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霞 潘 純
摘要:《覺醒》是美國女性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先驅(qū)凱特·肖邦的代表作。本文則運用神話原型分析手法,從“成長小說”這一母題著手,從女主人公艾德娜精神思想的覺醒,性意識的覺醒以及社會意識的覺醒幾個方面來分析她的心理成長歷程。從而展示女主人公如何從一個傳統(tǒng)的、沒有自我意識的孤立的家庭主婦成長為關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女性。這也為讀者更好地去理解女主人公心理路程鋪墊了道路。
關鍵詞:神話原型;無主體意識;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重生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12-0139-03
一、導論
“神話”這個概念由來已久,一般泛指關于神或其他超自然的故事,有時也包括被神化了的人(《二十世紀西方文論》188)?!霸汀币辉~在古希臘哲人的描述中已頻繁出現(xiàn),只是其指涉因人因事不同而略有差別。近代原型概念出現(xiàn)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一般指作品中自古以來反復出現(xiàn)的比較典型的文學現(xiàn)象,如母題、意象、敘事方式等。這些原型母題或主題通常包括創(chuàng)造力母題,永恒母題,英雄母題。其中英雄母題則具體體現(xiàn)在美國夢小說,成長小說,流浪漢小說和替罪羊小說這幾種小說類型上(《文學批評方法手冊》166)。以成長小說為例,一般主人公常常在一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后逐漸從不成熟走向成熟。這種成長歷程總是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即主人公的離開,到他的轉(zhuǎn)變,再到回歸這三個階段。同樣地,本文將運用神話原型批評這一理論,從“成長小說”這一母題著手,從女主人公艾德娜離開格蘭德島開始有所變化(即無主題意識階段),到她徹底地覺醒認識到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而應該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即女性主體意識覺醒階段),到她最終投向大海的懷抱,以自殺的方式來解放自己實現(xiàn)自我(即重生階段)這三個心理階段來分析女主人公心理蛻變歷程。
二、無主體意識
小說的開始,女主人公艾德娜只是一個傳統(tǒng)的。沒有自我意識的溫良賢淑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主婦。她對自己與篷迪里埃先生的結(jié)合感到滿意而并不注重自己的感覺。艾德娜的丈夫是成功的商人,在經(jīng)濟生活上給她帶來了保障和舒適,作為回報,艾德娜盡量展示自己的溫柔和賢淑,盡管有時候不那么情愿,比如文章第三章中丈夫從旅館回家已是晚上11點了,他情緒極好。把熟睡的妻子鬧醒了,并向她講述這一天的奇聞軼事。此刻,艾德娜雖然很困倦,卻仍含含糊糊地應著。從她丈夫這一角度來看,盡管他熱愛自己的妻子,認為妻子是他生存的唯一目的,但從某一程度來說,由于當時女子經(jīng)濟上的不獨立和生活圈子的狹小,他只是把妻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屬品。這也說明此時的女主人公在精神思想方面還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
另外一個促成艾德娜滿于現(xiàn)狀,安于做好妻子本份角色而無視女性自身主體意識的因素就是拉蒂諾爾夫人。拉蒂諾爾夫人是艾德娜的好友,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更是艾德娜生活中的參照物。她鐘愛孩子,崇敬丈夫,并認為為了孩子而抹殺自己個人的存在是最神圣的天職。她不辭勞苦一年四季為孩子備制衣服,甚至連她僅有的一項娛樂活動一彈鋼琴也只是為逗樂孩子們或調(diào)節(jié)家庭氣氛。她對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賦予她相夫教子的性別角色甘之如飴,對這種埋藏自我的生活渾然不覺。完全缺乏女性的主體意識。
在性意識這一方面,此時的艾德娜也被深深地籠罩在維多利亞道德精神下。她盡力去做好一個妻子。一個母親本份的角色,將年輕時的激情埋藏于心底。比如文本第五章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艾德娜在為拉蒂諾爾夫人畫完畫后,羅伯特對她的繪畫大加贊賞,并不知不覺地一度把頭輕靠在她的手臂上時,她一再推開了他。不管羅伯特是否出于無意,她認為沒有理由讓他這樣做。隨后,當羅伯特邀請她隨他去海灘時,她也講不出是為什么,在某些矛盾沖動的驅(qū)使下,她首先拒絕了,但隨后卻又跟著他去了海灘。尤其文本中還有這樣一句描述:“一道曙光在她心中開始朦朧地亮起來一這道光線指出一條路,卻又不容不得她去走那條路。(《覺醒》18)”由此可見,此時的艾德娜已經(jīng)迷戀上了羅伯特,但她很清楚自己的身份,更不會以身軾法去冒犯維多利亞時代下的約束婦女倫理道德規(guī)范。
在社會意識這一方面,文本中的開始部分,艾德娜還是能協(xié)調(diào)好自己作為母親、妻子的角色與自我實現(xiàn)的沖突。作為一名母親,雖然艾德娜生性不是那種賢妻良母的女人,但她不想讓人認為她對孩子缺乏愛護和關懷,因此她也模仿拉蒂諾爾夫人,提前為孩子們做冬季的睡衣。對于丈夫,在與丈夫的一些瑣碎的爭吵中,她最終總是屈服于丈夫的發(fā)號施令,而獨自一人默默啜泣。雖然她對自己為什么哭也講不清楚,但是她認為丈夫?qū)ψ约菏冀K不渝的忠誠足以使這些不快的經(jīng)歷顯得無足輕重。這很明顯地表明了此刻的艾德娜的社會意識并未覺醒。她并未意識到自己只是丈夫的附屬品,而孩子則是她自我實現(xiàn)的羈絆。
三、女性主體意識的覺醒
自去格蘭德島度假后。女主人公艾德娜的精神思想方面也逐漸開始發(fā)生變化。她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這首先體現(xiàn)在她學習游泳上面。正是在游泳的過程中,艾德娜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一個人而獨立存在的重要性。在《覺醒》這部小說中,大海象征著自由和獨立,海灘上激起的浪花也不斷地喚醒艾德娜做為女性的主體意識,使她一步一步地覺醒。尤其是當他們從格蘭德島度假完回到新奧爾良市時,她去拉蒂諾爾夫人家拜訪,呈現(xiàn)在她眼前的家庭和睦而又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畫面并沒有給她帶來渴望。相反地,她從這幅畫中看到使人絕望的無聊和厭煩。她開始對拉蒂諾爾夫人產(chǎn)生憐憫之心,可憐她過著這種單調(diào)無味的生活,可憐她滿足于現(xiàn)狀而缺乏自我意識,可憐她永遠嘗不到生命的極度興奮的滋味。
另外,艾德娜與瑞芝小姐的接觸,讓她看到了瑞芝小姐對音樂,對藝術的不邂追求。瑞芝小姐的高傲,桀驁不遜,以及她對男人的嗤之以鼻讓艾德娜深深為之震撼。瑞芝小姐彈奏鋼琴,并非是像其他婦女那樣是為去取悅他人,而是出于自身對音樂的愛好。同時她也憑借嫻熟的鋼琴技藝贏得了人們的贊同。瑞芝的鋼琴曲使艾德娜內(nèi)心激起一些情感,正是這些情感在她心靈深處洶涌起來,不斷支配和鞭笞著她的心靈。她精神思想覺醒的高潮則來自于她對藝術的追求,她開始遵循自己的意愿,不再做家務和接待客人,而是專注于畫畫。她還利用母親遺留下的錢以及畫畫賺的錢來追求經(jīng)濟獨立和人身自由,甚至親手置辦自己的鴿子窩。正如文中所描述的那樣:“鴿子窩使艾德娜心滿意足,雖然她有一種從社會地位上下降的感覺,但同時隨之而來的是她感到在精神世界的提高。這給她增添了作為一個人的力量,而她也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一切,來觀望和了解生活的最深處。”(《覺醒》123)這說明這一階段的艾德娜精神思想已經(jīng)徹底覺醒,她已感受到了自己的心聲,認識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并采取行動,付諸實踐來擺脫婚姻,孩子對自己的束縛,去追尋精神上的充實感。
同時,在格蘭德島上遇到羅伯特后,艾德娜與羅伯特之間的種種默契,他們之間某種心心相通的愉悅使他們的感情不斷加深。她的性意識也逐漸覺醒。她意識到她對羅伯特的感情與對丈夫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此刻,自婚后一直埋藏于心底的那份年輕時曾有的激情也如火山般爆發(fā)出來。她開始不滿于自己被賦予的社會家庭中的角色,并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主體有權去爭取自己的愛情。文本中有這么一段描述:“在格蘭德島時,在艾德娜第一次學會游泳。感受到了自身力量從而變得更為膽大后,她于第二天早上盲目地憑感情沖動去辦事,無意識中找羅伯特陪她去謝尼做禱告。當羅伯特把她送回家后向她道別時,她也意識到目前的自我一與另外一個自我在某些方面是有區(qū)別的,并對羅伯特的離去感到非常遺憾。隨后在等候丈夫回來時,她甚至低聲唱起羅伯特與她兩人穿過海灣時唱過的一首短歌。(《覺醒》52)”這說明此刻艾德娜的性意識已經(jīng)覺醒,她已經(jīng)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對羅伯特的感情。她也意識到自己與丈夫的結(jié)合并非出自愛情,并第一次向瑞芝小姐坦言自己愛上了羅伯特,還毅然決定去租間小房子,以便放棄丈夫?qū)λ目犊髻n,從而使她從對丈夫的忠誠中解脫出來。艾德娜性意識覺醒的高潮則是自羅伯特從墨西哥回來后在瑞芝小姐那與艾德娜邂逅。她質(zhì)問羅伯特回來的原因,并不止一次地想象著他們第一次再會的情景,然而羅伯特的冷淡態(tài)度不能滿足她那饑渴的心。尤其是當艾德娜與羅伯特在一個僻靜的花園再次邂逅時,她質(zhì)問羅伯特為何避開她。當她得知羅伯特去墨西哥是因為他愛上了她而不得不離開她時。她向羅伯特坦言:“我不再是由蓬迪里埃先生任意擺布的私有物。我要自己選擇出路,(《覺醒》142)”至此,她的性意識已經(jīng)開始沖破社會倫理道德的桎梏,勇于遵循內(nèi)心的意愿去追求自己的真愛。她已決定她將與羅伯特相依為命,而其他任何事情已無關緊要。
在社會意識方面,自從格蘭德島度假回來后,她的社會意識已開始慢慢覺醒。比如回到新奧爾良市后,艾德娜第一次沒有像平時那樣在周二迎接賓客,而是獨自一人出門去了。而這種周二接待賓客的慣例自六年前她結(jié)婚后,她一直認真地遵守著。在丈夫指責她的做法不對并對當天的晚餐抱怨一通而離去時,她也并沒有象以前那樣跑到廚房里對廚子指責一番,然后花一通宵的時間去研究一本烹飪書去迎合丈夫。相反地,她強迫自己吃完晚餐后回房休息,并任性地取下結(jié)婚戒指丟在地毯上。這說明此刻艾德娜已經(jīng)開始對社會所賦予她的家庭主婦的角色感到厭煩,她已開始追逐自己的生活方式。她開始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并完全放棄了每周二的接待,對所有來訪的人也不回訪。在主持家務方面,她也不想作出徒勞的努力,她隨心所欲地進進出出。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放縱自己剎那間的任性。作為一個母親,在對待孩子方面,一次在與拉蒂諾爾夫人聊天中,她說自己永遠不會為孩子,也不會為任何人犧牲自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艾德娜也意識到母親角色與自我實現(xiàn)的沖突。雖然她可以為孩子放棄一切,甚至是生命,但她不愿意為孩子過著虛偽,不快樂的生活。所以正是社會道德所賦予她的母親角色,妻子角色阻礙著她的自我實現(xiàn),成為束縛她的枷鎖,給她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這也為她最后的自殺埋下了伏筆。
四、重生
艾德娜精神思想,性意識以及社會意識方面的覺醒使她堅定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構建自身主體意識的決心。她也作出選擇,決定沖破社會倫理道德的藩籬,沖破世俗的偏見,準備與羅伯特不離不棄。然而,當她陪伴拉蒂諾爾夫人分娩,目睹這個受盡痛楚折磨的場面后,她感到惶惑。尤其是當拉蒂諾爾夫人對她輕聲說:“想想孩子們,想想他們”后,她更加惶恐不安。這也說明覺醒后的艾德娜面臨重重困難,她很難協(xié)調(diào)好自己身為母親這一角色和自我實現(xiàn)的矛盾。當她返回家中。期待投入羅伯特的懷抱中時,羅伯特卻留下“我愛你,再見一因為我愛你”的字條而獨自離去了。羅伯特最終不能逾越社會道德對他的限制,盡管他深愛艾德娜,但卻因她是有夫之婦而放棄了她。此刻拉蒂諾爾夫人的話,尤其是羅伯特的離去使她看清了她所面臨的重重困難,覺醒后的她感到困惑。她感到世界上已經(jīng)沒有任何值得她留戀的東西了,她甚至可以預料到有那么一天,她會逐漸成為孩子們奴役的對象。她會為他們而放棄一切,包括自身的追求。當然不會有那么一天的,艾德娜最終選擇投向大海的懷抱以結(jié)束這一切。當她生平第一次赤身裸體地走向大海。沐浴在溫煦的陽光和暖暖的海風中時,她感到自己像是一個剛出生的小生命。她第一次這么徹底地接觸大自然,海水浸漫著她。給她帶來一種快樂,而她也繼續(xù)向前游去。艾德娜最終選擇大海的懷抱來避開她的困境,這并不是她生命的結(jié)束。相反地,這是一種重生。這一次,她真正地將自己融入大自然的懷抱,不再考慮社會責任和道德倫理的約束,真正地去按照自己的意愿構建主體意識。
五、結(jié)語
綜觀這部小說,女主人公艾德娜短暫的一生正是她主體意識的孕育、蘇醒和成長的過程。她精神思想上的覺悟、性意識的蘇醒以及社會意識的覺醒使她認識到了自己與丈夫的結(jié)合并非出自愛情?;橐鲆殉蔀槭`她的枷鎖,孩子也成為她的牽掛,使她有生之年成為孩子奴役的對象。這一切阻礙了她作為一個有主體意識的個體去追尋自己的愛情,去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夢想。于是在徹底覺醒后,艾德娜最終選擇投向大海的懷抱。不再受社會所賦予她作為妻子,作為母親角色的束縛,真正地實現(xiàn)了自我的重生。艾德娜模式的女性意識覺醒從某一角度來說是十九世紀美國婦女生活的寫照。這表達了當時婦女對自由,對獨立,對成功的渴望。而作者凱特·肖邦也憑借這部作品奠定了她作為女性文學創(chuàng)作先驅(qū)的地位,這也為以后的作家從更廣,更深的角度去發(fā)掘女性主義鋪墊了道路。同時,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深刻形象至今也激勵著人們積極地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去實現(xiàn)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