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師生矛盾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對主要矛盾,其產(chǎn)生有主觀和客觀原因。在無法改變客觀條件的前提下,教師和學生雙方可通過分析矛盾產(chǎn)生的具體原因,主觀努力縮小和化解人為因素,爭創(chuàng)新時期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師生矛盾成因處理
毛澤東同志在其著作《矛盾論》中全面論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其二是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自終的矛盾運動。該論著還闡明了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指出了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論斷告訴我們,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貫穿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它的運動變化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論是在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在人們的思維領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教學當中的一對主要矛盾,一切教學工作的開展都圍繞著這一主要矛盾。具體表現(xiàn)在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批評與學生的接受、感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啟發(fā)、傳授與學生的領悟、接受等。尤其是在這洶涌澎湃的課改大潮中,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正趨于暗淡,新型的師生關系正在逐步形成。師生矛盾存在于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具體到大學英語教學中,師生關系除有共性的矛盾外,還有其個性的矛盾。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師生矛盾的形式及特點
(一)矛盾形式。
大學英語教學中師生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情況:
1.業(yè)務矛盾
(1)英語教師教的目的與學生學的目的間的矛盾。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已不受升學率的逼迫,雖有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但過級率并不直接影響教師的日常教學。此外,教師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用于科研工作,所以在這種重科研輕教學,無就業(yè)率、升學率、過級率逼迫的寬松環(huán)境下,英語教師的授課目的僅局限于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至于學生接受和掌握情況則居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從學生角度來看,現(xiàn)行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使大部分學生認為大學英語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它,有些想繼續(xù)深造的學生學英語也是為了符合考研、考博的要求。這些與教學大綱中所要求的使學生大學畢業(yè)后具備一定的英語知識和語言運用技能的初衷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這種目的性的矛盾是現(xiàn)行英語教學中最主要的矛盾。
(2)教師授課內容、方式與學生接受程度和能力間的矛盾。
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毫無疑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在這種思想的引導下,在授課時,教師雖以講授為主,但信息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大學英語教材中所授的內容大多是西方文化、經(jīng)濟、政治、習俗等方面的東西,單純性的語法、詞匯講解已讓位于篇章文體的學習。英語學習重點的轉移和教師授課量之大使抱有英語學習就是語法、詞匯學習思想的學生感覺茫然不知所措,對那些基礎薄弱、對英語學習又無興趣無頭緒可言的學生來講更是當頭一棒。一方面教師所傳授講解的是對篇章文體的理解運用,以及西方社會的諸多認知,這樣的傳授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勇于闡述自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及看法。另一方面學生對語法、詞匯等基礎內容渴求,并仍習慣于中學時期“填鴨式”的講解。這種因側重點不同產(chǎn)生的矛盾在大一新生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
2.教學管理認知矛盾
(1)學生對教師不認同而造成的矛盾。
學生不認同教師也是日常教學管理中的問題之一。教師的口語、知識面、言談舉止、授課技能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學生由此會對教師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評判。學生不愿意或者不敢把自己內心的不滿當面或對系部領導表達出來時,便往往采取一種不合作的甚至有時帶有攻擊性的態(tài)度以顯示其內心的不滿。利用網(wǎng)絡虛擬空間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最具代表性,一些學生在論壇、貼吧、空間、博客等地方肆意表達自己對教師的不滿,言論帶有攻擊性。
(2)因學生出勤率而產(chǎn)生的矛盾。
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的認知和目的不同,加之對教師有不滿情緒,這些因素使得部分學生頻頻逃課曠課,而大學考核中的總成績包括學生日常的出勤率。這種矛盾不僅存在于大學英語教學中,其它科目學習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但在英語教學中則表現(xiàn)得更為嚴重。
(3)學生對教師心存功利之心而產(chǎn)生的矛盾。
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大學考核中有平時表現(xiàn)成績,教師對學生這一塊的考核有一定的“生殺”大權。所以教師在任教期間,一些學生會表現(xiàn)極為熱情甚至于套近乎,有的教師便會對其考核成績格外“開恩”。但一旦該教師不為其任教,那些學生就會視教師為路人。學生的這種功利心會使教師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芥蒂,對下屆或以后的學生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因此而產(chǎn)生的矛盾是比較長久的。
(二)矛盾的特點。
1.惡性循環(huán)
學生對教師業(yè)務水平、言談舉止等方面的不認同,進而心存功利之心;教師則對學生持有偏見、輕視之心,使得教師不認真上課,授課死板,內容枯燥,這些會使學生厭學、表現(xiàn)不佳。學生的這種學習態(tài)度又進一步使得教師對學生失去信心和希望,更不屑上課。由此反復、惡性循環(huán)下去。
2.持續(xù)性強
這是因為大學生身心處于一個基本成熟階段,已初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評判體系。學生違反紀律或與教師發(fā)生沖突,經(jīng)過教育后,學生雖表面承認自己的錯誤,但對教師的偏見和看法已存心底,要去除其內心的成見異常困難。
二、矛盾的成因
(一)外因,即客觀因素。
1.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功利思想與傳統(tǒng)教育思想間的碰撞
傳統(tǒng)教育中的“師道尊嚴”、“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早已風光不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功利、追求利益實用之心正在蔓延。人才市場固有的競爭機制和用人單位的聘用原則,決定了學生個人英語能力的片面提高和畸形發(fā)展才有利于生存。這必然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放棄一切與專業(yè)、用人單位需求無關的英語技能和潛能的激發(fā),摒棄大學英語教材中空泛的內容和教師不實用的授課方式。
2.師生間文化背景及年齡差距
教師作為成年人,受過大量的英語教育、社會熏陶,并在生活工作中不斷充實自己,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經(jīng)驗,擁有較為成熟的英語技能和相關知識,且能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為。而學生不同,他們缺乏對本身英語和所處水平的認識能力,在一些英語學習的做法上缺乏是非觀念。但他們囿于認識水平,卻認為他們的行為是理所應當?shù)?,是可以被社會和用人單位所接受的。自然,這兩類人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深入對方生活和學習的。教師不可能完全搞明白學生的水平和學習英語的優(yōu)勢與劣勢,學生也不可能站在教師的高度看待英語學習。
3.英語教材空泛的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有一定的距離
教材中所講的大多是西方文化、體制、習俗等方面的內容,與中國的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在講究實效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學生更多看重的是實用性。對于這一點,現(xiàn)行的大多數(shù)英語教材是很難迎合學生的。
(二)內因,即主觀因素。
1.學生方面
(1)大多數(shù)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底子相當薄弱。
大學英語詞匯量、閱讀量驟然增加,使得他們有無從下手的感覺,加之沒有正確的方法引導,許多學生放棄了英語的自主學習,平時不認真上課,臨近考試時備“小抄”、靠同學“幫忙”,一切只為了英語考試不掛科,學好也就無從談起。
(2)思想上不重視。
一些學生認為英語僅是一門公共基礎課,學英語是為了過英語四、六級,能找個好工作。不少參加工作的畢業(yè)生認為本職工作幾乎與英語無關,四、六級證書只是一塊“敲門磚”。這種“英語無用論”使很多在校學生產(chǎn)生了思想懈怠,對英語學習進行冷處理:一切為了過級,與此無關的皆可放棄。
2.教師方面
(1)業(yè)務方面。
①口語差。作為英語教師,口語是其第二面孔。面對諸多學生,口語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第一信息,流利、標準的口語會得到學生的認同和尊敬,留給他們一個好的第一印象。若口語差,無法吸引學生,加之學生對教師的片面認識,學生便會對教師一票否決。
②自身業(yè)務不扎實,課文講解不透徹。有些英語教師對所授內容一知半解,無法給學生講解各種緣由,因此學生便會對其大加否定。
③照本宣科,不能靈活運用聯(lián)系實際。一些教師授課時只是宣讀課本、教參和教案、講稿,所舉實例更是與實際生活風馬牛不相及。學生由此會感到乏味,沒興趣聽下去。以上三項是學生對英語教師認同與否的主要依據(jù),也是化解師生矛盾的關鍵點。
(2)個人魅力方面。
①形體外貌、形象差。長相與生俱來,無法更改,但有些教師授課時頭戴運動帽,身穿西裝,腳穿運動鞋。這些裝束極不相配。
②言談無技巧、批評不當。有些老教師把教育學生歸納為“喝哄嚇詐”。有些教師慣用喝斥和嚇唬的手段來管理學生,長此以往產(chǎn)生的后果便是加劇師生間的矛盾。處理問題的方式單一,師生間的誤解便會增多進,而引發(fā)更深的矛盾。
③責任心欠缺。具體表現(xiàn)為:備課馬虎了事,只是臨課前照讀教參;課文講解也僅限于教參所提供的信息,從不聯(lián)系教學實際;對學生疑難問題不用心對待,只是敷衍;對學生的日常作業(yè)更是不聞不問。
三、如何處理矛盾
內因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要處理和緩解英語教學中的矛盾,外部條件并不會因個別教師的努力而改變,對客觀事實我們可采取“冷處理”的原則,面對客觀現(xiàn)實,調整教師與學生各自的步伐,與時代的節(jié)拍相呼應,努力適應新時期的教學環(huán)境。
教師與學生雖然無法改變客觀現(xiàn)實,但可通過主觀努力縮小和化解師生間的矛盾沖突。首先,思想上要重視。雙方都應正視彼此間的矛盾——矛盾存在于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始終,弄清矛盾發(fā)生的原因,找出各自的問題所在。從教師角度來講,理應明確自己的教學任務,本著為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聯(lián)系學生實際提高其英語技能;學生則應對自己負責,與教師配合,教學相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其次,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并增強個人魅力,通過夯實自己的口語、語言理解及運用等方面的業(yè)務素質來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得到學生的認同,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師生間的矛盾。另外,教師應注重自身的衣著打扮和行為舉止,這是為人師表的基本要求。同時,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本人必須先做到。通過表率來增強個人魅力。最后,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師生間有些矛盾是由于誤解所產(chǎn)生的,雙方可通過交談、互通信件的方式達成共識,化解矛盾。
四、結語
矛盾的產(chǎn)生時有發(fā)生,師生間的矛盾永遠存在并發(fā)展變化。師生間產(chǎn)生矛盾時,雙方應靜下心來分析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客觀原因造成的還是主觀原因導致的。冷靜分析之后,通過相互交流與溝通來緩解彼此的矛盾,做到“教學相長,師生共勉”,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共同建立起新時期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石仲泉.毛澤東哲學的當代價值[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2]鄧惠君.試論高校雙語教學中存在的矛盾及其解決方法[J].教育與職業(yè),2006,(30).
[3]彭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合作機制[J].南昌高專學報,2003,(4).
[4]喻霞.英語教學中師生對教學法態(tài)度的調查與研究[J].中國英語教學,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