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秋季,我市高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實施。新一輪高中課改要求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強調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倡導學生在課程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要求新的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高中新課程分為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兩大類,并設定了相應的必修學分和選修學分,共144學分。其中必修學分共116分,選修學分共28分。必修學分的設定是:語文10分,外語10分,數(shù)學10分,思想政治8分,歷史6分,地理6分,物理6分,化學6分,生物6分,技術8分,藝術(或音樂、美術)6分,體育與健康11分,研究性學習活動15分,社區(qū)服務2分,社會實踐6分。 按照新課程的規(guī)定,學生在3年中要完成必修課程中的必修模塊的學習并獲得相應的116學分(包括研究性學習活動15分、社區(qū)服務2學分、社會實踐6學分),在兩類選修課程中獲得28學分(其中第2類選修課至少獲得6學分),總學分達到144分方可畢業(yè)。
從學段上講,高一年級主要學習必修課,高二、高三則可學選修課。新課程對學生來說能體現(xiàn)出更強的學習自主性,因為學生可通過跨年級、跨學科選課學習,既可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又可因人而異的選擇學習內容、完成規(guī)定學分,加之高中新課程將刪除現(xiàn)行教材中“難、繁、偏、舊”的部分內容,加強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更利于變苦學為樂學。
然而,新的課改要求我們必須重新認識課程,重新建構課程。新課改要求學校和教師把課堂變成學為中心、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學習共同體,變成尊重個性、關注差異,使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和生命健康成長的驛站。過去我們一直傾向于知識技能的傳授,現(xiàn)在則要把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一體化。當然,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雖然仍放在第一位,但不再把復制知識作為第一任務,而是在學習過程中,挖掘多種教育價值,如注重方法的掌握,智能的開發(fā),道德情感價值觀的確立。這對過去“三唯”(唯大綱,唯教材,唯參考)教師的照本宣科,只看書面考試成績等做法,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
顯然,課改最深層次的改革是改變人,改變學校文化。那么,新課改對習慣于傳統(tǒng)教學的人們來說將會產生怎樣的困惑呢?
目前,先行的課改已經(jīng)在有些地區(qū)緊鑼密鼓地進行,我們已通過網(wǎng)絡了解到部分高中教師的怨言:教材容量太大,編排科學,一學期50多篇課文,還不包括寫作、測驗的課時等。其實學生并沒有因課改實施而減壓,教師們仍然在戴著鐐銬跳舞。因為師生的眼睛繼續(xù)圍繞高考指揮棒轉。而真正的困惑是高考到底怎么考查新課程的教學?由于高考的指揮棒還在動,高中課改會不會影響高考?這是學生、家長和老師最困惑的問題。
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屬于國家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工程之下的子工程。但目前我們看到的如初中課改是穿新鞋走老路,改來改去說是從課改要質量,實際上仍是看分數(shù)、求升學、定質量這老一套。因為中高考政策沒有配套改革,教師、學生或者說學校、社會,只有憑中高考情況評判各中學的優(yōu)劣,并為子女選擇相應的就讀學校。如此看來,高中新課改在舊的考試制度下的確只好在艱難的進行。
那么針對學生的學,困難又在哪里呢?其實,學生能自主選課,這不僅是新課改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難點。當然,其中有高中學生自身的問題,比如他們對社會的了解不夠深入,對自己人生規(guī)劃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對自己今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尚且迷茫,因此也就不知道該選什么課;同時,也有部分家長的問題,家長期望的未必是孩子喜歡的,選課時聽誰的?自然也存在學校的問題,如學生想選的課,學校的師資、設備、場地等都能滿足嗎?至于社會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相對統(tǒng)一的高考試題,日益嚴峻的就業(yè)競爭,也無法讓學生真正做到自由選擇。
目前,在與新課標相配套的高考考試制度尚未落實,很可能成為制約新課程發(fā)展的瓶頸。從個別實施了新課程教學的地區(qū)情況看,教師怕教學內容與日后出臺的考試標準不相符,在日常的教學中還是走“老路子”,強調應試能力和技巧。因此,要想使課改目標落到實處,高考改革必須配套進行。在高考中,可適當加大考察學生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題目比例;改革教學環(huán)境、加強素質教育;讓高校也參與到高中課改中來,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讓那些整體素質高、學有專長的學生能夠順利邁進高校的大門,而不是讓那些高分低能者僅僅擅長于應試的學生充斥大學校園。因此,應該盡快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方案,改變目前高考在考試定位、考試方式、試卷設計、考試結果使用、招生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建立起有利于高中新課程實驗順利實施、有利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有利于高校選拔合格和優(yōu)秀新生的考試評價制度勢在必行。
新課改是潮流,無論如何,高中學校應適應目前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切不可觀望和等待。因為從理論上說,現(xiàn)行考試制度是有利于課改推進的,但這是一種理想模式。據(jù)報道,國家已將高考命題權下放給四個實驗區(qū),以省為單位,單獨命題。在一些地區(qū),一項全新的有利于高中新課程實驗順利實施、有利于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有利于高校選拔合格和優(yōu)秀新生的考試評價制度正在建立之中。各地在課改中要體現(xiàn)出課堂的改變,課堂改變的核心是教法和學法的轉變,教法和學法又是多元的。各學校應該讓教師、學生積極實踐,形成教師扮演不同角色、學生多樣化地自主學習的教學生態(tài),這樣的生態(tài)可稱為校本的課堂教學制度。相對教師而言,走好校本教研這條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必由之路,以制度形式保障教師的行為和新課程的應有成果。
總之,高中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課程學教實施過程中,要強調變“要學生學”為“學生要學”,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同時要求我們教師相互合作,平時多交流和溝通,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慶陽市西峰區(qū)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