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藥物性肝炎;發(fā)病機制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4-0483-01
中圖分類號:R 512.99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4.065
近年來,隨著臨床應用藥物種類的日益增多,藥物性肝炎的發(fā)生率也在相應增加?,F(xiàn)收集我院近五年來的76例藥物性肝炎進行病因和臨床分析,增加對其認識。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我院住院的藥物性肝炎76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4例,年齡13~65歲,平均(38.2±14.1)歲。
2.診斷方法
①病前1~2周或更長時間內有明確用藥史。
②有乏力、納差、嘔吐、上腹脹不適、膚黃、尿黃、眼黃、皮疹、皮膚瘙癢等肝實質細胞損害或肝內膽汁淤積的臨床表現(xiàn)。
③排除甲~庚型肝炎,EB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感染中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遺傳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部分合并肝病基礎上,但服藥前肝功能正常。
④臨床檢驗:轉氨酶明顯升高超過正常值2倍,血清膽紅素大于34.7 mmol/L。
3.藥物種類 本組損害肝臟藥物種類較多,其中草藥、中成藥,如壯陽益腎膠囊、排毒養(yǎng)顏膠囊、消核片、何首烏、黃藥子、魚膽、成份不明的草藥等共27例,占35.5%;抗結核藥23例,占30.3%;抗腫瘤藥、抗生素各6例,占7.89%;解熱鎮(zhèn)痛藥5例,6.57%;抗精神病藥、降脂藥、降糖藥各3例,分別占3.95%。
4.治療結果 76例藥物性肝炎一經(jīng)確診立即停用全部損肝藥物,臥床休息,補充大量維生素,同時予以保肝、降酶、退黃、排毒等綜合治療。對于膽汁淤積顯著者而無重型肝炎表現(xiàn)患者,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沖擊治療效果好。本組患者經(jīng)上述治療,多數(shù)2~4周臨床癥狀緩解,肝功能恢復正常,但重型肝炎患者病程較長,預后差。
討論
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有1100種以上的藥物有潛在的肝毒性,藥物種類廣泛,中西藥均有[1]。據(jù)WHO統(tǒng)計,藥物性肝損害已上升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五位。我國學者報道藥物性肝炎占住院肝病患者的1%~5%,占急性肝炎患者的10%,暴發(fā)性肝炎中12.2%與藥物有關[2]。藥物性肝炎也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其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大致可歸納為:①藥物的直接損傷;②免疫(過敏)特異機制損傷;③代謝特異質機制損傷;④氧應激損傷均參與以上三種機制的作用。最近認識到宿主體內的炎癥反應可能激發(fā)特異質性藥物性肝病[3]。
可引起藥物性肝炎的藥物種類繁多,本組草藥和中成藥、抗結核藥物是常見的致病因素。很多人認為草藥,中成藥安全,沒有副作用,以為是補藥,保健品,盲目應用,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毒性是藥物作用表現(xiàn)出來的基本性質和特征之一,毒性是藥物具有的普遍性,不存在絕對無毒的藥物[4]。有的藥物肝損傷與遺傳相關的特異體質相關,有藥物劑量的原因,也有非劑量的原因。原有肝病和結核病基礎的患者容易發(fā)生藥物性肝炎,且病情重,預后差。抗生素大劑量、長期、不合理的聯(lián)合應用,導致藥物性肝炎也不容忽視。
藥物性肝炎的發(fā)生是多因素的,藥物本身的差異,用藥的療程,劑量,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對藥物的敏感性,免疫狀態(tài),多種藥物同時應用,基礎疾病等多因素參與其中。
因此,對任何出現(xiàn)黃疸或肝生化指標異常者,均應仔細詢問其工作或生活中是否接觸過化學物質,是否服用過處方藥或非處方藥,是否服用過保健藥或中藥。臨床醫(yī)師均應足夠和廣泛重視藥物性肝炎,慎重選用藥物,盡可能的減少藥物性肝炎的發(fā)生。服藥期間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以期早發(fā)現(xiàn)及時停藥,并給予相應治療。
參考文獻
[1]馬啟哲,翟增云,李曉霞.藥物性肝炎[J].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08,9(5):111-112.
[2]陳成偉.藥物與中毒性肝病[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5.
[3]陳成偉,重視藥物性肝病[J].中國醫(yī)學論壇報(消化周刊),2008,15.
[4]施文杰,孫志廣.中藥所致肝損害概述[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6,19(13):1589.(收稿日期:2009-07-02 修回日期:2009-08-18)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