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體育交互教學法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盲從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體育交互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交互,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因此,體育交互教學法是現(xiàn)代高中體育教學方法的一個質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當前高中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當前不少體育教師對高中體育教育的理解過于片面化,認為高中教育知識某一學期或某一學年的鍛煉,而沒有重視終身體育思想,注意使體育教育與體育鍛煉生活化、長期化。此外,還有不少教師過分追求體育教學的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有邯鄲學步之嫌,忽略其與體育教學實踐的結合,其次,當前高中體育教育指導思想不夠明確,教材內容基本上是以學習、掌握簡單的運動技術內容為主,不能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來傳授健身保健的知識技能,不能培養(yǎng)學生自我鍛煉的能力。此外,高中體育教學內容繁雜,部分課程設置脫離了學校教育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理論教學內容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科學體育鍛煉的療法,也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熱情。第三,傳統(tǒng)的高中體育教育方法和模式表現(xiàn)為單一的集中式學習方式。教師根據(jù)教學計劃中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時數(shù),忽略了學生的自主作用,學生只是片面地接收教師灌輸?shù)闹R和方法,積極性喪失。最后,隨著現(xiàn)在高中體育課程內容發(fā)展向多樣性與科學性演變,對高中體育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許多高中的體育教師還是停滯和滿足于以前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新的教學方式采取回避和形式主義。此外,一些高中體育教師只是強調體育教學過程的“訓練化”,而沒有重視多樣的體育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特別是重視體育教學方法與競技體育訓練方法的區(qū)別,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學生不同的興趣和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體育教學方法。
二、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法的內涵及特征
從內涵來看,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法即按照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遵循高中體育教育學和教學標準相關原則,緊緊圍繞高中體育教學目的,教師和學生主動參加,在知識、思維和情感方面進行綜合交流,體育“教與學”相互呼應、相互啟發(fā),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育素質,達到高中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法的主要特征包括:(1)雙向性。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有這兩個“主體”的作用都得到充分發(fā)揮,并且配合協(xié)調,體育教學才能收到最佳效果。(2)創(chuàng)造性。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進行內容、組織、教法方面的創(chuàng)新,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3)目的性。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是緊密圍繞體育教學目的展開的,根據(jù)教學目的編排教學內容,選擇組織方法等,具有鮮明的目的性。根據(jù)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的內涵和特征,交互式教學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教師與學生交互: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師生”交互是達到和諧課堂氛圍的有效舉措。(2)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交互式教學法適時利用學生這個潛在的教育資源,在教師有計劃地分組練習、分組表演、配對練習等手段下,學生進行相互學練。(3)理論與實踐的交互:高中體育教學理論課與實踐課緊密相關,相互滲透,達到體育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
三、今后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策略的實施途徑
1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交互式教學基礎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實施終身體育的理論已為人們普遍接受,使體育運動貫穿到人的整個一生當中已經(jīng)成為共識。在學校方面,高中體育教育要改變以往過后的落后觀念,為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能從事學習。高中體育教育要體現(xiàn)學生的具體現(xiàn)實特點,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生活、需要為中心來選擇和發(fā)展學生教育活動,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安排課程與教學。當前,《高中體育教學標準》設置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這些目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充分體現(xiàn)了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特點和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三維健康觀。各地、各校和教師在實施《標準》時,要全面關注五個方面的具體目標,特別要加強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兩個方面的研究,以促進高中體育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
2 合理設置高中教學單位:交互式教學條件
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質量與上課的人數(shù)多少有密切關系。從我國現(xiàn)有的國情來看,對于那些超過60人的大班要切實提高高中體育教學質量具有很大難度。因此,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需要大力推行小班化教學,這對提高教育質量,改善體育教學效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此外,如今有條件的高中體育課程大多采取男女分班上課的形式,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男女生的各方面差異越來越顯著,如體能、技能、興趣和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等。為了方便教師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將兩個平行班放在一起排課,然后將兩個班的男生由一位老師上課,女生則由另一位老師上課。這種分班做法大大方便了高中體育教師的備課和教學,提高了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的效果。最后,高中交互式體育教學應當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分班。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更趨于集中,不再要求學生像小學和初中階段那樣廣泛地學習多種運動技能,而是要求學生有選擇性地學好一至兩項感興趣的運動方法。這有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體育興趣,促使學生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3 完善交互式體育教學方法:交互式教學核心
高中體育交互教學法的核心是“交互”,要使師生真正意義上交互起來,需要學生在情感上有主動、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意愿,同時教學上師生關系應是融洽和輕松的。首先,體育交互教學要提倡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體育課上學生都是在體育教師直接設計或間接控制的情境下進行的,情境應具有引發(fā)學生體育動機的功能。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可以注重激發(fā)學生內部動力。學生對學習的目標都有一個躍躍欲試的心態(tài)和強烈的成功愿望。因此在組織體育教學時,根據(jù)這些情況教師需要精巧設計,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實驗。提高他們參與活動的動機。創(chuàng)設高中體育活動情境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歸屬感。體育活動大多數(shù)不是一個人的活動,應利用體育教學或訓練中人際交往頻次高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教師認同、悅納、同伴間互相關心的歸屬感。如在籃球比賽中,同伴間通過密切配合,發(fā)動了一次成功的快攻。每個隊員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其次,體育交互教學要注重調節(jié)情緒。在交互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靈活采用情緒調節(jié)策略來誘發(fā)、調節(jié)學生的交互情緒,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友好的交互教學心理氛圍,以便使他們真正做到積極參與交互教學。體育交互教學是具有一定難度和挑戰(zhàn)性的,體育教師應該在交互教學中幫助學生調適焦慮和緊張心理,把它們降低到適度水平。體育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體察他們在參與體育交互過程中的內心世界與思維方式,建立一種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交互教學的開展。
4 建立專業(yè)化體育師資隊伍:交互式教學重點
建立專業(yè)化體育師資隊伍是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的重點。只有提高教師整體素質才有可能提高高中體育交互式教學質量。高中體育教育的特殊性及高中體育教育自身的特點使教育教師面臨著更大的挑戰(zhàn)。高中體育教育教師要有指導學生自學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專業(yè)化能力和技巧。自學能力的高低是決定教育質量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教師在面授過程中貫徹“點到即止”的原則,留給他們充分思考的空間。教師必須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符合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社會教師應有知識結構發(fā)展的要求,提高高中體育教學效率,適應高中體育現(xiàn)代教學模式的轉變。此外,穩(wěn)定的、高水平的體育教學專業(yè)化教師隊伍是高中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中長期戰(zhàn)略性的選擇。學校應當加強對高中體育教師的新知識、新理念培訓,高中體育教師也應當自覺地不斷研究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體育教學規(guī)律,研究適合高中學生的體育教學方法,從而使自己的體育教學擺脫傳統(tǒng)體育授課模式,提高高中交互式體育教學的質量。
我國高中體育教育課程目標經(jīng)歷了由“技能”到“體質”到“健康”的演變過程。交互式教學法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高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牢固,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競爭精神。高中體育交互教學法的基本精神是在“交互”中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成為體育學習和鍛煉的主人??傊?,在高中體育教育的轉型期,當前高中體育課程應該充分使用交互式教學策略,目標定位應把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有機聯(lián)系起來,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情景導人、合作探究等靈活的方法,達到增進學生健康和完善人格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趙立,對教學模式與體育教學模式的思考,體育教學,2005(2)
[2]肖煥禹,平杰,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體育科研,2006(5)
[3]邵偉德,尚志強,論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的現(xiàn)狀與未來發(fā)展,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
[4]徐國忠,普通高校成人體育專業(yè)教育的困境與出路沖國成人教育,2006(9)
(責任編輯 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