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訪,作為公民的一項憲法權利;信訪制度,作為有中國特色的一項權利救濟制度,在以往的改革開放30年大潮中,承擔著獨特的角色,在疏通群眾利益訴求渠道、維護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即將結束的當下,它也面臨著了諸多問題,承受著巨大壓力。隨著改革深入推進、社會加速轉(zhuǎn)型,由企業(yè)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huán)境污染、涉法涉訴等引發(fā)的矛盾沖突呈高發(fā)態(tài)勢,相伴而來的信訪問題層出不窮,群眾抱怨,干部吃力,一級壓一級,怨氣累積,矛盾升級,涉訪惡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斑M京上訪”與“截訪”,“非正常上訪”與“非正常息訪”,“花錢買穩(wěn)定”與“對付刁民要硬氣”,各種信訪現(xiàn)象更是斑駁陸離。
根據(jù)深圳市委35次常委會議有關精神,深圳市中級法院、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于近日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依法處理非正常上訪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開始對全市的信訪秩序進行嚴格規(guī)范,將14種信訪認定為“非正常上訪”,并強化對“非正常上訪”的嚴格管制。這是最近一段媒體熱報的新聞。
《通知》中提到,雖然大多數(shù)信訪人都能自覺遵守國家《信訪條例》等規(guī)定進行信訪活動,但是有一些人員不愿通過正常渠道和方式反映問題,他們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工作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影響了其他群眾信訪活動和國家機關信訪工作的正常進行。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整治,勢必會愈演愈烈,因此,有必要依法規(guī)范全市的信訪秩序。
根據(jù)《通知》,對信訪時穿狀衣、靜坐、自殘、自殺、無理取鬧、攔截機動車輛、糾纏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等所謂14種“非正常上訪”,將采取行政拘留、追究刑事責任、勞教等手段嚴厲處罰。
盡管深圳有關負責人稱,該《通知》的發(fā)布,并不是限制深圳市民的正常信訪權,而是鼓勵市民正確的行使信訪權。但這一做法,還是引起了廣泛爭議。11月13日,新華社刊發(fā)了一篇題為《對待“非正常上訪”,在疏不在堵的》署名評論,被視為對深圳信訪新政最有代表性的批評。
這篇評論指出,深圳此舉將國家信訪條例中規(guī)定的6種上訪禁止行為擴大到14種,對處罰對象和使用范圍進行自我解釋和擴大,是否涉嫌越權?《國家立法法》賦予了“較大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的權力,但是“地方性法規(guī)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規(guī)定無效”,并且涉及對公民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的,立法機構必須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锻ㄖ飞婕皩π旁L群眾采取勞教手段,且未通過正常的地方立法程序,其有效性值得考慮。
“非正常上訪”固然存在非理性一面,但更應看到其產(chǎn)生的深層次原因。造成“非正常上訪”的根源,在于一些基層政府依然存在不依法行政、濫用職權甚至“官商勾結”“官官相護”等現(xiàn)象,堵塞了群眾正常的利益訴求渠道。比如“山西忻州第一信訪大案”,當?shù)卣潞蠓此紩r承認:“那些集體上訪、越級上訪群眾的訴求大部分是合理的,或者有合理成分。群眾確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導致“正常上訪”不通的根源如果不能清除,不及時解決信訪群眾的合理訴求,而是一味打壓,結果往往壓而不服,掩蓋更多社會問題,甚至激化社會矛盾。
這篇評論最后指出,對待信訪者,關鍵在疏不在堵,否則,不僅損害百姓利益,而且損害政府形象。
安徽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廳廳長徐立全近日在安徽省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會議上說的一段話,可作為新華社上述評論的一個注腳。
徐立全說:為了卸掉包袱、減輕壓力,一些地方隨意突破法律政策底線,以犧牲司法權威為代價,換來個案問題的一時解決,這是不可取的。在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過程中,一定要記得切實維護法律尊嚴和司法權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