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藝苑幽蘭”之稱的昆曲,有過雄踞于百戲之首的繁盛鼎盛,但至解放前夕幾乎奄奄一息。隨著重新整理改編的《十五貫》1956年在北京公演取得巨大成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評價,形成“滿城爭說”的空前盛況,這一瀕臨絕境的古老藝術又重獲新生,被譽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堪稱新中國成立初期文藝領域具有轟動效應的一件大事。
去蕪存菁,面目一新
昆曲是我國古老劇種之一,因起源于江蘇昆山地區(qū)而得名,又稱昆山腔、昆劇,其劇目豐富多彩、文詞典雅華美、唱腔流麗悠揚、表演細膩委婉,曾是一代戲曲宗主,但因每出戲均由成套曲牌構成,演唱時發(fā)音吐字都有嚴格講究,強調格律板眼,頗為艱澀難懂,加之被宮廷壟斷,脫離人民群眾,隨著地方戲曲尤其是京劇勃興,昆曲從曾經(jīng)獨領風騷到日趨衰落。
《十五貫》亦名《雙熊夢》,是昆曲傳統(tǒng)劇目之一,故事情節(jié)主要來源于宋代話本小說《錯斬崔寧》和明朝馮夢龍改作的傳奇《十五貫戲言成巧禍》,清初著名戲劇家朱素臣在此基礎之上,糅入《后漢書·李敬傳》以及《明史》、《況太守傳》有關內容,最終敷演成以熊友蘭、熊友蕙二兄弟因“鼠”致禍,而清官為民請命平反冤獄之傳奇。劇中熊友蕙因鄰居侯三姑家中十五貫錢被鼠叼丟失、其夫誤食毒物身亡而受牽連,被山陽縣令過于執(zhí)誤判為通奸殺人打入死牢。外出幫工的熊友蘭得此消息,借錢十五貫回去營救,途遇蘇戌娟結伴同行,恰逢蘇之父尤葫蘆被盜賊婁阿鼠行竊所殺,所丟錢數(shù)亦是十五貫,熊、蘇二人又被已升任常州府理刑的過于執(zhí)誤斷為通奸殺人判以死刑。蘇州知府況鐘復審兩案,夢見雙熊各銜一鼠長跪哀泣疑有冤情,乃連夜求見都察御史請準暫緩行刑,親自趕往實地仔細勘察,又假扮算命先生微服查訪,幾經(jīng)周折,終于使案情大白,真兇落入法網(wǎng),熊氏兄弟被釋放,分別與蘇戌娟、侯三姑結為夫婦。原作雙線展開,劇情駁雜冗長,全本26折需演12個小時,至少得兩三個晚上。浙江昆蘇劇團前身國風昆蘇劇團,是散落的昆曲、蘇灘藝人自發(fā)組成的小戲班,曾長期顛沛流離,靠賣藝糊口,解放后得到政府重視和關心,才在杭州有了演出場所固定下來,開始條件較差仍很艱苦,為謀生計遂將保留劇目《十五貫》自行刪剪為11折演出,但去蕪存菁問題并未完全解決。
主持對《十五貫》重新進行改編的,是當時浙江主管文化工作的省委文教部副部長兼省文化局長黃源。當時黃源正在為昆蘇劇團將要赴京演出準備劇目。因時任文化部藝術局長的田漢曾在華東地區(qū)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看過該團參演的昆劇《長生殿》,不久前專門親筆給浙江省省長沙文漢寫信邀請劇團進京演出。劇團方面打算仍演昆劇《長生殿》,黃源雖對此劇的藝術成就同樣非常欣賞,但總感到貫穿其中的所謂“看臣忠子孝,總由情至”觀念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他無意之中看到《十五貫》,敏銳地聯(lián)想起毛澤東在肅反運動中強調的提高警惕、防止偏差的方針,以及專門為此批發(fā)的《胭脂》、《席方平》等有關指導正確辦案處理冤情的材料,《十五貫》所演的內容不正與之類似嗎?劇中貶斥過于執(zhí)的脫離實際、主觀武斷與頌揚況鐘的嚴肅認真、俯聽下情,不正切合毛主席所倡導的反對主觀主義、提倡實事求是的精神嗎?這出戲非常難得的涉及到這兩種思想和作風的對立與沖突,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更為適合將其整理出來赴京演出。
黃源當晚就找出手頭所存的清代戲曲單本選集《綴白裘》,里面收有《十五貫》的幾出折子戲,次日又調來了劇團的演出本,仔細加以比照琢磨,并與文教部其他領導商量,一致同意重點加工這個戲,并成立由黃源領導的劇本整理小組,成員有浙江省委文教部文藝處處長鄭伯永、浙江省越劇團編導陳靜,以及在劇中分別飾演況鐘、婁阿鼠、過于執(zhí)的昆曲老藝人周傳瑛、王傳淞、朱國梁等組成,以黃源、鄭伯永、陳靜為小組核心,改編工作由此正式啟動。
黃源牽頭的劇本整理小組,按照“去蕪存菁、推陳出新”的原則,以昆蘇劇團的演出本為藍本,經(jīng)過反復分析與仔細研究,確定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進行改編、加工和提高。
升華主題思想。將原來“批判昏官,頌揚清官”主題,提高為“反對主觀主義的思想作風和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這并非外加進去,而是從劇情本身提煉出來。戲中過于執(zhí)的主觀判案,況鐘的如實翻案,都是原來劇本中就存在的,改編時著重由此發(fā)掘。用黃源的話說,要把過于執(zhí)和況鐘兩種審案的態(tài)度,提高到主觀主義和實事求是兩種互相對立的態(tài)度來看待和處理。
精簡情節(jié)結構。原劇為雙線并行構成,即熊友蕙和侯三姑、熊友蘭和蘇戌娟兩起冤案,其性質相似、成因雷同,相形之下,后者比較曲折、激烈、深刻,足以揭示過于執(zhí)的主觀片面、剛愎自用,前者巧合過多,比較牽強,有枝節(jié)橫生之感,決定將其刪除,重點突出熊友蘭、蘇戌娟冤案從釀成到昭雪的全過程。
突出人物形象。原劇本對況鐘過于神化,沒有充分展示其內心活動,缺乏真實、自然及深度。過于執(zhí)和周忱的形象則比較模糊,并欠準確。改編中彌補了這些缺陷,通過對待熊友蘭、蘇戌娟一案的不同態(tài)度,強化三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對比中刻畫各自所代表的清官、昏官和庸官的思想、性格特征,更具典型性。
滬上試演,一鳴驚人
然而,《十五貫》的重新編演并非一下子就被接受,其得到認可經(jīng)歷了頗為曲折與復雜的過程。1956年1月,新編本首先在杭州進行預演,黃源為之動了一番腦筋,下午先照老本演,到了夜場則改按新本演,兩相對照形成鮮明對比,這一別開生面的安排收到很好效果,獲得專門應邀前來觀看的浙江全省戲改干部和各劇種主要演員一致的肯定。經(jīng)分管宣傳、文化的浙江省委常委兼省長沙文漢審查,同意對外公演,觀眾反響同樣很好。應邀前來觀看的上海文藝界名家,如章靳以、趙景深、昆曲行家魏金枝等也大為贊賞??墒钱斝侣劯逅徒划?shù)攸h報時,主編卻以必須經(jīng)省委批準為由予以拒絕,迫不得已只好送沙文漢審批,這才得以發(fā)表。
這一周折使黃源意識到,要推廣舞臺上表現(xiàn)反對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十五貫》,還得首先在現(xiàn)實中沖破這兩種思想作風的阻礙,思量再三決定迂回出省演出,爭取從外面打開局面。經(jīng)與劇團磋商,將上海作為第一個外出演出點,因為上海盛行最早的劇種就是昆曲,即使后來昆曲整體凋謝零落仍維持演出活動,抗戰(zhàn)前還曾是“昆劇傳習所”弟子組織的昆班“仙霓社”的基地,該劇主要演員周傳瑛、王傳淞就是其中的骨干成員,在觀眾中有一定影響。而且上海歷來是南方戲劇藝術的中心,任何劇種的劇團、劇目要想在更大范圍脫穎而出,都必須到這個“碼頭”接受檢驗。
就在這年春節(jié)期間,昆曲《十五貫》開進上海,在位于永安公司七樓頂端的永安劇場,與上海觀眾見面了。雖是不太熱鬧的一個小場子,初一到初四場場接連客滿,還有熱心觀眾給劇團來信,說意外地看到一出好戲。黃源托人轉告熟識的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請他來看一看這個戲。適逢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在上海視察工作,石西民遂邀請他同去觀看《十五貫》的演出,看后一致肯定這個戲很好,是一出反對主觀主義和提倡實事求是的好戲,應該大力宣傳。他們建議給全市處級干部和區(qū)委干部演出一場,可以讓他們從中得到啟發(fā),認識端正思想作風的重要性,還特意向全市公安人員作了推薦,因當時正值肅反運動進入后期,定案工作相當繁重,通過觀看這個戲能有所裨益。于是劇團改到中蘇友好大廈(今上海展覽館)的友誼電影院演出,華東局、上海市委魏文伯、陳丕顯等領導也看了戲,全市各區(qū)、各單位紛紛組織包場或邀請上門演出,僅上海市總工會就預訂了兩個月。
進京演出,譽滿京城
由于在這之前田漢已代表文化部藝術局邀請該團赴京演出,陸定一看戲后也表示支持,并對周傳瑛等主要演員說:“北京再會,我在北京等你們?!眲〗M結束在上海的全部演出后,遂轉入進京公演的準備,對戲又作了適當加工修改。浙江省文化局根據(jù)劇團的要求和條件,于1956年4月1日正式批準由私營公助改為國營,定名為“國營浙江昆蘇劇團”。浙江省委書記江華在赴京演出前夕作最后審查時,曾擔心北京觀眾聽不懂戲中蘇白對話,黃源介紹說,已準備了幻燈片,到時會打出唱詞說白。
4月5日,由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長陳守川帶隊,正式啟程赴京獻演《十五貫》。劇團到達北京后,被安排借住在崇文門外尚小云劇團團部,演出地點是前門外的廣和劇場。4月8日、9日首先舉行了兩場內部匯報演出,第一天首演《十五貫》,第二天再演《長生殿》,眾多藝術名家前來觀看,對《十五貫》反應熱烈,評價很高。田漢在首場演出散場后特意來到后臺,興味盎然地對演職員說:“別看這場子又舊又簡陋,你們知道嗎?這個廣和樓以前叫查樓,200多年前洪升就在這里演出《長生殿》。你們這次到北京來,也在這里演,既演《十五貫》,又演《長生殿》,昆曲就從這里重新興起,那不是很有意義嗎?”田漢有感“南昆已陷于泯滅的邊緣,這出戲把這個劇種救活了”,回到家后連夜寫成了《看昆蘇劇團的(十五貫)》一文,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要求北京戲劇界以及話劇界的同志們具體地學習他們整理、繼承遺產(chǎn)方面的“先進經(jīng)驗”。歐陽予倩贊賞此劇“泥沙洗凈,珠玉發(fā)出異彩,是個有現(xiàn)實意義的戲”。梅蘭芳說,這出戲能受到觀眾歡迎主要是因為它“具有人民性,編劇的手法是現(xiàn)實主義的,導演和演員融洽在一起”,他特別贊揚了王傳淞所飾婁阿鼠以及周傳瑛所飾況鐘的表演,認為“很有創(chuàng)新”。此前已主演過老舍改編的京劇《十五貫》的馬連良對周傳瑛說:“你們的戲改得好,演得也好,我甘拜下風?!?/p>
盡管如此,由于北京已多年沒有昆曲的演出,昆曲早已淡出人們印象甚至以為它已經(jīng)消亡,觀眾不免感到陌生,對遠道而來的《十五貫》最初反響甚為冷淡。4月10日起正式對外公演,開始上座并不好,位于前門鬧市區(qū)可容1000多人的廣和劇場,第一天只賣出四十幾張票??墒强催^的人無不被它引人入勝的戲劇情節(jié)、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富于特色的精湛表演,尤其是鮮明的主題思想和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而打動,覺得確實是一出難得的好戲,有口皆碑并輾轉相告,為該劇做了最好的義務宣傳,使該劇成了當時首都舞臺最為矚目的熱點。
促成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毛澤東觀看了該劇并給予了充分肯定。4月17日晚,劇團應召進中南海禮堂作專場演出,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等中央領導出席觀看。演出結束時,毛澤東微笑著站起來把手舉過頭熱烈鼓掌,第二天派人到劇團傳達三條指示:(一)祝賀《十五貫》的改編和演出,都非常成功;(二)要推廣,凡適合演出的,都可以根據(jù)各劇種的特點演出;(三)對劇團要獎勵。4月25日,昆曲《十五貫》在國務院直屬機關禮堂演出,毛澤東又親自再去看了一次。4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的擴大會議上,毛澤東聽取陸定一關于學術問題應當容許自由討論的發(fā)言時,曾插話:“《十五貫》應該到處演,戲里邊的那些形象我們這里也是很多的,那些人現(xiàn)在還活著,比如過于執(zhí),在中國可以找出幾百個來?!彼€建議選一些類似題材的作品給辦案人員看。
《十五貫》在京演出愈來愈火,據(jù)統(tǒng)計自4月10日開始至5月27日結束,就有7萬名以上觀眾看過,形成了競相觀看、滿城爭說的熱烈局面。
藝苑榜樣,影響巨大
昆曲《十五貫》的整理改編取得成功,除其所體現(xiàn)的反對主觀主義和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內容,對包括法制在內的建立不久的新中國執(zhí)政系統(tǒng)具有啟示意義和警醒作用,因而受到從地方到中央各級領導干部的肯定和重視外,還在于其本身一改昆曲藝術瀕于衰亡與湮沒的境地,使其走上改革與復蘇之路,周恩來總理觀看演出后兩次發(fā)表重要講話,對此予以高度評價,該劇進京演出由此進入高潮。
4月17日毛澤東看戲時,周恩來不在北京,兩天之后從外地剛回來,就直接來到廣和劇場,與滿場都是自己買票而來的普通觀眾一起觀看了演出。散場后他來到舞臺底下簡陋的化妝間,與演員及后臺工作人員一一熱烈握手,頭一句就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接著問起為什么1952年全國戲曲會演沒有來?帶隊演出的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長陳守川坦率地回答:“當時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總理聽了笑著說:“哈哈,官僚主義到處有?!比缓蠛茈S和地與大家一起擠坐在長條木凳上,親切交談了約50分鐘。
5月17日,為了對昆曲《十五貫》的思想意義和藝術成就進行研究討論,促進全國文藝工作者和有關部門對繼承、發(fā)揚民族藝術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視,文化部和中國劇協(xié)聯(lián)合召開了大型座談會,出席的文藝界領導和著名人士有200多人,會場破例安排在中南海紫光閣,可謂群賢畢至,盛況空前。會議整整進行了一天,發(fā)言非常踴躍?!妒遑灐分邪缪輿r鐘的周傳瑛在會上匯報了劇本改編經(jīng)過,王傳淞談了塑造婁阿鼠形象的體會。日理萬機的周恩來自始至終與會傾聽,而且最后作了長達一個多小時的總結性講話。
周恩來總理所作兩次講話要點如下:
第一,《十五貫》轟動了全國,是有它歷史原因的。昆曲受過長期的壓抑,但是經(jīng)過藝人們的努力奮斗,使得這株蘭花更加芬芳了。浙江昆蘇劇團是自己奮斗出來的。在解放前,他們?yōu)榱死^承發(fā)揚昆曲藝術,曾組織了個小劇團,到處流浪。解放后,他們繼續(xù)奮斗,終于受到了重視。這也說明一個道理:只要奮斗,就有出路;不奮斗,就無法生存。在我們的新社會,只要你在正確的道路上奮斗,是會產(chǎn)生成果的。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動全國其他劇種的改革,你們的奮斗可以轉變社會的風氣。
第二,《十五貫》的思想性很強,反對主觀主義,也反對官僚主義。封建時代的官僚主義很壞,主觀主義也草菅人命。今天干部的主觀主義也很誤事,性質是一樣的。主觀主義需要官僚主義庇護,如沒有官僚主義,主觀主義不能這么厲害。這個戲還贊揚了群眾公論和社會同情的力量。群眾本質上是實事求是的,但有時也會被大浪壓下去。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況鐘實事求是,重視調查研究,這是符合唯物主義思想的。周忱則是一個官僚主義者,現(xiàn)在我們干部中有的人的官僚主義作風比這個巡撫嚴重得多,這很危險。《十五貫》教育我們做“官”的人,讓我們想一想,是不是真正在為人民服務?
第三,《十五貫》是在傳統(tǒng)劇目的基礎上改編的,改得切合歷史主義的要求。改得恰當,沒有把不符合歷史的思想和現(xiàn)代詞加進去。況鐘、周忱在歷史上真有其人,周忱寫得到家,況鐘實事求是,合乎歷史,過于執(zhí)也寫得恰當。劇本的水準很高?!妒遑灐酚兄S富的人民性,相當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它不僅使古典的昆曲藝術放出新光彩,而且說明歷史劇同樣可以很好地起到現(xiàn)實的教育作用?!妒遑灐芬会樢娧刂S刺了官僚主義、主觀主義,是成功的?,F(xiàn)代劇還沒有一個能這樣深刻地批判官僚主義和主觀主義。
第四,《十五貫》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戲曲要能聽,還要能看,這才算全面。戲曲(演員)要有很好的修養(yǎng),要有領導,要有人才。青年演員不僅要學習語文,還應結合學習歷史、地理、數(shù)學等,老演員要好好教他們,舵還得要老同志把。昆曲的表演藝術很高,只要我們好好努力,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十五貫》的演出,復活了昆曲,為進一步貫徹執(zhí)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樹立了良好榜樣。這個劇本是改編古典劇本的成功典型。其他劇種也可以修改采用。它在國外也有影響,有些國家的大使和政法專家也來要劇本,可以出國去演。
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不僅使《十五貫》在首都演出更受重視,其待遇之高可謂眾劇之最,前所未有,而且對昆曲乃至戲曲藝術整體革新發(fā)展,起到了巨大促進作用。在4月19日看戲后與演職員交談時,周恩來曾十分關切地仔細詢問劇團的演出、收人、負擔、生活等狀況,得知劇團經(jīng)濟困難和運輸費高,當即很內疚地責備自己沒有事先了解到這些情況,回去后立即向中央反映并召集有關部門作了研究,很快出臺了減免文娛稅、降低劇團布景道具托運費等措施。文化部在吉祥戲院隆重召開表彰獎勵大會,當場頒發(fā)給浙江昆蘇劇團5000元獎金,接著又兩次向全國各地發(fā)出推薦《十五貫》在全國各戲曲劇種進行上演的通知。就連當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國務院和文化部發(fā)給在京的浙江昆蘇劇團登上天安門的觀禮券,竟有8張之多。5月18日《人民日報》根據(jù)周恩來的講話精神,發(fā)表了題為《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論,指出昆曲《十五貫》的出現(xiàn),“為我們的戲曲改革工作做了一次檢驗”,也“向領導戲曲改革工作的文化主管部門提出了嚴重的問題:在‘百花齊放’的時候,是不是還有不少的‘花’被冷落了,沒有能燦爛地開放?在扶植和發(fā)展了不少地方劇種的時候,是不是同時也壓抑和埋沒了一些地方劇種?”“希望每一個還沒有受到重視的劇種,今后不要再等到來北京演上一出戲以后,才能救活”。5月27日,浙江昆蘇劇團圓滿結束赴京演出乘車南返,沿途應邀在天津、濟南、南京等地巡回演出,爾后赴滬參加上海電影制片廠昆曲《十五貫》彩色戲曲片的拍攝。告別首都當天上午,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代表文化部設宴,為劇團領導和主要演員送行,葉圣陶、老舍等文藝界名家出席作陪,新華社又向全國發(fā)出電訊報道,并對《十五貫》在京演出盛況作出綜述。
在這種轟動效應策勵和推動下,北京、江蘇、上海、湖南等地相繼恢復或建立昆劇表演團體,昆曲在全國劇種中多年沉寂無聲的形勢發(fā)生了根本性改變,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被重新發(fā)現(xiàn)、認識,這一切都緣于《十五貫》的巨大成功,真正是創(chuàng)造了“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的奇跡。
(責任編輯 謝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