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夢雨
一堂公民教育課,引發(fā)關(guān)于公民意識的思考
暑假前,南京行知小學的一堂公民教育課,請來了著名律師崔武先生,他首先給孩子們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孔融讓梨》:孔融4歲時,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挑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把那個大梨給哥哥吧。”
第二個故事是《母親讓孩子分蛋糕》:一位母親,以前經(jīng)常給兒子分蛋糕,但兩個兒子似乎都不太滿意,嫌自己的小,抱怨母親偏心。這次,聰明的母親制定了一個規(guī)則:由大兒子切蛋糕,由小兒子先選擇蛋糕。這樣一來,大兒子在切蛋糕時就唯恐切得不公平了。
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若有所思。崔武講完故事,一一點評:孔融4歲能讓梨,表現(xiàn)了良好的禮讓之風,是“圣人”之舉。但生活中很少有這樣的孩子,實際情況是,為了爭搶食物,又哭又鬧者居多??兹诳删磪s很難學,有的時候甚至不能盲目亂學。我們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訴求。肚子餓了一味禮讓,那是虛偽;肚子飽了還要再吃,那是貪婪。而母親讓孩子分蛋糕,從自己切蛋糕到讓孩子分蛋糕,體現(xiàn)了讓孩子參與的意識。讓大孩子切蛋糕,讓小孩子先拿蛋糕,體現(xiàn)了程序設計的合理。而母親從蛋糕的分配者,變成分蛋糕的監(jiān)督者。這個故事中,兩個孩子都搶著要蛋糕,而且都想要大的,這比較符合生活的真實。人有各種生理需要,扼殺人的生理需要去講禮讓,這不夠人道。在利益紛爭面前,我們要學會制定游戲規(guī)則,學會通過程序規(guī)則做到公平合理,要通過程序讓正義看得見、摸得著。
長期以來,公民教育被有意無意地忽視。崔武律師事務所曾經(jīng)向30多個學校發(fā)去信函,希望聯(lián)合開展公民教育的實踐活動,卻只有南京行知小學做出了積極的響應,該校很快設立了“崔武律師公民教育工作室”。他們還聯(lián)合推出了公民教育“三字經(jīng)”:“我是誰?世間最。俱平等,結(jié)社會。不高傲,不自卑。不造神,不怕鬼。存正義,明是非。愛和平,反暴力……”如今,孩子們都能背誦。楊瑞清校長說:“我們將通過教育、教學活動的民主化,來培養(yǎng)孩子的民主性格;通過公民生活的體驗,來培養(yǎng)現(xiàn)代小公民?!?/p>
崔武律師通過這兩個故事,強調(diào)的其實就是公民意識,它是法治國家的基礎(chǔ)。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包括許多方面,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人的現(xiàn)代化,重要標志就是國民成為公民并具有公民意識。社會學家指出,公民意識大致可以分為公民的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和信仰意識幾個層面?,F(xiàn)代公民意識最核心的觀念,應該是強調(diào)社會個體的主體意識和個體的主體解放,主要表現(xiàn)在維護、爭取自身的自由和權(quán)利的強烈意識,以及對社會中其他個體的自由和權(quán)利的關(guān)注、尊重與維護。
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
在我國,很長的一段時間中,扭曲封閉的文化氛圍和教育觀念,曾經(jīng)把我們引入了一個誤區(qū):一方面,無視人的正常訴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用“圣人”標準來教育人,從而壓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與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規(guī)則意識和參與意識,更缺少最起碼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點泛濫,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
“孔融讓梨”的故事,早已成為無數(shù)父母教育孩子的經(jīng)典。47歲的外科醫(yī)生張平女士談起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很是感慨。她在家里是姐姐,還有一個比她小3歲的妹妹。做小學教師的媽媽常用“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她,要她“時時處處讓著妹妹”,好吃的、好玩的留給妹妹,各種家務活兒留給自己。她一開始總是想不通,“感覺不公平,同樣是媽媽的孩子,自己為什么就要處處忍讓呢?”但每當想到這些,孔融的影子就出現(xiàn)在自己眼前,讓她羞愧難當,于是慢慢就習慣了。而妹妹更把這一切看做理所當然,慢慢變得好吃懶做,刁蠻任性。現(xiàn)在的張平似乎有所感悟,“我在單位工作20多年了,長期以來習慣性地用‘圣人道德來要求自己,稍有懈怠就產(chǎn)生自責,與此同時,對自己應該享受的權(quán)利卻很茫然,對身邊一些顯然的不公正往往缺乏理性認識,更沒有激情和勇氣去改變!”其實,張平這樣的例子具有普遍性,“圣人教育”對我們很多人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長期的教育,就是用“完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一味強調(diào)“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其實,圣人畢竟是極少數(shù),對平常人來說,往往欲速則不達,甚至于成為“道德枷鎖”,阻礙了公平、正義等觀念的培養(yǎng)。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是,一些從小接受“高標準、嚴要求”道德教育的人,他們長大后,卻連一些最起碼的要求也做不到。比如說,一些從小接受了嚴格道德教育乃至“圣人教育”的大學生,卻在公共場合隨地亂扔垃圾,大聲喧嘩。一些大學教師感慨,“現(xiàn)在一些大學生守則其實在教大學生一些幼兒園小朋友應該做到的東西。而在他們小時候,接受的可都是‘孔融讓梨式的教育啊,這是一個強烈的反差,也是一種悲哀!”大學生如此,其他人更是如此。被盲目拔高的道德教育,代替了最起碼的道德教育,忽視乃至壓抑了規(guī)則與法制教育,這嚴重阻礙了國人真正走向現(xiàn)代公民的步伐。
一方面是讓人無法企及的“圣人教育”,另一方面卻忽略了最起碼的平等、民主、法治、公平、和平、誠信等公民價值觀,這種反差幾乎成為比較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在家庭中,缺乏平等意識,交流方式簡單粗暴,不善于溝通;在工作單位,無視規(guī)章制度,缺乏參與意識和主人翁意識,隨大流,混日子;在公共場合,你爭我奪,不守規(guī)則,唯恐落后吃虧;與他人發(fā)生沖突時,不是通過文明理性的方式解決,而是肢體暴力、威脅恐嚇;出國旅游時,在一些景點橫沖直撞,破壞公物,無視他人感受……再推而廣之,從隨地亂扔垃圾到臟毒食品的生產(chǎn)、從生意場上的欺詐到高考招生的黑幕、從學術(shù)抄襲成風到官僚濫用權(quán)力……不少人崇尚“規(guī)則是死的,人是活的”的信條。在這種信條的影響下,各種正常的規(guī)則被踐踏、被破壞,甚至被顛覆,出現(xiàn)了大量“潛規(guī)則”乃至“無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導致違約欺詐、惡意競爭、變相傳銷、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偷稅漏稅、權(quán)錢交易等丑惡現(xiàn)象的滋生和蔓延……有學者指出,“千差距、萬差距,缺乏公民意識,是中國與先進國家最大的差距?!?/p>
不知道自己的權(quán)利,就不懂得履行公民義務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一些社會熱點現(xiàn)象,反映了公民意識的覺醒。比如說,“杭州飆車”案,公眾對一位素不相識的受害者表示了極大的同情,并按照法律程序,一步一步表達自己的訴求,從而把案件的審理推向公平;“躲貓貓”事件,公眾從道德、法律等各個層面,一步步追問,一步步求索,層層剝繭,不但推動了把事件調(diào)查得水落石出,更由此追問社會公平與正義;汶川地震中,大批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災中,他們開始擺脫傳統(tǒng)的“施予者”觀念,盡的是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公民意識空前覺醒;南京兩市民見義勇為,街頭勇斗劫匪,一死一傷,眾多市民圍追堵截猖狂的劫匪,體現(xiàn)了共同維護社會治安的公民意識……
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眾的公民意識仍然比較淡薄,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層面上:一是道德意識滑坡。不講道德、漠視道德、反對道德的“無道德”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不少人身上。二是法律意識不足,不知道自己的權(quán)利和義務,因此在現(xiàn)實中既不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也不履行自己的義務。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彬彬在一篇文章中談到,一所中學校園內(nèi)的語錄牌上寫著“不要問祖國能為我做什么,只要問我能為祖國做什么”。他認為,權(quán)利與義務是相輔相成的,這類大而無當、空泛模糊、富有煽情意味的文學性語言實施的“教育”,到頭來很可能是使得孩子們長大后,既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權(quán)利,也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義務,如何培養(yǎng)公民意識呢?三是信仰意識缺失,很多人不知道究竟應該敬畏什么,缺乏精神意義上的追求。
從這些角度解讀社會熱點:正在進行的社區(qū)選舉,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多人對自己的權(quán)利與義務很盲目。一些社區(qū)工作人員上門分發(fā)選舉宣傳材料,很快被居民們當垃圾扔掉了。居民們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的權(quán)利,如何盡自己的一份義務。這種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常見,需要體制的完善,需要公民的參與,說到底是需要公民意識的覺醒。甲型H1N1流感肆虐,一方面有留學生發(fā)出倡議,回國后積極配合防控措施,自我隔離,但個別歸國人員在出現(xiàn)了流感癥狀后仍然外出旅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朋友聚會。他們作為現(xiàn)代人,享受了很多權(quán)利和自由,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一個公民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南京“6·30”交通事故,當事人張明寶醉酒駕車,造成五死四傷的慘劇。酒后駕車為何屢禁不絕?說到底,還是人們的規(guī)則意識、法律意識淡薄,而這與現(xiàn)代社會顯得格格不入。
崔武律師在行知小學講課的最后,贈送大家一個蘋果——“正義之果”。每個班級只能有一個,大家拿回去分給兩到四個同學吃,要保證吃不到的同學口服心服。大家要共同制定分蘋果的規(guī)則,每個人都要參與,人人都要主張?zhí)O果有自己一份的理由,并要推薦班上其他三個最應分配到蘋果的同學。通過分蘋果,學會平等,學會參與,學會訴求,學會協(xié)商,學會妥協(xié),學會文明理性地解決分歧,學會制定游戲規(guī)則,學會與別人分享果實。崔武說:“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相互依賴?,F(xiàn)代社會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會,是追求人人成功的公民社會。我們想通過分蘋果讓同學們看到公平、正義?!币苍S,這個普通的“正義之果”,不但是這些小學生要解決的考題,更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命題。
(馬文光摘自《新華日報》2009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