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欣賞是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藝術欣賞相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具有獨立性;對于不同的欣賞者來說藝術欣賞過程具有相對獨立性。
關鍵詞:藝術欣賞過程;欣賞者;相對獨立性
完整的藝術生產過程應該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三者缺一不可。從根本上說,藝術欣賞離不開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但是如果我們單獨關注“欣賞”這一環(huán)節(jié),就會發(fā)現(xiàn)其相對獨立的存在特征。
一、藝術欣賞相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具有獨立性
一般來說,當藝術家給出自己的作品時,他就隱退在作品之后了,對作品的理解由欣賞者來完成。當觀眾面對藝術作品時,雖然也有還原作者本意的意圖,但無論如何他的理解和感受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的,這就意味著欣賞的過程并不是還原的過程,而是一個全新的釋讀過程。就拿我國出土的那些古代墓室帛畫來說,它們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已沒有準確答案,至今對于它的解釋都只是后人的重新理解和猜測罷了。這些解釋的多樣性本身也就說明了藝術欣賞是相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獨立過程。
二、對于不同的欣賞者來說藝術欣賞過程具有相對獨立性
有人說,“有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表明藝術欣賞過程因欣賞者的不同而不同,其中又可分為幾種情況:
1. 不同歷史時期的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會有不同
所有的欣賞者都立足于一定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形成的審美觀念不盡相同,人與藝術品的關系也會有變化,因此不同歷史時期的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就會出現(xiàn)差別。
2. 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會有不同
在同一歷史時期,由于世界不同地域的民族、國家的自然環(huán)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等的差別,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欣賞者對藝術作品的理解也會有不同。德國心理學家曼·科·希勒布雷希特在他的書中講到這樣一個例子:心理學家赫德森在1967年讓他的非洲實驗人員和歐洲實驗人員看同樣一幅畫,畫面前景表現(xiàn)了一個獵人用標槍在狩獵一只羚羊,背景是一座小丘,小丘上有一只大象在樹下站立。結果是所有歐洲成年人都能把羚羊和獵人看做畫的前景,而非洲實驗人員因為并不懂得透視,所以他們的回答就不那么肯定。這個例子也說明了不同地域的欣賞者由于生活經歷和所處環(huán)境不同,他們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會有所不同。
3. 同時期同地域的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也會有不同
即是是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域,不同的欣賞者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也會有不同。這種不同是由欣賞者不同的年齡、性格、愛好、經驗、修養(yǎng)和對藝術作品的不同需求等因素造成的。
參考文獻:
[1]曼·科·希勒布雷希特.現(xiàn)代派藝術心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2]朱立元.接受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王弘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平頂山市寶豐縣城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