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七月,我經(jīng)歷了人生路途上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先是中考落榜。我的落榜其實早在預(yù)料之中。中考前兩個月,我的父親遭遇了車禍,永遠(yuǎn)離我而去。在那個無法用語言表達(dá)傷心的苦痛日子里,我?guī)缀鯇η巴締适Я怂行判摹N抑幌肴ミh(yuǎn)方打工,以減輕母親的辛勞。
母親的想法卻和我不一樣,她堅決要求我去讀書,至少也要讓我讀完大學(xué)。在那些天里,我和母親整天為這個問題爭論著,一直僵持到中考結(jié)束。所以,我的落榜是注定要發(fā)生的。
落榜后的那幾個月,開始時我是有一些輕松,因為我覺得終于可以去打工為家里掙些錢了。誰知跟著同村外出打工的人到了西安的一個建筑工地,我便開始了身心兩方面的嚴(yán)重摧殘。我的身體本來就單薄,但建筑工地的老板毫不憐憫,成人干什么我就得干什么,一天至少要干十個小時。還沒有一個月,我的身體就吃不消了。一次感冒后高燒不下,只得讓同村一起打工的人將我送回家里。
病好后我失落到了極點,我窩在家里,不想見任何人。我覺得自己真是沒用,這樣活著還不如死了算了。
一天傍晚,母親去坡上放牛沒有回來,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就趕出去看看。第一次,在夕陽的余暉中我走出家門。在通向高坡的小路上,忽然,我聽到有人唱歌的聲音,不,確切地講那不是唱歌,而是一陣喉嚨的嘶鳴。我順著聲音望過去,一個孩子正趕著羊群向我走來。當(dāng)我看清那張臉時,我驚呆了:那臉是黝黑黝黑,沒有鼻子,嘴唇翻裂,一只耳朵也好像沒有……而那個人好像沒有看見我似的,仍然是一邊唱歌一邊將羊群往回趕。
這時,母親恰好趕著牛過來了。她告訴我那是鄰村的一個孩子,幾年前發(fā)生火災(zāi)燒成這樣的,這段日子在我們村他親戚家住著。
突然問我有了一種釋然的快感,心里的自責(zé)和失落消失殆盡。因為同這個孩子相比,我的苦痛算什么。我想起泰戈爾的那句話:“我曾經(jīng)錯過太陽,但我不哭泣,因為那樣,我還將錯過星星和月亮?!?/p>
那時那刻,我便有了復(fù)讀的強(qiáng)烈愿望……而今天,我又一次坐在了中考考場內(nèi)……
點評:
本文通過記敘“我”在人生路途上遭遇重大挫折后的自責(zé)失落,卻因無意之中見到一個被火燒殘的孩子而悟理,并最終迅速奮起的事件,揭示了“凡遇失敗,切莫自責(zé)不已”的主題。本文的語言流暢、凝重,與文中記敘的“我”遭遇挫折后自責(zé)失落的心情較為合拍。而泰戈爾“我曾經(jīng)錯過太陽,但我不哭泣,因為那樣,我還將錯過星星和月亮”詩句的運用,不但增強(qiáng)了文章的厚重感,對揭示中心和切合題意也大有益處。本文的標(biāo)題是從文中引用的泰戈爾的詩句演化而來,它至少具有如下兩個方面的優(yōu)點:一是設(shè)置懸念,促使讀者將文章讀下去,在讀中自解懸念,受到啟迪。二是給文章定一個積極的基調(diào),對文章主題進(jìn)行暗示。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