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化的問題伴隨資本市場全球化的發(fā)展而備受關注。從某種程度上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趨同性發(fā)展能維護公平的資本市場、保障透明而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吸引更多國際和國內的投資者、促進全球資本市場更快發(fā)展。
關鍵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國際趨同;現(xiàn)狀;前景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Standards)簡稱IFRS,在2001年以前一直被稱為國際會計準則。IFRS是個概括性術語,是由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制定的一系列以原則性為基礎的準則,它只規(guī)定了寬泛的規(guī)則而不是約束到具體的業(yè)務處理,包括一個財務報告的準備和編制的框架、37個不同標題的單獨準則及由IASB的相關理事會出版的解釋,2001年之前出版的32個準則保留IAS前綴,之后出版的準則加IFRA前綴。
一、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新局面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前身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IASC成立于1973年,自成立伊始便迅猛發(fā)展,至2001年1月組織內部已擁有104個國家、143個會計組織。如同國際市場要求世界貿易中商品技術標準全球化一樣,資本技術標準同樣要全球化,即資本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過程中,會計準則的資本計量功效內在地決定了會計準則必須全球化。而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引起了WTO的關注,1996年12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上,鼓勵IASC制定國際會計準則的建議被明確提出。隨后,IASC得到了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大力支持。
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IASC廣泛吸收參與者,比如使注冊會計師作為會計信息的審核者,并讓財務信息的編織者和使用者參與其中,其中尤為突出資本市場代表的影響力;放棄以注冊會計師為導向的制定體制,代之以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為導向,突出財務信息的首要目的在于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的需要,而目標則是建立全球通行的高質量會計準則。IASC的核心準則即應證券委員會國際組織(IOSCO)之約,針對跨國證券發(fā)行和股票上市公司編制財務報表的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會計準則。
2002年,IASB成立,其任務便是制定一套單一高質量、原則導向適用于全球資本市場的財務報告準則。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含27個歐盟成員國),已要求或允許使用由IASB開發(fā)的IFRSs,而這一數(shù)字仍在持續(xù)增加。2005年,世界各國準則向IFRSs的轉換出現(xiàn)一個高潮,并且眾多國家的轉換過程相當平穩(wěn),在財務系統(tǒng)上未出現(xiàn)任何沖擊。把不同國家的賬目合并編織成一份單一的報表,不僅能大幅度地降低公司的遵循成本,且使投資者通過它更容易對在不同地區(qū)運營的公司做以比較,也使監(jiān)管機構更容易建立一套更一致的方法實施監(jiān)管,可以說,推動采用IFRSs作為全球一種通用的財務報告語言存在極大的動力。
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國際趨同現(xiàn)狀
如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已成為許多國家會計準則的基準,但仍然不是一個完全的國際準則,比如美國、日本等一些重要的經濟體尚在實現(xiàn)趨同的過程中。
1、世界各主要國家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認同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前途歸根到底取決于世界各國、各地區(qū),尤其是10SC0成員國的接受程度。自準則出現(xiàn)后,石階上許多國家的政府、立法機構和會計執(zhí)業(yè)組織均開始積極行動,思考其國家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間的差異,并致力于減少這些差異的工作。早在2001年初,歐共體便通過了一項將在2005年生效的建議性規(guī)則,要求包括銀行和保險公司在內的歐共體上市公司,必須依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并允許成員把適用范圍擴大至非上市公司及個別報表的編制;而澳大利亞和俄羅斯也向世界宣布于2005年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日韓兩國還重組了本國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大幅改造和調整會計準則,取得會計國際協(xié)調方面的極大進步;加拿大同意在2010年以前采用IFRS;2006年2月,中國引進了新的會計系統(tǒng),有力促進了中國會計系統(tǒng)向IFRS歸并。
2、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AAP)和IFRS的趨同
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于2001年開發(fā)、推廣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前,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AAP,又稱作美國會計準則)是國際資本市場上運營的公司和投資者使用的國際規(guī)范。當前,全球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要求或允許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其中包含27個歐盟成員國,并且歐盟國家的市場已從中受益,2007年4月初,歐洲股市總市值自一戰(zhàn)以來第一次超過美國股市。不少業(yè)內人士認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所以能在全球迅速推廣,其優(yōu)勢在于總體上比美國公認會計準則更加靈活、好用,而兩大準則的趨同融合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2005年,IASB修改了部分準則內容,減少了它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差異,但在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fā)成本、資產減值、存貨、分部報告、合并報表中對子公司的定義等方面,修改后的準則仍存在需要調節(jié)的差異。2006年2月,IASB和美國財務報告準則委員會(FASB)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建立一個工作項目來消除報表調整要求,這一備忘錄的出臺使準則趨同項目的重點發(fā)生轉移。據(jù)此備忘錄,趨同工作主要沿兩個并行軌道進行。其一,2008年之前通過一個或多個短期的準則制定項目消除幾個重點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差異;其二,到2008年,在IASB和FASB確定的11個領域實現(xiàn)重大進展和突破。2007年11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通過決定,允許在美國上市的外國企業(yè)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編制報表,并修改規(guī)則以使客戶最大限度利用新準則,隨即,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向SEC神聽,允許外國公司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達到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財務要求,最終得到批準。
IASB主席戴維·泰迪爵士曾說,“盡管我們意識到未來還會遇到很多挑戰(zhàn),但現(xiàn)在我對能消除國家會計準則和國際準則之間的主要差異充滿信心;通過美國會計準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和其他國家會計準則的趨同,世界資本市場將運用一套投資者能信任的全球會計準則?!眹H財務報告準則與美國公認會計原則間屬于互動發(fā)展的關系,在某些地方,美國公認會計原則會向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恐龍,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緊密聯(lián)系也勢必加快兩種準則的一體化發(fā)展步伐。
三、IFRS的未來
IASB意識到其工作和世界經濟、各利益相關方的關聯(lián)性極大,目前也正處于制定、完善IFRS的關鍵時刻。
1、制定適用于中小型企業(yè)的IFRS
托管人和IASB曾在世界各地對不同利益團體做出咨詢調查,其結果發(fā)現(xiàn),IASB沒有足夠能力履行其作為一個國際組織的職責,因而IASB為適用于中小型公司(SME)的IFRS發(fā)布了征求意見稿?;谕暾姹镜腎FRS,IASB正努力為小型非上市公司起草一套簡化的、自成體系的準則。
IASB認為沒有也不會要求任何權威機構對SME做出定義,且任何使用中小企業(yè)準則的國家或地區(qū)均需按照自身需要來使用中小企業(yè)準則。征求意見稿以主題的形式編寫,提高可讀性,剔除與大多數(shù)中小企業(yè)不相關的IFRS內容,簡化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的規(guī)定,刪除會計處理的多種選擇。此外,IASC基金會授權把中小企業(yè)準則征求意見稿翻譯為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使更多、更廣的人群參與到意見征詢過程中。IASB力圖在2009年為SME打造出一個可行且被廣泛接受的準則。
2、準則趨同過程中的利益調整
國際會計協(xié)調的實質在于經濟利益。會計準則日益明顯地成為指導投資資本市場、協(xié)調投資利益的工具,通過國際會計協(xié)調,減少甚至消除各國會計差異,能有效提高國際金融市場的效率、改善投資環(huán)境、降低資金成本、提升國家和地區(qū)的形象。但如何進行會計協(xié)調,同樣是一個利益問題,其原因在于消除各國和地區(qū)間的會計差異是個互動行為,發(fā)達國家和市場總希望把本國或地區(qū)的標準作為協(xié)調的基準,而其他國家則須花費大量學習、培訓成本,支付外國會計師服務費用和咨詢費用等。據(jù)當前國際多極化趨勢,美國的FASB不可能取代IASC,SEC也不可能控制IOSCO,但美國憑借自身經濟、技術上的優(yōu)勢,尤其是其三個重要機構(管理委員會、理事會和常設解釋委員會)勢必對高質量準則提出更苛刻的具體要求,進而使今后制定的IASC準則盡可能向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趨同。
四、結語
上世紀70年代后,尤其到了90年代,世界上資本市場全球化的進程日漸加快,跨國融資與投資在世界經濟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以1997年底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2683家公司為例,其中國外企業(yè)達到526家,交易量在所有交易市值中占到69%,而同年的美國,紐約交易所的國外上市公司在全部上市公司中的比例超過10%,僅1997年一年時間,國外公司便從美國資本市場上籌集資金280億美元。資本在國際間的動態(tài)流動讓眾多相關國家意識到,對世界各國會計規(guī)范進行協(xié)調的工作十分迫切和必要,一套普遍適用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能明顯降低全球投融資的成本、提高決策的有效性、促進資本市場的良性競爭。如今,IASB正以一種透明且符合受托責任要求的方式,考慮主要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并與之及時溝通,以制定出能反映經濟實質、能贏得廣泛尊重的高質量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