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作文已成為高考中的重中之重。江蘇高考從總分比例看,作文的比例已由8%上升為16%。這樣的調整在廣大教學一線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目前,大家越來越重視作文教學,但是究竟怎樣應對這樣的新形勢,許多一線教師仍存在著不少困惑。
一、高三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
1.重視練習數(shù)量,忽視有效講評。有的老師堅信作文是練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一味地強調練的數(shù)量,并不十分重視講評工作。對學生的作文,一般不做深層的分析,只是打個分,然后從審題立意、語言表達等方面講一下,最多再下發(fā)一些優(yōu)秀習作。缺乏針對性,作文的效度和信度較低。
2.強化文化積累,淡化有效輸出。學生寫作往往感覺材料枯竭,難作無米之炊。因此,大多數(shù)高中語文教師都非常重視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讓學生在積累上花了相當多的時間,有的學生積累了厚厚幾本。但在考試時,不少同學仍然不知所措。其實,正是由于光有了大量輸入,而缺乏質的輸出的訓練,積累的內容在學生的本子上仍然是靜態(tài)的,沒能讓它們成為學生寫作素材的源頭活水。到了高三,光要求學生做大量的積累,顯然是不太現(xiàn)實而且缺乏實效的。
3.強調文采鋪陳,忽視思想意蘊。受高考作文美文化傾向的影響,許多學生熱衷于寫所謂的“美文”。堆砌華麗詞語,串聯(lián)古詩文名句,排列文化名人,但唯缺實質性內容。有的老師要求學生在作文中多用排比、引用等手法,平時還要求學生背誦高考范文、經(jīng)典段落。寫作主體的缺席,寫作生活的淡化,正是當下寫作教學的硬傷,也是高三新課程作文教學改革難以超越的最大瓶頸。其實再美的語言也必須有其使用的環(huán)境,忽略語境盲目地套用高考作文或時文中的優(yōu)美片斷,其實也只能有其形而難得其神韻。
4.強調趨同構思,忽略個性發(fā)揮。高三作文的復習訓練更講求其實效性,為了快速提高班級整體作文成績,有的老師便采用“入格”訓練。比如議論文訓練,教師從篇章結構上加以指導,形成寫作的固定模式: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中間分三段,每段用一句話作為分論點,每段舉一個例子加以分析,結尾用排比總結。大多數(shù)同學都循規(guī)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但這樣做會出現(xiàn)千人一面的現(xiàn)象,這與作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理想歸宿是相悖的。
二、提高高三作文實效性的對策
高三作文的教學要定位于高考,要讓學生在高考中受益。因此,提高學生作文的實效性迫在眉睫。我認為,要真正提高高三作文教學的實效,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回歸感性,表達靈性?!罢鎸嵤撬囆g的生命”,對于作文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江蘇高考曾有一篇作文,由開始的38分最終提到54分,何永康教授在解說其原因時說:“此文不搞滿天星斗鋪陳,不搞華彩炫目的集錦,不玩深沉,只是極為樸實地記敘了父親割麥、自己割麥的情景,它真實、本色、真情、純凈,一板一眼地道來,洶涌的內心波濤潛伏其間。父親的言語極少,但厚實、博大;兒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發(fā)自肺腑……”文章是反映生活、表達觀點、抒寫情感的,所以寫文章,先要有想反映的生活,有要表達的觀點,有要抒發(fā)的感情。一旦學生最本真的靈性得以張揚,那種源自天性的寫作能力就能得以正常甚至超常的顯現(xiàn)和發(fā)揮。
前不久,我讓學生進行一次作文訓練——《懂你》,有一篇是寫父親的,當我將這篇習作讀給大家聽時,不少同學潸然淚下。什么是真情,這就是。下面摘錄其中的一個片斷:
我常常想象你的背影:在工地啃著饅頭,甚至連一杯開水也沒有,晚上回來狼吞虎咽的樣子;在烈日炎炎下辛勤工作,晚上不能洗澡,還要窩在車上睡的樣子;胃痛時緊緊抓著身上衣服卻無家人在身旁的樣子;大冬天只穿一件單薄的外套,瑟瑟發(fā)抖,卻咧著青紫嘴唇安慰我的樣子……
父親,我終于讀懂了你,讀懂了你沉默背后無奈的心境,讀懂了你的心酸苦楚,讀懂了你對我的深沉的希望。是你用辛勤的汗水為我撒播五彩的燦爛;是你用無盡的希望默默伴我走過一路的風雨;是你,用堅定的信念,在異鄉(xiāng)苦苦撐起希望的航燈,照我前行。
這樣富有感情的文字,怎能不打動人?這樣的情感,是真實的自然的流露,傾瀉于作者的筆端,也浸透到讀者的心里。
2.呼喚思想,凸顯個性。由于過分地強調學生對素材的積累,很多學生在寫作中不見了自我,只有素材的堆砌,而且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素材的演繹,根本不是自己心靈的袒露。我們可以看到,大凡寫作文,就會引述古人事例,寫司馬遷就是遭受宮刑,甘受屈辱;寫蘇軾就是大江東去,氣勢磅礴。那么,無論什么樣的作文都拿這些名人說事,怎見學生自己的獨特個性呢?
事實上,“對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保證寫作質量的重要前提,生活再怎么豐富,如果它沒有轉化為閱讀文字的豐富,就不可能在寫作中誕生出閃爍個性化色彩的文字”。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做積累的時候,并不是滿足于讓學生摘抄優(yōu)美段落詞語,而是要求學生在看書時,讀到真正打動自己的內容,仔細地品味,讀到真正讓自己感動了,然后再抄下來,并寫出自己當時的感想體悟,這樣的文字才可能真正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真正成為學生的寫作素材,到寫作時才會為自己所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指出:“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一要求正突出了個性化和獨特性的寫作導向。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試題來看,都需學生關注社會、表達自我,引發(f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層思考。因此在高三作文訓練中,一定要注重這些。
3.分類講評,注重實效。由于高三時段的特殊性,在作文講評時如果還是采用大范圍的講評,效果往往不太理想。學生經(jīng)過高中幾年的作文訓練,作文可能出現(xiàn)了一個瓶頸,很難有新的突破。因此,不少同學都感慨,寫來寫去,還是老樣子。那么,這樣的大面積的訓練和講評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學中,嘗試進行分類講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體操作程序是:每次習作批改時,先將作文按一定的標準歸類。如先按文體歸類,再按題材歸類,按出現(xiàn)的問題歸類。分為幾組,最后以組的形式進行講評,效果較好。
比如,對于習作《懂你》,我進行了如下分組:
A組(9篇)記敘文。寫讀懂了父愛、母愛。有三篇情感真摯,但還有6篇屬于一般化,不能打動人。講評重點:怎樣用細節(jié)描寫打動人。
B組(10篇)記敘文。寫讀懂了親情、朋友的愛。但文章的表達重點不一樣,有的寫家人怎樣關懷我,或寫朋友怎樣幫助我,“我”的情感表達僅在結尾時一筆交代,顯得突兀,而有兩篇則在構思上處理得較好。講評重點:如何把握文章的重點。
C組(13篇)議論文。都運用了分論點組織行文,但分論點的表述和層次有待重新思考。講評重點:如何多角度分析題意,巧擬分論點。
D組(11篇)議論化散文。都運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為寫作的素材,但怎樣才能扣住“懂”,有的同學僅是對這類名人事跡作介紹,缺乏深度的挖掘,沒有能真正做到“懂”。講評重點:如何切準題意對素材進行深度的挖掘。
E組(10篇)記敘或議論。這類文章中有的語言空洞,表達上也有一定的問題。將幾篇語言一般的和語言較好的文章進行比較,讓學生展開體悟式討論。講評重點:如何使自己的語言具有文采。
在講評起始階段,讓學生分成這樣五組,并將講評的重點告訴各組,讓小組先進行討論,然后形成意見,與老師交流。這樣,講評就有了針對性,提高了實效??傊?,我覺得分類講評可以更有效地解決作文中出現(xiàn)的問題,同時學生們也能互相取長補短,進而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和寫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