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師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主體,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本文系統分析了高校教學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特征、模式和對策,旨在促進教師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關鍵詞:教學管理;人性化;管理模式
一、人性化管理多重特征
所謂人性化管理,是指高等院校教學管理要滿足教師個性化要求,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種管理方式。這種管理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本性特征。每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有自己特殊的需求。無論是心理需求、生活需求,還是工作需求、發(fā)展需求,都是千差萬別的,這就是人的本性化的表現。因此,在教學管理中要重視教師的人本性,采取有利于滿足教師人本性的需求的管理方式,才能發(fā)揮教師的教學潛能。這是因為,人本性需求的滿足,是教師積極向上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2、主體性特征。主體性是人性化管理最重要的本質特征,它的核心就是尊重教師在教學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精神,突出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教師在教學創(chuàng)新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社會性特征。人是社會中的一員,生活在社會環(huán)境之中,因而,人的本性要求自己與社會其他成員平等相處。因此,人性化管理要體現管理者與教師的平等性,滿足其社會性需求。管理者與教師在社會地位上是平等的,他們之間只是社會分工的不同,而不能在教師面前以領導者自居。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形成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因此,在教學管理中要重視教師的“自由”,即個性化,采取有利于滿足教師個性化要求的管理方式,如彈性排課及彈性利用教學資源等。
二、人性化管理多維模式
教學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的目標,是把教師與管理者都作為教學管理的主體,建立教師與管理者相互合作的新型關系。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多維模式,旨在促進教師與管理者相互合作,齊心協力,實現學校預定的教學管理目標。這種新型的人性化管理多維模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者與教師互動關系。在教學管理關系中,管理者與教師都是管理主體,他們之間要共同實現學校教學管理的目標,就應建立起教師與管理者在教學管理中的互動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各種教學管理活動出現和諧氣氛,營造出良好的管理環(huán)境,使他們都把自己作為學校的主人而參與管理,樂于管理,提高管理效果,學校的教學事業(yè)才能興旺發(fā)達。
2、管理者與教師合作關系。雖然管理者與教師都是教學管理的主體,但他們之間分工是不同的,履行的職責也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因此,這就需要建立起相互合作的關系,從不同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學管理工作涉及到教學的各個方面,其問的關系錯綜復雜,單靠管理者或教師都是無法實現學校預定的教學管理目標的。特別是在教學管理中發(fā)生突發(fā)事件,出現各種矛盾時,管理者與教師只有緊密合作,才能及時解決各種問題,保證教學工作順利進行。
3、管理者與教師協調關系。隨著教學規(guī)模的擴大,教學管理主體多極化,必然在教學管理中出現不和諧的情況,特別是兩大主體之間在教學管理中的職能不同,也會出現一些矛盾,甚至出現相互“拆臺”的現象,因此,必須建立起新的協調關系。在教學管理中,管理者要與教師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溝通情況,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由于教師與管理者所處的崗位不同,在教學與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他們之間也會發(fā)生矛盾,出現不協調的現象。因此,要從大局出發(fā),相互理解、達成共識,齊心協力地完成工作任務。
三、正確處理人性化管理中的人際關系
人性化管理是一種新形勢下的人際關系管理,是對制度管理的修正與創(chuàng)新,它將傳統制度管理中主客關系進行調整。在傳統制度管理中,管理者是主體,被管理者是客體,主體管理者始終處于管理關系的主導地位,而客體被管理者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接受管理者的指揮和領導。這種制度管理引入教學管理之后,就形成管理者與教師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管理人員在教學管理中處于主導地位,而教師接受他們的管理。這樣容易形成教師與管理者之間的對立關系,因而,兩者經常出現不和諧的現象。這就是制度管理中的缺陷。
人性化管理強調人的平等性、社會性,突出人的個性化,注意人的個性需求,因而就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使管理者與教師之間形成互動關系、合作關系和協調關系,從而形成教學管理的人本化環(huán)境。
從管理學角度來看,管理者與教師如果進入“主體”群中,將會發(fā)生兩者在情感方面的變化,這樣就會形成“合力”,而不是“分力”,對立關系就會變成合作關系,最終形成互動關系,推動人際關系進一步融合。因此,教學管理中的人性化管理,必須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營造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才能推動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