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畢業(yè)論文是本科生畢業(yè)的一個必備條件,但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yè)論文,而以在報上發(fā)表新聞作品、評論等有具體篇目及質量要求的畢業(yè)設計來代替。新聞系主任張小元表示,“隨著大學教育作用的轉變,本科論文已成雞肋……不僅學生寫起來痛苦,指導老師棘手,社會又指責論文太水,可以說是‘人神共怒’。與其目前這種尷尬局面,不如放棄。”(10月11日《成都商報》)
論文,就是研究某些問題的文章。也就是說,“研究”是撰寫論文的基本前提??墒牵究粕苡惺裁础把芯俊蹦?
科學的教育體系當然應該是多層次的。從大的方面講,教育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三個層次。就高等教育來說,則應該分為實踐型和研究型兩個層次,其中實踐型高等教育的對象應該是大專生和本科生,而研究型高等教育的對象應該是研究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乃至博士后。對于本科生而言,他們的任務就是系統(tǒng)地學習本專業(yè)的基礎知識或基本技能??梢哉f,本科生既不具備研究所必須的知識基礎或實踐經驗,教學大綱中也沒有研究方面的安排。既然沒有“研究”,怎么撰寫“論文”?
以前,我國的大學生數(shù)量很少,研究生的數(shù)量更少。在研究型人才奇缺的情況下,鼓勵或引導本科生進行一些研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從十年前開始,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開始步入大眾化。2009年,我國的研究生招生人數(shù)已經接近50萬,這與20年前的普通高招(本科加大專)的人數(shù)大體相當——每年有這么多人進入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已經足夠了,何必還讓本科生去搞研究、寫論文呢?
有人認為,畢業(yè)論文是保證和檢驗本科生質量的必要手段,就像當年讓四六級英語與學位掛鉤一樣。我認為,這完全是一廂情愿。且不說讓本科生寫論文本身就是一種過分的要求,實際上本科生的論文也大都是“剪刀加漿糊”的成果。東拼西湊、移花接木,這樣的論文如果不“水”,那多半是“抄”的。而老師對本科生的畢業(yè)論文也都是“得過且過”,基本上是走走過場而已——幾十年來,從來沒有聽說有本科生因為畢業(yè)論文不過關而未能畢業(yè),就很說明問題。其實,本科生能夠修完規(guī)定必修的各種課程并通過考試,就應該算是合格了,完全沒有必要設置其他的門檻。
現(xiàn)在,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終于準備放棄這塊“雞肋”了,這真是一個明智的想法。我希望,這一想法最終變成行動;更希望,川大的其他院系以及全國的其他高校也都仿而效之。
(作者單位:《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