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杰
1. 力量素質訓練
由于力量是克服外部阻力或通過肌肉運動抵制外部力量的能力,所以它是拳擊運動員所必須具備的身體素質。少兒拳擊力量訓練可分為速度力量訓練和力量耐力訓練,大力量的訓練不易過多。從少年兒童的身體發(fā)育情況來看,骨骼增長速度快于肌肉增長速度,肌肉的長度發(fā)展比肌肉橫向發(fā)展要快,所以在低年齡期,加強訓練正確的用力姿勢,逐步培養(yǎng)兒童肌肉用力方法。在力量訓練中主要采用的訓練方法有重復訓練法、循環(huán)訓練法、間歇訓練法,通過訓練的重復次數、間歇時間來控制運動量。少年兒童力量練習應該以速度力量訓練代替大力量訓練,這將對以后進入專項速度訓練極為有利。
2. 速度素質練習
在少兒拳擊訓練中要把速度訓練貫穿到運動員的整個訓練過程中去。速度包含思想反應速度、動作連貫速度和身體移動速度三個大的方面。兒童時期速度總的趨勢是向前發(fā)展的,少兒時期神經興奮水平較高,但也容易疲勞,所以少兒反應速度訓練不宜過長。10—13歲是提高反應速度最為顯著階段,應抓緊這個時期的反應速度訓練,可以加強培養(yǎng)拳手的注意力、視覺敏銳程度和反應速度方面的練習。動作連貫速度和身體移動速度主要是依靠運動員后天的訓練來提高。動作連貫速度是指運動員完成出拳的身體連續(xù)工作的一致性,位移速度是指運動員的步法和身體的變換位置的能力。速度的發(fā)展與動作的頻率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少兒時期由于神經的興奮轉換較快,但同時也容易出現(xiàn)疲勞仰制現(xiàn)象,所以發(fā)展速度應在身體狀態(tài)最佳時練習,但強度和密度不宜過大,同樣避免在疲勞的時間安排發(fā)展速度練習,在練習形式上采取多樣化。
3. 耐力素質訓練
由于無氧代謝儲備物較少,限制了少兒速度耐力練習的適應能力。在男孩10歲時的耐力指標會首次的大幅度提高,13歲時的耐力指標再次提高,到16歲耐力指標具有本質上的提高a。所以在對少年兒童運動員進行耐力訓練時,從生理角度看,從8歲時可進行有氧耐力的練習,11—12歲主要以有氧耐力訓練為主,改進氧輸送系統(tǒng)和肌肉代謝的功能,13歲前進行大強度的耐力訓練是不適宜的,15—16歲無氧耐力訓練可逐步增多,16—17歲可利用大強度的有氧及無氧耐力訓練。兒童時期應該多利用慢跑的方法進行心肺功能的適應性練習,13歲以后在一定身體訓練基礎上使用這種訓練方法。總之,少兒的耐力訓練必須以有氧耐力訓練為主,過早地進行無氧耐力訓練,會嚴重影響到身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未來的功能水平。另外,從生理上講,少年兒童的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含量較成年人少,無氧代謝能量儲備不足,因此,無氧能力受到限制,一般來說,少兒運動員應在青春發(fā)育期過后再進行無氧耐力訓練為好。
4. 柔韌素質訓練
拳擊運動的步法千變萬化,主要是由踝關節(jié)柔韌性決定的。進行柔韌性訓練是拳擊身體訓練所必需的,往往也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訓練中應該根據拳擊專項特點進行正確的訓練,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人體12歲以前發(fā)展柔韌性是最佳時期,而進入少年期 13-16歲時生長發(fā)育快,少年的身高、體重明顯增加,柔韌性下降,骨骼能承擔的負荷較弱,容易出現(xiàn)骨骼損傷,因此要防止過分拉伸。在進入16歲后,可逐步加大柔韌性練習的負荷和強度。拳擊運動員的柔韌訓練應和力量速度練習相結合進行,使肌肉具備良好的柔韌性時又具備良好的力量和快速的收縮能力。柔韌性訓練應貫穿少兒時期訓練的全過程,并堅持不斷地練習。但拳擊運動員不需要柔韌性的過分發(fā)展??衫孟鄳牧α坑柧毷蛊涞玫狡椒€(wěn)發(fā)展.要注意在柔韌性練習中要以主動練習為主。
5. 靈敏素質訓練
靈敏素質訓練是指在比賽和訓練中面對對手忽然變換動作的條件下,運動員能夠迅速、準確、協(xié)調地采用有效的進攻及防守的運動能力。它可以分為一般靈敏素質和專門靈敏素質。衡量拳擊運動員靈敏素質的標志是運動員能根據對手復雜的動作變化快速地做出應變,并在動作的空間、時間及用力特征上相互吻合、搭配協(xié)調。在拳擊運動員的訓練中,要把握利用少兒9-13歲這一發(fā)展協(xié)調能力的最好時期,著重發(fā)展少兒身體的反應能力、動作的節(jié)奏能力、思想的感覺能力、時間的判斷能力、力度的控制能力等。在這一階段運動員還不能掌握所有的高難度動作,可通過直觀教學讓運動員及時掌握面對的基本技術。要注意的是,靈敏素質訓練一般安排在訓練課的前半部分,在運動員體力充沛、精神飽滿時進行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