的人群、被公然劫持的無助游客、茫然無奈的印度警方、當場戰(zhàn)死的反恐負責人和多名高級警官、血淋淋的遇難者尸體。這些血腥鏡頭充斥在電視屏幕上,現(xiàn)場直播恐怖的一切,與其說是現(xiàn)實恐怖,不如說是“電視恐怖”。有人認為必須讓恐怖現(xiàn)狀進一步曝光,相信這樣做能夠敦促全社會更加認真地解決沖突,然而事實上正如學者卡魯瑟斯指出的:“新聞媒體對于苦難的揭示和為減輕苦難而進行的干預行動之間并不存在著任何必然的聯(lián)系,前南斯拉夫就是最好的證明。”
天災人禍是新聞,新聞工作者必須報道這些事件及其后果,觀眾希望看到類似報道?!坝嘘P災難的報道,可以使我們領悟生命的真諦。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人哭泣的虛擬世界里,這世界不可能沒有災難,不可能沒有痛苦。我們想要洞悉災禍,因為它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消除我們心中的憂慮。它們不同尋常,它們非常陌生,這也正是它們會被報道的原因”。
當面對突如其來的災禍事故時。為追求轟動效應、制造聳人聽聞就會把直播場景選擇到最直觀的、最悲慘的“第一現(xiàn)場”,不擇手段地尋找最能吸引眼球的“瞬間”:或是當事人及其家屬在災禍面前所表達出來的悲痛情緒。正如許多人把新聞工作者視為兀鷹一樣,它們在空中盤旋著尋找不幸的人,一旦找到便猛撲下去。這實際上是把觀看別人的苦難變成一種娛樂方式。有關災難的節(jié)目和畫面往好里說可以把我們變成旁觀者,變成悲劇和痛苦的被動消費者;往壞里說,卻可以把我們變成貪婪的偷窺狂。直播遇難者尸體是對死者的極其不尊重,拍攝家屬淚流滿面、號啕大哭、傷心欲絕的畫面是對其家屬的一種傷害。同時這些畫面極易刺激受眾的視覺神經(jīng),造成視覺上的強烈“震撼”。受眾在面對這些畫面時往往是被動地接受這些血腥畫面所帶來的污染和“視覺暴力”,正如“魔彈論”所宣稱的:受眾此時是無自衛(wèi)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傳播媒介所傳遞出來的“子彈”——信息所擊倒。
電視現(xiàn)場直播災難事件時一個總的原則應該是:“有關苦難的報道并不僅僅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實資料。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報道在受眾和遭受災難的人之間建立一條感情的紐帶,也就是同情?!币屩辈ギ嬅孀兂扇说乐髁x的空間。如果能在直播報道中更多地加入一些人文關懷,如果更多地考慮到人的生命價值。那么直播報道就會更加感人。反之沒有人文關懷的融入,那么對于災難的直播報道就有可能淪為一種視覺色情,從而造成對那些遭受痛苦的人的人性的無視。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如果喪失了同情之心,那么也就違背了他們選擇這一職業(yè)的初衷。如果尋找獵物的刺激取代了從事記者這個職業(yè)最為珍貴的東西,即對于人的基本的關心興趣,那么這種行為與其說是新聞專業(yè)主義的勝利,倒不如說是缺少一顆同情之心,以公眾知情權為名,披著新聞自由的外衣行冷酷無情之事。
英國廣播公司(BBE)的《文體指南》告訴其記者及編輯哪一類照片可以刊登或哪一類應該避免:“我們不想因為過多地糾纏在畫面細節(jié)(用文字或照片)上而引起不必要的痛苦。對于電視而言,我們不應該過多地在痛苦和受難的景象上拖延時間,我們應盡量把鏡頭縮短,而把拍攝角度放大。我們不能把受害者血淋淋的鏡頭放大,而應該把鏡頭從受害者身上挪開以示尊重。如果我們不得不在與受害者親屬接觸之前就把死者或傷者清晰可辨的照片發(fā)表出來,那么我們需要對可能由此引起的痛苦格外小心?!痹跊Q定直播畫面時可以參照報紙刊登情緒激烈的照片的標準,權衡三個因素:第一,照片是否有助于說明報道內容;第二,公眾是否有必要看到這些照片;第三,同情照片中所攝人物的必要及同情公眾的必要。在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電視節(jié)目中,當涉及血腥、暴力畫面時,往往會在播出前提示觀眾,尊重觀眾的情感,讓其主動選擇是否觀看接下來的畫面。還是變換頻道避免受到這些畫面的視覺刺激。對于血腥場面,往往用馬賽克進行處理,甚至在動物世界發(fā)生弱肉強食的場景時,也對血腥畫面作相應的處理。
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給新聞傳播帶來了令人驚奇的變化,但是在電視新聞現(xiàn)場直播過程中當涉及一些倫理問題時,電視新聞工作者就不得不審慎考慮和抉擇了。
編校 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