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從生成語法角度分析被動句的形成,并且探求在管約模式下的格理論及其他相關理論背景下其生成的理論解釋。
關鍵詞英語被動句生成語法移動
中圖分類號:H04文獻標識碼:A
1 模組理論與被動句
模組語法習慣上被稱為“管制與約束理論”(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管約論”)。“管約論”的核心思想有兩條:一是“原則與參數理論”,二是“模組理論”。生成語法是一種普遍語法理論,它描述的規(guī)律理論上對所有的自然語言都適用。而人類各種不同的語言間不僅有“同”,還有“異”。生成語法中的“原則與參數”思想就是要用普遍原則去概不同語言的共同規(guī)則,而把它們的“異”解釋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一套“參數”系統(tǒng)在不同語言中的不同賦值而造成的結果。
“模組”的概念在語言學和其它學科中其實早已存在。新語法理論的“新穎”之處在于它在句法范圍內進一步模組化,把一部句法規(guī)則系統(tǒng)分解為幾個具有普遍適用性并且相互獨立的子系統(tǒng),其中主要有“格位理論”“論旨角色理論”約束理論、X階理論、管制理論”等。人類的各種語言現(xiàn)象都可以解釋為在某種表達功能的驅動下,這些子系統(tǒng)相互作用和限制而造成自然結果。此外,這幾個子系統(tǒng)個個都包含一套適用與各種語言的“普遍原則”和可以解釋語言間之不同的“參數賦值域”。在這一理論體系下,先前的“被動式轉換規(guī)則”就被肢解和重新歸位,它們不再是“語法的規(guī)則本身”,而是形式語法的普遍原則在這種具體句法結構上運用的結果。英語被動式的生成過程表現(xiàn)為名詞移位,而移位不是隨意的,是要受語法規(guī)則約束的。這種規(guī)則不是只限于構造被動式的,它們是約束為任何目的而進行的各類名詞移位的普遍規(guī)則。
2 英語被動句中的移動
管轄與約束理論假定生成模式(derivational model)由四個層面組成。詞庫(lexicon)列出了組成句法最小單位———詞匯的特殊性質,其中包括每一詞條充當什么論元等。詞匯在句子的深層結構結合在一起,深層結構又映射到表層結構。表層結構是句子的表面順序的句法表達式。表層結構雖無法詮釋自身,但可轉化成語音形式(PF)和邏輯形式(LF)。語音形式是詞匯與聲音、形態(tài)等的接口,邏輯形式是詞匯與語義的接口。述謂關系、量詞的范圍及各種操作詞都在邏輯形式的詞組結構中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這些層面憑借一定的規(guī)則相互關聯(lián)。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依靠基本的句法計算操作手段——移動相互關聯(lián),換句話說,表層結構是通過深層結構的移動而實現(xiàn)的。被動句怎樣從深層結構轉換到表層結構?在被動句的深層結構中,內部論元NP(賓語)在動詞的后面,然后移到了動詞的前面主語的位置,這樣被動句的表層結構就產生了。如例句:
例(1) The Norman defeated the Saxons.
例(2) 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by the Norman.
似乎被動句變成主動句只需交換the Saxons 和the Norman的位置,添加were,- ed,和by 就可以了。在被動句的深層結構中,外部論元the Saxons出現(xiàn)在動詞defeated 之后,如例(3)所示:
例(3) e were defeated the Saxons by the Norman.
外部論元the Saxons 在功能語法賓語論元位置上,且有受事者論旨角色。主語空語類e 由于受到被動形態(tài)的阻止,沒有施事者論旨角色。施事者論旨角色由被動形態(tài)傳遞,賦給了介詞詞組by the Norman。被動形態(tài)拉動了賓語移動到句子開頭的空論元位置,從而產生了句子的表層結構: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by the Norman。通過移動the Saxons 到表示呼應的中心語和相應的詞組(AGRP)的空指示語的位置,被動句就產生了,隨后在表層結構中留下語跡,如例(4)所示:
例(4) the Saxons were defeated t by the Norman.
眾所周知,NP 的移動局限在論元位置之間。Cook Newson 認為NP 的移動可以把NP 移動到沒有詞匯意義、沒有論旨色的位置。被動詞素拉動了賓語移動到主語的位置,并且吸收了主語的論旨角色,使得賓語可以自由地移動到主語的位置。Jaeggli(1986)也認為被動詞素就像賦予了論旨角色的論元一樣必須賦予論旨角色。只要動詞有次范疇化補語,就必須帶賓語。因此,被動詞素所帶有的論旨角色賓語的論旨角色就是主語的論旨角色。
3 拓展投射理論與被動句
喬姆斯基申稱句法是建立在詞庫的基礎上的,詞匯的具體細則被映射到句法上而不是細化為規(guī)則,因此,被動句可以在詞匯層面上進行分析。在詞庫中被動句中的動詞是作為被動詞列出來的:
例(1) I write a passage.
例(2) A passage is written by me.
write 和written 是不同的詞條,具有不同的詞范疇框架和論旨(theta- grids):
Write[v'- - NP](Agent, patient);
Written [v'[v'- NP]([pp by NPi])]< (Agenti)patient> Written 和write 都有內部論元,都被賦予了受事者的論旨角色,但Written 可以跟一個可省略的by 引導的名詞詞組(此名詞詞組實現(xiàn)動詞的實施者的論旨角色)。
(3) e is written a passage by me.
根據延伸投射理論和x- bar 樹形圖,這兩個句子都是從詞條映射而來,在被動句的深層結構中沒有充當主語的NP, 這是因為在樹形圖中,無法插入沒有論旨角色的詞條,由被動詞written 引導的動詞詞組無法將論旨角色賦給外部論元。在主動句的生成過程中,曲折語素INFL 將主格賦給了I, 而及物動詞將賓格賦給了內部論元a passage。
4 格理論與被動句
除了原則和參數理論,造成名物性短語移動的還有其它原因,以被動句式為例,是以被動形態(tài)作為觸機,而更好的一個解釋則是在模組語法中的格理論。但是原則和參數理論中的格理論不僅僅局限于表層結構中名詞或名詞短語顯性的格,它還賦予抽象格以意義。抽象格是并不出現(xiàn)在表層結構的一個在句法中重要的成分,然而不管是通過形態(tài)體現(xiàn)格還不通過形態(tài)體現(xiàn)格,格都是通過一個統(tǒng)一的方式進行賦予。格理論就是通過把抽像格賦予給名詞短語,從而為各種移動提供一種原則性的解釋。例如:
She likes him.
主語 she(不同于her或是hers) 是一個主格,賓語him(不同于he或者his)是一個賓格。在英語中,名物性短語所處的結構性位置決定了它的格:主語通常是主格,賓語則是賓格。格理論如次看起來與角色理論某些方面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角色是通過角色賦予者即謂詞在結構關系的限制下賦予給相關的謂語,那么格也是以相同的方式得到賦予。
那么假如賓語是一個物體的受施者,那么就說明一個處于賓格的賓語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需由一個動詞或介詞帶起。如此我們可以得出:動詞或介詞把賓格賦予給其管轄的NP.但是這個結論又僅限于定式短語的句子中,所以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 I think she likes him\" 語法正確,而\" I try she to like him\" 卻是錯誤的。
存在限定式和非限定式句子中的主要差別是充當時態(tài)或數的成分,即Agreement:限定式句子中的動詞因為Agreement要進行曲折變化,而不定式和分次形式的句中的動詞則不需要。但是在不定式的句子中也有一個表示動詞時態(tài)的成分,就其特征來講:非限定式標記to 可以被劃分為 [_tense];而限定式的時態(tài)就可以標記為 [+tense].但是如果非限定句子即不定式沒有數的變化,只有時態(tài)變化,那么它就被當作TPs,而不是AGRPs 。限定式和非限定式的區(qū)別在于限定式的主語是在AGR的限定詞上,而非限定式的主語是在TP的限定詞上,所以這里我們又可以得出結論:名詞把主語賦給其管轄的NP指示語。
在得到這兩個結論之后我們再回顧一下格理論。在英語中只有代詞顯示顯性詞素格———所有的名詞詞組都有格(抽象格),代詞有結構格(形態(tài)格)。主格被分配給了曲折語素的NP 指示語;賓格分配給了動詞的補語或介詞的賓語;在深層結構中賓格是由介詞將其分配給了介詞的賓語。管轄與約束規(guī)定所有的NP 通過格的篩選,在表層結構中必須有格。這樣就有了被動句中論元移動的動機:若NP 在深層結構中不能接受格就必須移動到可以分配格的位置。因此,在S- 結構中移動了的NP 就在分配格的位置。
格理論對被動結構給出了解釋。根據Burzio(1986)的歸納,不將語義角色賦給其外部論元的謂語不能對其補語賦格,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被動賓語移動的原因。被動詞沒有把語義角色賦予其外部論元,從而失去了給補語賦格的能力,因此NP 賓語無法保留在表層結構的位置,而必須移動到可以獲格的位置,即可以賦予主格的IP 的指示語的位置。這樣看來,被動的后綴詞素不但吸收了動詞外部的論旨角色,而且也吸納了其賦予賓格的能力。如例句:
(1)John likes Lucy.
(2)Lucy is liked by John.
例句中“John” “Lucy” “l(fā)ike”是三個概念,動詞“l(fā)ike”帶兩個論元:施事和受事。在移動發(fā)生前,論旨角色在深層結構中就賦給了。在句(1) 中,施事和受事能清楚的看出,因為在表層結構中它們都帶有論旨角色,都賦予了格。而在句(2)中,施事和受事就沒那么明顯,其深層結構如例(3)所示:
(3)e liked Lucy by John.
可以看出Lucy 是受事,不是動作的執(zhí)行者,沒有格。根據格篩選理論,每一個有語音形式的NP 都必須賦予(抽象的)格,因此Lucy 必須賦予一個格,而被動詞liked 不是賦格動詞,無法將格賦給Lucy,為了得到格,Lucy就必須移動到格的位置。根據賦格原理,曲折語素把主格賦給其管轄的NP 指示語。由于主語的位置是空的,為了獲得一個格Lucy就被移動到主語的位置,從而產生了被動句的表層結構:
(4)Lucy was like t by John.
在原則和參數理論中,像被動句式這樣的結構被認為是幾個原則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我們都知道名物性短語的移動并不局限于被動句式,它同樣適用于存在提升動詞的提升性移動。例如提升動詞:seem
(1) She seems to be content.
在例句1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它的深層結構中,“she”出現(xiàn)在不定式短語的主語位置上,所以從謂語“be content”得到了語義角色。
(2) e seems she to be content.
然后在表層結構中“she”就移動到了主語位置,并留下語跡。
(3) She seems t to be competent.
我們可以看出,像被動句式一樣,提升動詞使名物性短語提升到主語位置是有前提條件的:在深層結構中,施事的語義角色并沒有被提升動詞賦予到外部論元的主語位置,所以才允許移動到還未進行角色標記的位置上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通過一些參考和一系列的而證明,我個人認為被動句式并不是簡單地把主動句中的賓語移動到主語的位置,而是許多原則參數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是通過賦格的內部論元,同事滿足延伸投射理論的要求而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