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的現代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獲得者約翰·斯坦貝克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之家。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熟讀《圣經》,對其中的典故有著深刻的理解,并逐漸將其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運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稇嵟钠咸选?The Grapes of Wrath,1939)是圣經文化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1919年,斯坦貝克中學畢業(yè)后進入斯坦福大學就讀,但沒有讀完。之后他步入社會,從事過砌磚匠、記者、水手、看管人、采果工等一系列工作,可謂飽嘗社會艱辛。斯坦貝克豐富的社會經歷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沃土,他成功地將現實中的人物刻畫成小說中的主人公。但與此同時,他對社會也有著自己的理解,斯坦貝克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指出:人類被證明具有偉大的心靈和精神——面臨失敗的勇氣,勇敢無畏的精神,寬恕和仁愛之心。作為一名作家,必須宣揚和贊頌這些。斯坦貝克喜歡與普通大眾打成一片,從現實生活中汲取創(chuàng)作的營養(yǎng)。他用寫實與象征的手法,以美國的土地和人民為題材,替窮苦人民說話,為被壓迫、被剝削者吶喊申辯。約翰·斯坦貝克一生創(chuàng)作了17部小說,《人與鼠》、《憤怒的葡萄》和《伊甸園之春》是其最優(yōu)秀的三部小說。其中《憤怒的葡萄》為其贏得了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
斯坦貝克熟讀《圣經》,因此,他成功地將《圣經》與他的個人經歷巧妙地結合,移花接木,創(chuàng)作出《憤怒的葡萄》,該部小說是了解美國二三十年代大蕭條的首選作品。理解小說中的象征寓意對正確欣賞小說意義重大。
一、象征
象征是指用單純暗示繁榮、用微小暗示巨大、用局部暗示整體、用形象暗示抽象的一種修辭手段。一般來講,象征可以分為兩大類:文化象征(Cultural Symbols)和語境象征(Contextual Symbols)。文化象征也稱為傳統(tǒng)象征,這類象征往往是基于作家和讀者共有的知識而形成的,而這類知識往往是社會和文化繼承的結果。如Ser-pent象征著魔鬼,惡魔,因為《圣經》中撒旦化身為蛇來引誘夏娃的故事人人皆知,家喻戶曉。再如,龍在西方社會是邪惡的,因為撒旦化身為龍與上帝作戰(zhàn)。由此可見,文化象征是比較直接的,是顯性的。語境象征是指既不直接也不傳統(tǒng)的象征,這類象征往往要從語境中推知。語境象征更能體現作者的感情和意圖。
本文將從篇名和小說三要素即人物、環(huán)境和情節(jié)角度來探討《憤怒的葡萄》中的象征寓意。其中人物象征是核心,因為不能塑造出性格鮮明的人物,心靈和命運,作品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二、篇名角度的象征
小說的篇名是耐人尋味的,斯坦貝克在取名時可謂煞費苦心?!皯嵟钠咸选币辉~援引自《新約全書·啟示錄》第4章第9節(jié)“那天使就把鐮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丟在上帝的大酒甕中?!痹凇杜f約全書·申命記》第32章第32節(jié)和《舊約全書·耶利米書》第31章第29節(jié)也分別提到了“葡萄”一詞。而對“憤怒的葡萄”的完整引述則見于美國內戰(zhàn)時的女作家茱莉亞·沃德·豪創(chuàng)作的《共和國戰(zhàn)歌》,“他雙腳踏著憤怒的葡萄”?!捌咸选痹谛≌f中是作為一種象征物來表現其豐富內涵的。葡萄在圣經中是富饒與希望的象征,在《民數記》中記載摩西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尋找希望之地,40天后,他們帶回了葡萄和無花果等水果。在《憤怒的葡萄》中,斯坦貝克采用了異曲同工的手法表達了相同的意義。首先,佃農們都不愿意離開家園,走上背井離鄉(xiāng)之路。然后佃主指出到加利福尼亞可以采摘橙子,暗示加利福利亞是希望與富饒之地,是圣經中的以色列。而后斯坦貝克又通過約德爺爺的話語加強這一效果,“就讓我去加利福尼亞吧,在那兒只要我想要橙子或葡萄伸手就能摘”,“我可是餓了,等到了加利福尼亞,我來一大串葡萄不撒手,什么時候想吃就來他一口,絕了!”在小說的第25章中,作者又寫到在饑民的眼中,積聚著憤怒;在人們心中,憤怒的葡萄在成長,長成沉甸甸的果實,沉甸甸地等著被收獲。葡萄由最初富饒與希望的象征,轉變成憤怒與失敗的象征,導致這一轉變的是社會的黑暗以及人的自私貪婪。
三、情節(jié)角度的象征寓意
《憤怒的葡萄》是20世紀美國文學中一部有特殊意義的作品,是對30年代美國社會歷史的真實記錄。經濟大蕭條給社會帶來了巨大陰影,加之自然災害,人們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此時羅斯福新政和新的經濟法律政策的出臺,使人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紛紛踏上了西遷之路。斯坦貝克曾親身經歷了西遷移民的悲慘生活,并采訪了加利福尼亞移民在當地的悲慘遭遇?!稇嵟钠咸选氛且源笫挆l為背景,反映農民為了美好生活而西徙的作品。為了加強這一主題意義,作者在結構上借鑒了《圣經》中《出埃及記》的特點。從家鄉(xiāng)角度的象征來看,二者的相似性在于主題都是關于出行和遷移的,《出埃及記》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在埃及,出埃及,在迦南:而《憤怒的葡萄》的場景安排可分為:在家鄉(xiāng),在路上,在加州。而且兩者中的遷徙的人們在原住地都備受煎熬。《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到了法老的殘暴統(tǒng)治:《憤怒的葡萄》中,以約德一家為代表的當地農民在家鄉(xiāng)——風暴碗中遭遇天災,加之嚴重的經濟危機,生活毫無希望可言?!冻霭<坝洝分校陨腥颂ど线w徙之路是由于上帝應許的“流奶與蜜”的迦南之地;而《憤怒的葡萄》中,約德一家西行是由于在生活無望的情況下,加州發(fā)來的廣告宣傳單向農民展現了一塊福地,處處是機會,是理想中的天堂——迦南。從路途角度的象征來看,《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在去往迦南的路上走了40年,經歷了艱難困苦;《憤怒的葡萄》中,約德一家同樣翻過高山,穿過沙漠,跨過河流。喬德一家忍饑挨餓,風餐露宿,相互攜伴,到達了目的地。在途中,有意見不統(tǒng)一而分道揚鑣的。同時,在漫漫長途中,他們還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襲擊,可謂困難重重。從目的地角度的象征來看。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到達迦南之后遭到了當地居民的頑固抵抗;而約德一家在西部同樣受到了農場主等人的剝削壓迫。
總體上來講,《憤怒的葡萄》在敘事結構和情節(jié)上借用了《出埃及記》的模式,前者分為約德一家在俄克拉荷馬州風暴碗的生活,路途中的苦難和在加利福尼亞的遭遇三部分。后者則分為在埃及,出埃及和定居迦南三部分。小說的結局是均到達了希望之地。以以色列人的旅程以他們在迦南的勝利而告終:而約德一家雖處于困難之中,但仍然看到了希望。
四、環(huán)境角度的象征寓意
上一部分談到小說的情節(jié)和結構是以《出埃及記》為模板,因此也分為三大部分。具體而言,約德一家的家鄉(xiāng)“風暴碗”可謂當地人的地獄,貧瘠干旱,漫天黃沙,一眼望去,整個世界呈黃色混沌狀,分不清天與地的界限。這種環(huán)境恰恰象征著當時佃農們的心情與未來,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和嚴酷的自然災害,他們生活在絕望之中,毫無希望而言。同時,這使我們聯想到《出埃及記》中以色列人在埃及的遭遇,由于法老下令處死所有的男嬰,導致以色列人面臨著滅族的滅頂之災,他們在埃及的路也走到了盡頭。在路上這個情節(jié)中,小說與《出埃及記》也有許多地方耐人尋味。摩西在神的授意下,組織以色列人的十二個支派,出埃及,跨紅海,輾轉40年,終于到達了迦南。約德一家的西行之路也可謂艱難坎坷,有人不住地抱怨旅途中的艱辛,有人私藏錢財。有人離家出走,拋棄了整個家族,湯姆的爺爺奶奶在途中相繼去世。其中約德一家所使用的卡車有著特別的寓意:喬德一家在絕望的時候,為生活所迫將家當以低價賣給典當經理人,然后買回一輛汽車。一家人滿懷希望,乘著卡車離開了家鄉(xiāng)——風暴碗,向夢想地加利福尼亞駛去。此處卡車象征著諾亞方舟,家鄉(xiāng)風暴碗則象征著洪水。約德一家在家鄉(xiāng)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生活,被迫離開家鄉(xiāng)尋找新的希望。在第三個部分上,小說與《出埃及記》有點差異,這是由當時的社會背景造成的,也恰恰是作品的精華所在,斯坦貝克想借此來揭示社會的黑暗?!冻霭<坝洝分?,以色列人到達了真正的希望之鄉(xiāng)——迦南。而約德一家在加利福尼亞的遭遇略顯悲慘,以約德一家為代表的貧困農戶耗盡家財,歷盡艱辛地來到加利福尼亞,然而找到的卻并非所謂的“希望之鄉(xiāng)”,這里充滿了冷遇和虐待,吞噬土地的銀行家、大莊園主及他們的幫兇警察和惡勢力肆無忌憚地對農民進行著剝削。小說的結尾出現的暴雨有著獨特的寓意,突然而至的暴雨象征著清洗世間污垢的甘露,為春天的到來做準備。春天是孕育生命的季節(jié),意味著新生命的誕生,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羅撒香所生的卻是一個死胎。約翰叔叔把羅撒香的死胎放在籃子里順河漂流,并口中念念有詞“你去告訴他們”,這與《圣經》中摩西的遭遇類似。摩西出生后,由于法老命令處死所有以色列男嬰。因此母親將摩西放在籃子中順河而下,但后來被法老的女兒救起。雖然羅撒香所生的是個死胎,但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另一個生命觀。羅撒香用奶汁救活了一個即將餓死的老人,她所展示的溫柔和博愛使我們聯想到圣母馬利亞。這位垂死的老者則象征著當時命懸一線的美國社會,最終老者被救活,象征著美國社會雖然處于嚴重的經濟危機中但還是有希望的。
五、人物角度的象征寓意
小說在人物刻畫和情節(jié)方面套用了《圣經》的某些手法,人物的設計背后都可以看到《出埃及記》的影子,如《出埃及記》中側重從外部描寫人物,不探究人物的心理;《憤怒的葡萄》則強調人物的類型化而不是個性化的傾向。以下將詳細闡述人物等細節(jié)的象征寓意。
1、數字12
約德家共12人,這個數字有兩層象征意義。第一,該數字恰好和《出埃及記》中的以色列人的12支教派的數目相同,以色列的12支教派團結在一起向夢想地前進。約德一家12人一同搭車去加州,在途中,湯姆的哥哥為了迎娶相愛已久的姑娘而離開了大部隊:爺爺自始至終都叫嚷著要回到家鄉(xiāng)去;湯尼和諾亞最終還是開了小差;羅撒香的丈夫最終也棄她而去。約德一家遇到的問題與以色列人去迦南的遭遇類似。在路上,以色列人遭遇了缺水少糧的困境,還有人心渙散,民眾產生信任危機,最終導致了內部的相互屠殺。第二,該數字的象征意義在于約德一家12口人象征著耶穌基督的12個門徒,而傳教士吉姆·凱西便象征著耶穌基督,因為吉姆·凱西的名字的首字母與耶穌基督的首字母相同,都是J.C。在西遷途中,吉姆正是約德一家的精神領袖。
2、吉姆·凱西
吉姆·凱西是小說中約德一家的一個傳教士,他是耶穌的象征,因為他的名字的首字母與耶穌基督的首字母相同,讓人很容易聯想到之間的聯系。在西遷的路上,吉姆的說教是約德一家的行動指南,他帶領那些流離失所的人們朝著那象征富足和希望的加利福尼亞前進,最終為勞苦大眾而獻身,這與耶穌基督是一致的。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凱西象征著耶穌基督。凱西強調集體的重要性,而集體主義正是當時美國戰(zhàn)勝大蕭條,重新樹立希望的保證。另外,凱西主張反對老的傳統(tǒng),比如當約德媽媽說腌咸肉是女人的活時,凱西反駁到“都是工作,我們卻區(qū)分男女太過了,以性別分工的時代應該過去了”。從凱西身上可以看到女權主義的影子。凱西的話對約德媽媽的影響很大,自此之后,約德媽媽開始掌管家庭同時積極幫助別人。另外,摩西受上帝的委托率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來到迦南,吉姆·凱西則象征著摩西,他引導著約德一家向加州進發(fā)。
3、湯姆·約德
為了約德一家和所有移民的利益,吉姆·凱西在大游行中襲擊警察。因此被捕。當他被帶走時,他的臉上浮現微笑,他知道他的死會對湯姆和其他移民有所觸動。事實的確如此,凱西的死使湯姆明白了他的說教,并使湯姆從一個懶得想未來的人變成一個為人民而不是為家庭考慮的人。湯姆在河中為凱西成功復仇,河水象征著約旦河水,將湯姆洗禮成宗教人物。在此層面上,湯姆·約德是整個家庭,整個移民者的向導者——摩西。
4、約德媽媽
約德媽媽在小說之初是以普通農家婦女形象出現,但在吉姆·凱西的引領下和嚴酷現實的逼迫下,她跳出小我的圈子,身上閃耀著圣母的光輝。在她身上體現著淳樸勞動婦女的善良美德,在西行的路上,她在一家人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搭救吉姆·凱西;在路上,她對困境中威爾遜一家伸手相救,分給他們錢與肉;在加州,在一家人忍饑挨餓的情況下,把自己家所剩無幾的食物與人分享,共渡難關。在困境中,她還是一家的精神向導,她指導迷茫中的湯姆去讀圣經。由此,約德媽媽由一個起初“小我”的農家婦女轉變成關心整個勞動階層的“大我”的偉大母親。
5、羅撒香
羅撒香是約德家的大女兒,擁有美麗名字的她在小說一開始卻是非常自私自利。她只想和自己的丈夫在加州過二人世界,享受生活。她一度私欲極重,只關心自己及腹中的胎兒。但當遭到丈夫拋棄和嬰兒胎死腹中之后,她的精神受到洗禮,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無私的自我意識。這體現在她用自己的奶水救活了奄奄一息的老人的一幕。當她抬起頭看著媽媽的眼睛時,仿佛從上帝那里得到了肯定和鼓勵,在這一刻,基督博愛精神戰(zhàn)勝了私欲。
六、結語
《憤怒的葡萄》這部作品不僅真實地展現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破產農民大遷移的歷史,揭露和抨擊了美國社會的黑暗現實,而且借助《出埃及記》表現了集體主義和人性的光輝。雖然約德一家在加州過得不好,但是小說是以《出埃及記》為藍本,所以從以色列成功到達迦南并開始新生活來看,約德一家的未來還是樂觀的。盡管人民對當時的糟糕境況很憤怒,但只要樂觀、博愛,為了理想而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美國人是會渡過難關的?!稇嵟钠咸选分薪栌谩妒ソ洝分械牡涔始捌鋬仍谠⒁?,使該作品具有多義性和豐富性。正確理解小說的結構,情節(jié)和人物的象征寓意,有助于我們理解作品的深刻內涵。
作者簡介:
姜大雨(1980- ),男,吉林省農安縣人,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法律語言學;工作單位:燕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王鵬《1981-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方向:二語習得、教學法;工作單位:燕山大學里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