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性歧義是不可避免的。在其歷史嬗變中,是與人類思想由單一到復雜同步的。在歷史發(fā)展的過中,一個詞最初出現時,總是單意的,即僅僅用來表示一定的事物、現象、性質或者行為。但社會在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語言也必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許多單詞逐漸獲得新意或轉意,即出現了一詞多義的現象,詞義從一個發(fā)展為多個,詞的表現力與表達力增強了,也為歧義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
一、英語歧義的含義
語言學家迄今對歧義所下的定義,常常帶有兩種傾向。多數定義是分類性的。阿特金森等人區(qū)別為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前者“以單個詞的兩個或更多的意義為基礎”,后者指“句子中詞與詞之間發(fā)生不同的組合關系”,給出的語義學的定義:“具有兩個或更多命題的句子”。我們認為,對于歧義進行分類處理有利于側重地討論某類歧義,這無疑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分類的歧義定義而無總的概括,難免造成實際上的困難和混亂。所謂“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都只能是就歧義的觸發(fā)因素作出的相對的區(qū)分。實際上。歧義常常交叉混合,難以截然分別。顯然,分類的歧義定義在斷定這樣的歧義時會遇到些不必要的麻煩;如果有一個總的概括,則問題可迎刃而解。其次,分類的定義即使相當詳盡也難免掛一漏萬。原因是,按照分類的定義,不具備該類特征的情況便被認定為不屬于該類歧義,甚至根本不承認為歧義。結果便容易將其他類型的歧義排除在討論之外,而實際上的歧義卻千差萬別,決不止于詞匯歧義和結構歧義兩類。
某些關于歧義的定義帶有濃厚的學派色彩。萊昂斯關于語法歧義的定義是:“任一(按生成語法)可作一種以上語法分析的句子”。認為歧義是“具有相似表層結構的句子在深層結構上的差別”。作為歧義的分析方法,不同的學派完全有權采用不同的模式、但是,作為對于如此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的定義,如果完全納入生成語法體系,則未必能為所有語言學者所接受。對于類似的定義提出以下兩個問題是完全合乎邏輯的:(1)歧義句如果不按照生成語法分析就不是歧義的,(2)生成語法能否解釋所有的(即使僅限于語法的)歧義?答案都是否定的。
歧義現象的分析不應該是某種理論的專利,歧義是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它的存在和內涵不應取決于這種或那種語言學理論模式。歧義分析的不同角度和方法有助于揭示其本質機制,但不可能改變歧義的性質和存在。
歧義是語言結構形式與其意義之間的一種特殊關系。任何一種歧義,不論其觸發(fā)因素如何,最終都落實于意義;沒有意義差別的歧義是不存在的。隨著語言運用這一概念日益受到重視,關于意義的討論又轉而偏重使用意義。格雷斯區(qū)分“自然意義”和“非自然意義”。威特金斯坦(Wittgenstein,1958)的看法最為極端,他認為詞的意義“就是使用”,
二、產生英語歧義現象的詞匯因素
1 派生歧義
英語中常用的前綴多半具有歧義,如:anti一意為“反對、防止”(antiwar)還可以表示“與通常形式不同的”(antihero);mis-表示“錯”(misunderstand)和“壞”(mistreat)兩個意思。對于句子“They arearrying an under handed plan'’可以有兩個解釋:一他們正在執(zhí)行一項人手不足的計劃。二他們正在實行一項秘密的計劃。以上兩個歧義來源于前綴under-。這一前綴由介、副詞under演化而來,具體意思是“在一之下”,轉化為抽象意義:一是數量程度在需要之下,不充分;二是在掩蓋之下做事以逃避注意,秘密的。所以,underhanded相應地表示“人手不足的”,和-“秘密的”。
英語的后綴也常有歧義。如英語的-er(-or)后綴是多產型的,使用頻率極高。名詞、動詞、形容詞加上該后綴所構成的派生詞可表示:一是人,如teacher(教師)、hater(懷恨者)、hunter(獵人)、singer(唱者)、New Yorker(紐約人)。二是器物,如silencer(消音器)、indicator(指示器、指示劑)、filter(濾器、濾紙)、three-decker(三層甲板船、分成三冊的書、三片面包兩層夾心的三明治)。
再看這樣一個句子“This hair restorer is afraud,”可以理解為“這種生發(fā)劑是假貨”也可理解為“這個修復頭發(fā)的人是個騙子”。由于主語的制約,充當表語的fraud也作相應的轉化:指人時是“騙子”,指物時是“假貨”。
詞的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結構關系。當一個詞體現不同的結構關系時,也觸發(fā)歧義。例如:The letteris unscalable,這句話會產生兩種解釋;這封信是不能加封的;這封信是可以開封的。這是由于前綴,un一加動詞詞干和后綴一able構成的形容詞,是按兩種不同的方式組合的:a,un-+V-able,b,un-V十一able。詞的內部結構不同,詞的語義內容隨之改變。例句的第一個意思,un-與形容詞構成一個否定的形容詞,意思是“不能加封的”。第二個意思動詞unseal與-able構成一個肯定的形容詞,意思是“可開封的”。
2 合成詞歧義
合成詞具有一個以上(通常為兩個)詞干,在結構和語義上組成一個整體。合成詞與名詞短語的混淆會造成歧義。如:Nobody likes the blacksheep,意為一沒有人喜歡害群之馬。二沒有人喜歡黑色的羊。一義的blacksheep是一個合成詞,二義是一個名詞短語。類似這樣可以做兩種解釋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
3 轉化詞歧義
這類歧義指詞形相同但詞類不同而觸發(fā)的歧義。經常出現的有名詞和動詞的轉化。例如,Time flies,一光陰似箭。二把蒼蠅的速度記錄下來。按照一義,time作為名詞是“時間”的意思,相應地flies便是動詞fly的單數第三人稱形式,是“飛逝”的意思。按照二義,轉化為動詞,是第二人稱祈使式,表示“記錄…的時間”,flies也因而為名詞y,(蒼蠅)的復數形式。還有名詞與形容詞和副詞的轉化。如,He saw theRussian dance,他看到俄羅斯人跳舞。二他觀看俄羅斯舞蹈。一義的Russian是名詞,二義是形容詞。英語表示民族、國籍的專有名詞大都當作形容詞使用。一義的dance是動詞,充當the Russian的賓語,二義的dance是名詞,充當saw的賓語。
三、產生英語歧義現象的語音因素
一般地說,英語中某些句型、習語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讀法。但是,語句的讀法(音位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言語的語境、說話人的心理、個人習慣、話語題材等多種因素;音位特征的變化常常影響言語的意義和交際功能。觸發(fā)音位歧義的原因是:一書面語掩蓋音位特征;二在口語中也存在一些不確定的情況,如音變、停頓不清、同音異義等。
討論音位歧義的用意是:一是強調語言是一個整體,它只有借助包括語音在內的一切手段才能順利地完成交際任務;語言的描寫也不能脫離語音這個層面。二是強調語音也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其內容不僅是44個音位和一些讀音規(guī)則,而且有語調、重音、連音等特征,我們稱這些特征為超切分特征。
1 語調歧義
語調指說話時音的高低升降變化。語調的變化影響言語的交際功能,因此,一句話如能以不同的語調讀出,便觸發(fā)語調歧義。一個語調組內音變最突出的音節(jié)就是調核所在,它是語調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語句的信息中心。
2 重音歧義
英語有詞重音和句重音之分。詞重音是一個單詞音位結構的一部分。句重音指句中讀得比較響亮而有力的音節(jié)(通常,實詞有句重音,功能詞沒有句重音)。重音對于區(qū)別詞義、詞類、語義和結構關系都有重要作用。因此,討論重音觸發(fā)的歧義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單詞雖具有同樣的拼寫形式,卻具有不同的重音,因而表達不同的詞義或詞性。
單詞進入句子后,有的保留詞重音,有的失掉詞重音。保留詞重音的詞,讀得比較響亮清晰,具有句重音。句重音的有無對于語義、語法信息有重要影響。
3 同音異義歧義
這里的同音異義是廣義的,包括同音異義詞和口語中由過渡音而產生的歧義。例:
“How is bread made?”
“I know that!”Alice cried eagerlv,“You takesome four,,,’’
“Where d0 we pick flower?”the white Queenasked?!癐n a garden orin the hedges?”
“Well,it isn't picked at all,”Alice explained,“it'sground…”
“How many acres of ground?”said the whiteQuee
在此例中作者有意利用同音異義詞制造了一段雙關語笑話。flour和nower同音,ground和ground同音,使對話雙方產生誤解。
在口語和書面語中,詞都能通過音變形式觸發(fā)歧義??谡Z中的音變是由音位的變化或音節(jié)劃分不清造成的,容易引起語言交際的障礙或誤解;書面語中的音變則往往是作者有意利用其來造成特定的修辭效果。
(責任編輯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