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健康教育對于幼兒的成長與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幼兒教育管理者與教師對健康教育的內涵與價值的全面認知,對所存在的實踐問題的清醒分析與正確行動,是創(chuàng)設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和諧發(fā)展環(huán)境的關鍵所在。
1946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tài);即是一種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tài)。[1]健康教育是個人或特定機構根據(jù)健康概念的理想和價值,對兒童、青少年和成人進行相應的指導,使其更好地參與和完成社會生活的活動。最終目的是建立、改善或改變人們的生活行為和方式,達到健康促進。[2]全面的健康概念應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三位一體的。建立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基礎上的幼兒健康教育,應包括三個維度: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
一、幼兒園健康教育目標的解讀
2001年教育部頒布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關于“健康”的教育目標如下:
(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2)生活、衛(wèi)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識,學習保護自己。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xié)調、靈活。
《綱要》指出,幼兒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是身心和諧,保護與鍛煉并重,注重健康行為的形成這三方面。[3]幼兒園健康教育乃至幼兒園教育的最重要基點是:“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蓖瑫r要保證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既尊重幼兒不斷增長的獨立需求,鼓勵和指導幼兒自理、自主的嘗試,又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求,促進幼兒身心和諧、可持續(xù)地健康發(fā)展。
幼兒園健康教育是針對各年齡段幼兒所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和幼兒個性化的健康需求,通過開展與幼兒健康有關的經(jīng)驗和學習活動,促進他們的健康。
二、幼兒園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疏漏與隱患
幼兒園應為全體幼兒營造安全、愉快、促進其主動地健康學習、增強體質的環(huán)境。但當前一些幼兒園在營造適宜的健康教育環(huán)境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看似不起眼,但卻是非常嚴重的疏漏與隱患。如果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可能會給幼兒的生命安全、健康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乃至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1.掛在柵欄上的孩子——幼兒的生命安全
實例1:2008年,某個體辦家庭式幼兒園中一群孩子正在柵欄門邊玩,其中一個孩子在爬柵欄樁時衣服領子被掛住了,孩子們的驚呼都沒能驚動園里的成人,倒是被門外馬路上施工的工人發(fā)現(xiàn),等跑過來放下孩子時,孩子已經(jīng)窒息而亡。事后調查發(fā)現(xiàn),該園連園長帶教師只有一個人,卻招收了幾十個孩子。不但師生比根本不符合規(guī)定,幼兒園的設施設備中的安全隱患還比比皆是。
《綱要》中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幼兒園的開辦資質與設施設備的安全條件、師生比例以及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是保證這一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與基礎。由于目前許多個體辦幼兒園面臨的生源市場和資金的壓力較大,再加上幼兒教師數(shù)量不足,尤其是教師素質較低,致使從開辦之日起,這樣的幼兒園在安全方面就存在著致命的隱患。從最近的調查來看,未經(jīng)正式審批注冊就私自開辦的,或者是辦園條件簡陋的個體辦園所的數(shù)量在全國占到相當大的比例。如果有關管理部門再不采取強有力措施規(guī)范辦園條件、加強安全檢查與督導,類似的悲劇恐怕還有重演的可能。這是當今幼兒園健康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2.趕回家去排便——幼兒被保護與獨立的需求
實例2: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反映,傍晚接孩子回家,孩子一出幼兒園就催著家長急急忙忙地往家跑,跑回家中去排便,尤其是排大便。
這一看似尋常的問題說明了幼兒園健康教育中存在什么問題呢?
引發(fā)這一健康問題會因為幼兒的年齡、活動情境而各有差異。如果是小班初入園的幼兒有可能是因為分離焦慮,有可能是腿部力量不足害怕使用幼兒園的蹲坑式廁具,還有可能是害怕沖洗廁所的流水。到中、大班時,教師們認為應該更多地讓幼兒學習生活自理,于是讓幼兒自愿隨時喝水,讓幼兒自己撕大卷的衛(wèi)生紙等,但卻不注意觀察、分析幼兒在自理中會有什么困難需要教師幫助。于是出現(xiàn)中、大班幼兒有可能因為興致勃勃地投入游戲活動忘記喝水而造成小便較少,有可能為避免大便時又要提著褲子又要去撕大卷衛(wèi)生紙的困擾而不愿及時入廁,最終造成幼兒經(jīng)常憋便這一健康問題。
《綱要》中提出“既要高度重視和滿足幼兒受保護、受照顧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而許多教師注意了“避免過度保護與包辦代替”,卻缺失了對“幼兒自理、自立的嘗試”的“指導”職責。
3.小兔子該跳還是該跑——課程目標中態(tài)度價值與效果價值
實例3:小班的程老師根據(jù)體育活動鍛煉“雙足連續(xù)跳”的目標為孩子設計了“小兔子拔蘿卜”的游戲情節(jié),孩子們高高興興地投入了游戲。程老師很滿意,認為達到了體育活動的教育目標。但是觀摩的老師們卻認為半數(shù)以上的孩子沒跳幾步就開始跑向目的地,雖然看似熱熱鬧鬧,但實際上沒有實現(xiàn)讓孩子充分鍛煉“雙足連續(xù)跳”的活動目標。程老師很困惑:問題出在哪里?
問題出在有些教師片面注重目標中的態(tài)度價值,經(jīng)常忽視其中的效果指標,致使對于體育活動過程的設計與實施中常常出現(xiàn)違背幼兒身體運動規(guī)律、幼兒運動量不足或者過度的問題。
4.在平靜的情緒下——控制與宣泄
實例4:當幼兒以“哭”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時,有的教師會認為幼兒是在以“哭”為武器達到滿足需求的目的;有的教師會認為“哭”不是好方法,不解決任何問題等。因此,教師會告訴幼兒,“這么大了還哭,沒出息”,“別哭,好孩子要勇敢”。于是,小小的孩子就開始學會掩飾、壓抑自己的情緒并羞于真實地表達。有老師卻認為:“這是在實現(xiàn)《綱要》中‘情緒安定’的目標,有什么問題嗎?”
這一問題的癥結在于我們往往更多地強調了“情緒控制”,忽視了情緒的表達與宣泄。近年來有學者已經(jīng)提出,幼兒所有或正或負的情緒表達,都是不壓抑情緒的表現(xiàn)。情緒表達的各種面貌都蘊藏著情緒轉化的可能性。惟有正視情緒表達的所有面貌,健康的情緒發(fā)展才有可能。[4]如果總是教育孩子壓抑自己的消極情緒,過分強調控制,不僅違反了孩子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幼兒的高級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行為的控制能力還很低),而且長期壓抑消極情緒不利于身心健康。
三、積極的健康策略與行動
幼兒園健康教育除為幼兒創(chuàng)設幼兒園、家庭、社區(qū)的整體健康生活環(huán)境外,更應通過一日生活和活動,從幼兒自身的健康問題入手,支持、幫助、引導幼兒自主地體驗,意識到自身的發(fā)展需求,嘗試選擇并堅持良好的生活行為,以實現(xiàn)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健康發(fā)展的目標。
1.保護幼兒生命安全是幼兒園的基礎資質與全體幼教從業(yè)人員的神圣職責
幼教管理者、幼兒教師都要牢記《綱要》中“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一要求。各地教育管理者要嚴格幼兒園的審批與年檢制度,特別把幼兒園保障幼兒安全的設施與措施作為辦園的基礎資質,作為審驗與檢查督導的重點內容。在當前全國各地大量存在未注冊的小型家庭式私人辦幼兒園的嚴峻形勢下,當?shù)赜捉坦芾碚弑仨殦撈鸨Wo幼兒生命安全的神圣職責。幼兒園園長及其全體教師要時刻把幼兒的安全與健康視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忙于承擔“重大教研課題”、打造“特色”的同時,堅持兢兢業(yè)業(yè)、扎扎實實地做好幼兒園保教的基礎與本職工作,切實擔負起幼兒生命與健康的守護者的神圣職責。
2.研究幼兒在健康發(fā)展進程中的階段性、個性化的健康需求與問題
根據(jù)有關學者對行為發(fā)展的研究[5],幼兒健康行為的發(fā)展經(jīng)歷著這樣的進程:強制性健康行為——健康行為的主動學習、嘗試與具有較高動機水平——健康經(jīng)驗的積累、梳理,健康行為的主動運用與調節(jié);而將健康行為定型為“習慣”則要到更大年齡才能實現(xiàn)。教師對這一方面的研究與把握有助于促進幼兒在身體健康方面的學習與鍛煉。
有研究表明,情緒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主要中介[6],而幼兒的情緒問題應更深層次地歸因于社會適應。我們應將幼兒情緒與社會適應同步考慮,來表述幼兒心理健康需求與發(fā)展的階段特點:對變化的生活環(huán)境熟悉、放松與愉悅——在面對與環(huán)境、人際、事件發(fā)生的沖突時,相信問題終能解決,不斷積累并善于選擇行為應對與情緒應對的多種策略;同時學習尋求幫助與幫助他人,以保持情緒安定、愉快——面對更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參與、投入的愿望與熱情。教師了解這一需求與發(fā)展特點將有助于促進幼兒積累與獲得情緒與心理健康的經(jīng)驗與能力。
每一個幼兒在其發(fā)展過程中都會面臨個性化的健康問題,會產(chǎn)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并且每個幼兒的興趣特點、學習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師要學會發(fā)現(xiàn)、等待與善待。敏感地察覺幼兒的學習困難及其原因,等待學習速度較“慢”的幼兒同時積極研究其已有水平與生長點,善待幼兒“與眾不同”的態(tài)度感受與學習,從而找到有針對性、適宜的教育內容和引導方式,引導每一個幼兒在自身基礎上不斷進步。
3.準確把握并充分實現(xiàn)健康教育目標中的態(tài)度價值和效果價值
《綱要》中健康教育目標的表述既指向培養(yǎng)幼兒健康態(tài)度的價值,又指向健康生活的能力與標準這一效果價值,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試以第4條為例,“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xié)調、靈活”。這一目標的前半句揭示了幼兒園體育活動指向讓幼兒感興趣并養(yǎng)成終身鍛煉習慣這一健康生活態(tài)度的價值;而后半句則指向幼兒園體育活動應達到的基本鍛煉標準這一效果價值。教師要從態(tài)度價值與效果價值兩方面認真學習、領會、把握《綱要》,并運用于促進幼兒健康學習與成長的實踐中。教師可遵循這樣的原理來設計體育活動,即:尊重需求,引起興趣——鼓勵幼兒投入運動,達到一定運動量——觀察幼兒鍛煉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動作難點,投放適宜的輔助材料或者設計支架式環(huán)節(jié)幫助幼兒解決問題——讓幼兒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體驗,體會到運動帶來的成功和快樂——養(yǎng)成愛好體育活動,積極鍛煉的好習慣,為他們長大后學會選擇合理而積極的方式保護并增進健康打好基礎。
4.著眼于長遠,全面?zhèn)鬟f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策略
幼兒園健康教育活動目標與內容既要保證幼兒身心和諧健康地發(fā)展,獲得必要的健康經(jīng)驗和技能,還應具有促進長遠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價值。
因此在幼兒情緒健康教育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幼兒宣泄與表達不愉快情緒的需求是合理的,需要調整與控制的是不適宜的發(fā)泄方式,而不是壓抑、控制消極情緒本身。讓幼兒知道,對自己的健康不利也給他人帶來不良影響的發(fā)泄方式就是不適宜的,比如在午睡時長時間大聲哭鬧、打罵別人、摔打班里的玩具、弄壞別人的東西等,這些都是要控制自己不能選擇的發(fā)泄方式。教師還要幫助幼兒學會選擇適宜的表達與宣泄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選擇可接受的表達與宣泄方式,如教幼兒選用畫畫、訴說等表達方式,用深呼吸放松、聽音樂、睡覺等轉移情緒的策略,用捶打枕頭、跑步等身體運動的方式發(fā)泄,甚至可以是時間、場合適宜的哭泣和大叫。
除了幫助幼兒轉化消極的情緒情感,教師還應支持、引導他們在與周圍的伙伴和成人的交往過程中,建立愛、尊重、關心和平等等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不僅使幼兒習得待人處世的真誠態(tài)度,為其成人后獲得幸福生活奠定基礎,也使他們逐步對幼兒園、社區(qū)產(chǎn)生歸屬感,這將是他們今后關心集體、親社會等積極情感和行為的良好開端。
總之,幼教管理者與教師應擔當起保護并促進幼兒健康成長的職責,實現(xiàn)幼兒園健康教育的長遠目標與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2]王建平.健康教育:世紀的呼喚[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12、31.
[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81—82.
[4]吳海芳.如何應對幼兒的情緒問題[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3).
[5]黃敬亨.健康教育學(第3版)[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28-30.
[6]朱家雄.教育衛(wèi)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3.
(作者單位: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前教育研究室)
(責任編輯:中和 朱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