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哲民
這把椅子因為用了二片翻飛的木片組合而成,所以叫做“蝴蝶椅”。但它更像觀音展開佛手,溫柔地承托著我們的身軀。這是日本大師柳宗理于1954年設計的作品。半個世紀了,其禪意余韻未消,甚至更濃。
柳宗理極經(jīng)典一
蝴蝶椅1954年
設計于1954年的蝴蝶椅,出現(xiàn)在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重建的時代背景中。柳宗理在拜訪大師Charles andRay Eame夫婦的工作室,對其“壓模夾板”的技術印象深刻。因為這種材質價廉易取得,同時又充滿變化性。他與日本山形縣的“天童木工”合作,于1954年正式推出這款椅凳。1957年,此椅在米蘭設計大賽獲得金牌獎,并陸續(xù)獲得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與巴黎盧浮宮的永久館藏。
這張來自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的“蝴蝶椅”,是你能夠用最“平易近人”的價錢,所買到的被列為“世界十大名椅”之一的作品了。
民藝純樸美感
根據(jù)有人報料:制造這張椅子的所謂“壓模夾板”(Plywood)材質,成本低廉而且并不那么耐用。它其實是把一片片僅僅1mm的薄木片,在高溫下以高壓結合,再壓模成型、修飾。
然而,真正具藝術價值的東西,其關鍵并不在于材質的高貴或技術的高低,而在于“美學”!這張椅子設計于54年前,怎么現(xiàn)在看起來還是這么美?它的壓模曲線呈現(xiàn)一個神奇的三度空間,二塊被折彎的木片靠攏在一起,再鎖上幾根螺絲與一根金屬橫杠,一個穩(wěn)定的結構就這樣完成了。這不只是一張小椅凳,它同時也是材料學、力學與美學的結合。
要了解這張椅子,我們也同時要了解它誕生的時代與設計師柳宗理的出身背景。已93歲高齡的柳宗理,是學西洋繪畫出身。但他同時也是日本“民藝家”柳宗悅之子,從小就浸淫于樸實的民間工藝作品之中。因此他從來不設計那些叫人高不可攀的作品。他于上世紀40年代見識到“壓模夾板”的可能性之后,一直希望利用這種廉價材料,創(chuàng)作出讓當時殘破而貧窮的日本家庭也買得起的家具。不過,當時的日本并未有能做出這種壓模夾板的工廠。直到他遇到另一位正在研究壓模夾板奧秘的木工大師干三郎,才終于讓其誕生出現(xiàn)曙光。
這張椅子后來由專門幫皇室制作家具的日本傳統(tǒng)木藝工匠組成的“天童木工”制作。
手捏真實感受
也就是這種“民藝精神”,柳宗理把美學設計與民間工藝結合,創(chuàng)造出充滿純樸美感又實用的作品。他在市場上非常暢銷的鑄鐵鍋具,是與日本有400年歷史的“南部鐵器”合作;不銹鋼鍋具則由日本新潟縣的打鐵匠手工制作,每月僅能生產2000個。還有他遍訪日本各大名窯,與“中井窯”、“出西窯”合作,燒制出擁有獨特風味的陶瓷餐具器皿。
因為擁有這種獨特的“民藝精神”,柳宗理非常堅持以“手”進行設計。他常常不畫設計圖,直接手工開始制作實物大小的石膏模型,然后用手拿捏、撫握。他的名言是:“是手要使用的東西,所以當然要用手來設計?!?/p>
柳宗理雖已93歲高齡,仍繼續(xù)領導其“柳工作室”進行創(chuàng)作。他是日本的設計國寶。
責任編輯袁紅
海外星云 2009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