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本是儒家經(jīng)典《禮記》中的一章,經(jīng)過朱熹等人的整理和提倡,《大學》同《中庸》《論語》《孟子》一起成為了大家所熟知的“四書”,是元代以后封建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必讀書,是讀書人的“初學入德之門”。朱熹認為,通過《大學》一章,可以看到古人的為學次第,“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蔽液臀业膶W生一起讀《大學》并非為了跟潮一度流行的“國學熱”,而是另有原因。
2008年,我成為碩士研究生導師。如何才能不負“導師”這一光榮的稱號呢?想來想去,我覺得除了督促我所指導的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對他們進行“大學”思想的培養(yǎng),很重要的一個措施便是和學生一起讀《大學》!我的一個很樸素的思想就是,即使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大學生不可能重復古人的為學軌跡,但讀一讀《大學》會使我們有機會認真地思考“大學之道”這一問題。
大學教育的真諦是什么,即“大學之道”是什么,這不僅僅是教育學專家所要研究的,更是每一個接受大學教育和從事大學教育的人應該深入思考的一個問題?,F(xiàn)在的大學教育都在強調(diào)知識的傳授,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最終目的。此外,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中還有一個關(guān)鍵詞——“科研”,甚至,在高等學校若沒有“科研”,似乎就沒有了大學教育。
大學教師自不必說,評不評教授要看“科研”,有的簡單到看你有沒有“科研項目”和“科研經(jīng)費”!除了大學教師之外,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也逐漸向“科研”靠攏。有的大學生根本做不到一定的基本閱讀,但整日忙著申報國家課題,如果申報不成功,便戚戚不悅。有些學生還沒有畢業(yè),就已經(jīng)在核心刊物上發(fā)表文章多篇,“科研”成果累累。許多學生都有一些功利的想法:努力在大學期間寫一兩篇論文,這在保研、考研、找工作、出國留學等方面都大有益處。在各種競爭壓力下,學生們考慮得多么長遠!
我并非主張大學生不應該做科研,高校教師不必做科研,我想強調(diào)的是,大學教育的目標不是做科研,大學教育中還有比做科研更重要的事,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走上修學進德的道路。同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引導學生走上修學進德之路的最終目標相比,做科研只是一種手段,或者說只是一種副產(chǎn)品。如果把手段當成目標,那么大學教育就迷失了方向;如果把副產(chǎn)品當做了最終的果實,那就本末倒置了;如果“科研”成了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那么也就很容易產(chǎn)生許多“變了味兒的科研”: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基金和獎項的評審充斥了權(quán)錢交易、暗箱操作、結(jié)黨營私等,這些都同“大學之道”背道而馳?!洞髮W》中有這樣一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句話時刻提醒我們要“知本末”。
大學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我想用《大學》上的一句話來概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兩千多年前的經(jīng)典語錄在今天可能有多種解讀,但無論怎么說,其中有一些內(nèi)容是必須肯定的:大學并不僅僅是在幾個老師的指導下閱讀幾本大學教科書那樣簡單的事情,大學有一種“道”在其中。這“道”跟一個人的“德”“善”等美德是不可分離的。愛因斯坦曾說過:“(僅僅)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chǎn)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yè)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睈垡蛩固沟脑捄苌羁蹋赋鋈伺c狗的區(qū)別就是人對美和道德上的善具有鮮明的辨別力,這也更使我們發(fā)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夠更加和諧地生活,培養(yǎng)受教育者平衡、和諧、發(fā)展的人格。在一個人的學習和受教育過程中,如果不以真、善、美和人格的提升為目的,而只片面地追求專業(yè)的極端發(fā)展,其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或許會造成許多極端事件的發(fā)生。
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焙沃^“大師”?現(xiàn)在似乎是“大師”叢生的時代,“大師”的稱謂滿天飛,時時見諸報端,這是把“大師”稱謂用濫的結(jié)果。梅貽琦先生所謂的“大師”,據(jù)我的理解,是德的典范,是善的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F(xiàn)在,我也不顧厚顏,效顰于梅先生,試將“大學”做一解說:“大學者,做大學問之地也?!焙沃^“大學問”?見仁見智,言人人殊。我所認為的大學問,首先是道德層面的,要在“德”和“善”兩個方面下功夫,著力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超凡入圣,這才不枉受一場大學教育;大學問也應該有形而下的層面,這就是要在自己的研究領(lǐng)域做一流題目,不做二手文章,在自己的研究領(lǐng)域要通達無礙,縱橫得度,通過自己的研究可以得到身心的極大愉悅。而現(xiàn)在有些高校教師,為了應付各種考核、評比,出產(chǎn)文章的速度和數(shù)量十分驚人,而他們對自己的文章都不愿意多看一眼,這樣做出來的學問既不能給讀者提供有益的知識,也完全沒有了自己的身心愉悅感,何談大學問?更有甚者,自己的生產(chǎn)能力不行,便購買文章,或者剽竊文章,這都有違基本的學術(shù)規(guī)范,根本談不上學問。
現(xiàn)在的大學教育擴張得很厲害,用大家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了平民教育。這里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讓更多的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沾溉,同時又提高了民族的素質(zhì);不利的一方面就是,教育對象增多了,教師在每個學生身上所花費的心力必然會減少,更何況高校教師一般都會被科研任務壓得喘不過氣來,哪有工夫在學生身上多費心力。雖然我們相信,每個人身上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可以“致之堯舜”,但事實是,“堯舜”在人口中總有一定的比例,天道無偏,不會因為大學擴招就會有更大比例的“堯舜”產(chǎn)生。我們可以設(shè)想,若每個人都成為了“堯舜”,那么“堯舜”也就泯然眾人矣,那將是一種我們夢寐以求的大同時代的幻影吧?如前所論,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堯舜”,但我們還應該要求大家朝著“堯舜”的路子走,最終能成為“堯舜”的人可能跟以前精英教育時代“堯舜”的比例差不多。
大學教育擴張的現(xiàn)實使高校教師無暇考慮大學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所以,大學中出現(xiàn)了種種奇怪現(xiàn)象。大學生茫然無目的,抄襲,作弊,自殺;大學生還可以憑借自己手中的權(quán)力讓老師“下課”,這是不正當?shù)膸熒P(guān)系在作怪。大學中的種種奇怪現(xiàn)象的增多同現(xiàn)在我們忽視大學教育的真諦有極大的關(guān)系。“大學之道”不可輕視;不惟不可輕視,而且應該放在大學教育的首要地位。這也更加堅定了我與我的學生一起讀《大學》的決心。希望《大學》的閱讀能有助于思考“大學之道”,希望“大學之道”能成為每一個接受和從事大學教育的人的內(nèi)在追求。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