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榮
摘要:哈姆萊特的精神構(gòu)成是異常復(fù)雜的,這表現(xiàn)為他性格的各種因素處于一種不斷地運動和展開之中,因此,我們對它的判斷往往就走向這判斷的反面。所以不能僅僅從哈姆萊特的性格來理解哈姆萊特,而應(yīng)該深入到他的精神構(gòu)成中去探尋,他的精神中最重要的質(zhì)素就是他具有思考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貫穿于哈姆萊特的所有行動中。思考才是哈姆萊特最為重要的精神特征。最后本文分析了思考在哈姆萊特日常行為的表現(xiàn)以及它所產(chǎn)生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哈姆萊特;精神;構(gòu)成
中圖分類號:J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9)12-0145-03
哈姆萊特的性格具有無與倫比的豐富性和復(fù)雜性,這導(dǎo)致了理解哈姆萊特性格的無限豐富性和復(fù)雜性,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當然這種豐富性和復(fù)雜性并不全部源于哈姆萊特,在相當?shù)某潭壬弦才c讀者的主觀闡釋活動的無限豐富性和復(fù)雜性相關(guān)。不同的讀者從他的立場、觀點、傾向、方法來理解就會重新建造一個與他人不同的哈姆萊特出來。讀者理解活動的豐富性和復(fù)雜性不是本文考察的內(nèi)容。我們還是回到哈姆萊特身上來。
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萊特是軟弱的,別林斯基就認為,哈姆萊特的“意志是軟弱的”,但我們也很容易找到他堅強的時候;哈姆萊特是猶豫的,但我們也不難找到他果決的時候。如果說在克勞狄斯懺悔時他沒有殺他表現(xiàn)出猶豫??伤巡迥巩斪骺藙诘宜共⒘怂?,此時他又是果敢的:哈姆萊特充滿思慮,但他比劇中的其他人更富于行動性。他在與克勞狄斯、波洛涅斯、雷歐提斯、奧菲利婭等的關(guān)系中,始終居于一個主導(dǎo)的和中心的地位,他才是行動之源,他殺波洛涅斯,他調(diào)整與奧菲利婭的關(guān)系,他裝瘋,他組織宮廷演出,他設(shè)計除掉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他與雷歐提斯決戰(zhàn)等等,無不是一種重大的劇烈的行動,所有這些行動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向,那就是克勞狄斯以及他所代表的勢力。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說,哈姆萊特是堅強的,而不軟弱;是果敢的,而不猶豫;是行動的,而不思索。莎士比亞同時向我們展示的哈姆萊特性格中的兩面性和多面性,因此我們在給出判斷時往往容易走向這判斷的反面。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古今的“莎評”在涉及哈姆萊特性格時,覺得它們都只是說出了部分真理的緣故。
前蘇聯(lián)文藝學(xué)家阿尼克斯特看到了哈姆萊特性格中的這種豐富性和復(fù)雜性,他說:“思想與意志的分裂,愿望與實踐的分裂,理想與現(xiàn)實的分裂形成了哈姆萊特的精神悲劇的最高點。”阿尼克斯特看到哈姆萊特性格中的分裂,但他并沒有看到這種分裂的統(tǒng)一性,在很多時候我們也看到哈姆萊特精神上表現(xiàn)出思想與意志、愿望與實踐、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而且分裂只是他表現(xiàn)的一個顯在的層面,而在精神深處哈姆萊特的性格則是統(tǒng)一的,他有他的思考、判斷并不斷地采取相應(yīng)的行動;他始終站在他的立場、他的處境和現(xiàn)實可能性上采取行動。裝瘋是他精神分裂最集中的表現(xiàn),裝瘋就是沒瘋,他的精神保持著清醒的和明敏的對現(xiàn)實的判斷。我認為。哈姆萊特精神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他的性格的正在形成性,也就是說他是一個成長中的王子。莎士比亞把他的性格中的各種因素打開,但并沒有給這種性格一個定型化的說明,因此我們看到的哈姆萊特的性格并不是由一個或幾個相關(guān)的行動所能確定的,在相當?shù)臅r候,莎士比亞在哈姆萊特的性格正在形成的過程中,又通過另外一些相反的行動把它給否定了。在他堅強時賦予他軟弱,在他行動時賦予他思考,在他猶豫時賦予他果敢。這樣我們便看到了哈姆萊特性格中所展開的各種可能性,他是一個正在形成中的性格。
莎士比亞如此塑造哈姆萊特并非出于劇作結(jié)構(gòu)的安排,有人說,《哈姆萊特》在第二幕時便可結(jié)束,只是不愿讓劇作過早結(jié)束才安排了延宕的情節(jié)。這種論點沒有看到哈姆萊特性格的特征。哈姆萊特之所以沒有在克勞狄斯懺悔時殺掉他,劇中的臺詞理由是他不想讓克勞狄斯進入天國,然而在哈姆萊特的內(nèi)心深處還有他對他母親的愛;同時還有老王的囑托,那就是不要傷害他的母親,對她“有什么不利的圖謀”。如果就此結(jié)束克勞狄斯的生命,他的母親會怎樣呢?他的母親并不明白他為什么要殺克勞狄斯動機,而且哈姆萊特并沒有向他母親解釋這一切,如果在他母親還不知情的境況下殺了他,那無疑對他母親是一種傷害。正是緣于對母親的愛,哈姆萊特才如此軟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哈姆萊特殺與不殺克勞狄斯的理由一樣充分,一邊是他的父親,一邊是他的母親。我們不能把《哈姆萊特》降為一種編劇技巧,應(yīng)該指向?qū)啡R特性格的形成過程。
的確,哈姆萊特性格只是打開了但沒有完全實現(xiàn),這并不表明莎士比亞塑造的這個人物不成功,相反,在突破了人物的定型模式而將人物置于各種可能性之中,他的人物形象就變得異常豐富和復(fù)雜,比我們目前所能見到分析還要豐富和復(fù)雜。但這并不等于,莎士比亞刻畫的哈姆萊特在精神上沒有其主導(dǎo)的一面,我們?nèi)匀豢梢詮墓啡R特精神所呈現(xiàn)的各種可能性中把握其最主要的一面,這一面就是他的思索特征??梢哉f,哈姆萊特是一個思想家。
哈姆萊特這種思考的特征被許多的批評家所闡述過??吕章芍握f:“他由于敏感而猶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費在做決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動的力量?!庇u家赫士列特稱哈姆萊特為“哲學(xué)冥想者之王”。阿尼克斯特干脆就說哈姆萊特“是真正的思想家”。楊周翰也指出過,“他(哈姆萊特)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他們指出了哈姆萊特身上所具有思考的特征和概括的能力,但只是停留在感覺本身,并沒有給予有說服力的證明,所以他們的這些有見地的觀點并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一般而言,哈姆萊特思索的特征是容易被人感覺到的,人們也會把它作為他精神構(gòu)成的一個方面。但由于沒有建立哈姆萊特性格不定型的概念,就不能明了思索在他的性格中的核心作用,也不能進一步清理思索在他性格可能性中的種種表現(xiàn)。有的教科書把哈姆萊特的心路歷程概括為快樂王子、憂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動王子等四個階段,這種劃分未免機械,它忽視了哈姆萊特生命存在的整體性,看不到哈姆萊特不同階段的內(nèi)在統(tǒng)一性或轉(zhuǎn)化線索,這種內(nèi)在統(tǒng)一性恰恰就是思考本身。如果一定要給哈姆萊特一個王子稱謂,我們可以將他稱為“思考王子”。
思想是哈姆萊特精神特質(zhì)中核心的內(nèi)容,他的行為只不過是他這思想的結(jié)果。什么是思想家?思想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他的懷疑和批判精神,毫無疑問,哈姆萊特具有強烈的懷疑、否定和批判精神。他的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強烈的現(xiàn)實性之上的,以致人們往往會忽視這已成為他精神的最重要的方面。這個現(xiàn)實性就是他的生活中突然出現(xiàn)的重大變故:“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是哈姆萊特思考的一個基調(diào),是對整個世界的基調(diào)。他認為,這個時代“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整個世界”“也是一所牢獄,丹麥是其中最壞的一間”,而生活在這個世界里的人全都腐化、
墮落了,包括他的母親,他認為,“這個世界一萬人中間不過只有一個老實人”,而他的母親,“短短一個月以前,她哭得淚人兒似的,可那流著虛偽之淚的眼睛還沒有消去紅腫,她就嫁人了?!惫啡R特對整個世界的否定與批判是相當徹底的,但這種否定與批判并沒有使他墮入到虛無之中,因為他還在相信著,希望著且奮斗著。在他的心目中有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和理想,那就是對人的本性、人的理性和力量的肯定。“人類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止!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正是這種對人的本性的堅定信仰,使哈姆萊特獲得了否定和批判社會現(xiàn)實根基:哈姆萊特的強大不是在現(xiàn)實性上的強大,他具有多少軍隊和呼風(fēng)喚雨的權(quán)威,而是他的信仰和精神力量的強大,他就是以此來與整個社會抗爭的。
作為一個思想者,哈姆萊特具有高度的理性能力。準確的判斷力和深邃的思辨力。哈姆萊特在劇中有六大內(nèi)心獨白,這些內(nèi)心獨白是他對世界、社會和人生看法的集中表現(xiàn)。如上文提到的對人的本質(zhì)力量思考的著名獨自,就是文藝復(fù)興時期對人的本質(zhì)力量思考的最高成果。他對人類所面臨的永恒問題即使在他心力交瘁時也沒放棄:“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是每個個體都可能面對的問題,是人在具體的情境中可能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它由哈姆萊特提出來,至今變成了人類的一個普遍的問題。此外哈姆萊特極善于把生活事件上升到哲學(xué)的層次加以把握,他極善于透過事物的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聯(lián)系和本質(zhì)。如他母親的改嫁,他得出的結(jié)論是:“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彼沂就鯔?quán)的嬗變中的罪惡:“葬禮中剩下來的殘羹冷炙,正好宴請婚筵上的賓客?!睂α_森格蘭茲之流的本質(zhì),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是“一塊吸收君王的恩寵、利祿和官爵的海綿。”總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一旦經(jīng)過了哈姆萊特的頭腦就具備了鮮明的思考痕跡,而且他能賦予這種思考以深刻的洞察力,成為后世的人們認識和觀察世界思想武器。
當然,作為一個思想者,哈姆萊特還具有強烈的內(nèi)省意識。內(nèi)省意識即自我反思,它也是思想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哈姆萊特既敢于無情地尖銳地揭露、批判社會現(xiàn)實,同時也敢于無情地尖銳地拷問自己。他說“我很驕傲,有仇必報,富于野心。我的罪惡是那么多,連我的思想也容納不下……像我這樣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間,有什么用處呢?我們都是十足的壞人?!庇纱怂ㄟ^對自己的批判將整個社會腐朽剖示出來。整個社會成為毀滅哈姆萊特的力量。而他也成為這毀滅力量的一個部分。由此我們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哈姆萊特》的悲劇性質(zhì)與悲劇的普遍性:他的悲劇不是由某一個具體的人造成,而是包括他自己在內(nèi)的整個社會的力量造成,是一種人性的和社會結(jié)構(gòu)性的悲劇。在他錯失報仇雪恥的良機,被遣送到英格蘭的旅途中,他這樣反省自己:“我所見到、聽到的一切,都好像對我的譴責(zé),鞭策我趕快進行我蹉跎未就的復(fù)仇大愿!”哈姆萊特始終是個清醒的智者,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應(yīng)該干什么?在每一次的行為之后反思自己,批判自己,這正是一切偉大心靈的標志,哈姆萊特便具有這種偉大的素質(zhì)。
當我們將哈姆萊特作為一個詩性的感性化的思想家時,事實上我們已認可了他作為思想家的特征,這種特征不可能不對他的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影響。
哈姆萊特的裝瘋是理解哈姆萊特的關(guān)鍵。好端端的人為什么要裝瘋?裝瘋在劇中起到什么作用?它與作為思想者的哈姆萊特究竟有什么聯(lián)系?裝瘋的表層原因是父王的死和母親的迅速改嫁。深層原因則是哈姆萊特的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是他的現(xiàn)實目的與實現(xiàn)這目的的力量、手段之間的巨大鴻溝。如果僅僅是復(fù)仇,那么這個單一的目的哈姆萊特是不難實現(xiàn)的,然而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他懷抱著更遠大的理想,那就是他要擔(dān)當起重整乾坤的大任,這是一件遠比單純復(fù)仇更為艱難的事情。當聽到父王鬼魂的昭告之后,哈姆萊特便開始了自言自語,以致霍拉旭很快便感覺到他的話有點“瘋瘋顛顛”了。此后,他上身不扣紐扣,頭上不戴帽子,襯衣上也沾著污泥,臉襯衫一樣白,像剛從地獄里出來一樣。裝瘋至少有四個作用:(1)可以舒緩哈姆萊特緊張郁悶的心情,是他受到刺激后的一種自然反應(yīng)。(2)可以麻痹世人,不致引起國王和臣子的警覺。(3)通過裝瘋可以盡情展現(xiàn)他的思想鋒芒。毫無顧忌地傾吐他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因為“瘋狂的人往往能夠說出理智清明的人所說不出來的話”。《哈姆萊特》劇中的思想力量在相當程度上是通過他的瘋言瘋語表達出來的。(4)更為重要的是,他要通過裝瘋來求證國王的犯罪,他令一班伶優(yōu)到宮殿演出,親自修改劇本、既編且導(dǎo),可謂用心良苦,因為擔(dān)心自己判斷不準確,他特意請霍拉旭留意國王觀戲時的表現(xiàn),再把他們倆人觀察的結(jié)果綜合起來,給他下一個判斷,體現(xiàn)出他作為一個學(xué)者嚴謹、實證的科學(xué)態(tài)度。
哈姆萊特被稱為猶豫的王子,沒有猶豫就沒有哈姆萊特。哈姆萊特不是個容易猶豫的人,相反,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并善于做出迅速的決定。當他聽到的鬼魂的道白之后,他首先想的是重整乾坤的責(zé)任;而且馬上讓他的朋友們宣誓,不要將此事外泄出去;而且叮囑他們以后即使看到他瘋了也不要感到意外。在他誤殺波洛涅斯之后,他預(yù)感到他被遣送到英國行期將要提前,他便提前采取行動。當羅森克蘭茲和吉爾登斯吞送他到英國的途中,他敏感到這是一個圈套,對他們給予高度的警惕,并采取策略把他們消滅掉??梢姽啡R特“有理由、有決心、有力量、有方法”,能干他想干的任何事情。哈姆萊特之所以猶豫不決,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因為他沉溺于思考之中,猶豫體現(xiàn)為他思想過程、方式和結(jié)果。其實,在《哈姆萊特》中要找出哈姆萊特不猶豫的地方十分容易,他殺波洛涅斯,故意疏遠奧菲利婭,處死羅森格蘭茲和吉爾登斯吞,最后殺死國王這些重大行動都是十分果決的,沒有絲毫的猶豫;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說哈姆萊特不猶豫了。哈姆萊特之所以猶豫便在于他習(xí)慣于思想,喜歡尋根究底,喜歡明晰的判斷,并喜歡從思想上確定做一件事的合理性。正是這種思想特征成就了哈姆萊特作為一個學(xué)者,也使他成了一個猶豫的人,一個只完成一半責(zé)任的人。哈姆萊特自己說“重重的顧慮使我們?nèi)兂闪伺撤颍瑳Q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yè)在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币虼?,當國王在祈禱時他沒有一刀結(jié)果他。在他理性看來,如果這樣便會讓他進天堂,從而錯失了一次良機,以致隨即遭受陰謀遣送,后來他追悔莫及。然而只要哈姆萊特不進行思考時,他就顯得很果斷,不再猶豫:因此我們不能說他猶豫,也不能說他敢于行動,應(yīng)該看到思想在他的行動中所占有的意義,他不清楚明白的,他不能準確判斷的,—他殺波洛涅斯時他確定那是克勞狄斯,否則他就不可能刺殺他——也就是他不能采取行動的。而當他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時,尤其是當這個世界顯示它的復(fù)雜性時,他的行動往往對整個國家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現(xiàn)在我們不能不談?wù)劰啡R特的愛了,不理解哈姆萊特的愛,就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哈姆萊特有三重愛:一是對他父王的愛,他父王高雅而優(yōu)美,“太陽神的卷發(fā),天神的前額,戰(zhàn)神一樣威風(fēng)凜凜的眼睛,……神使一樣矯健的姿態(tài)”。他對父王的愛與他的理想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那是秩序、理性、正義、完美、卓越和愛情,是他作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最高理想。當這一切被毀滅之后他覺得他的心一下子垮了,他的身體一下子衰老了。這種愛以及在這種愛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對理想和信念的執(zhí)著,成為他永不消沉的內(nèi)在力量,成為他的思想不斷涌現(xiàn)的源泉。二是對他母親的愛,這種愛更多地表現(xiàn)為怨,實際上他是欲愛而不能。他覺得他母親脆弱、失貞、偽善、缺乏分辨力,當他母親一個月后就改嫁給他的叔叔時他深感厭惡,他從叔叔和他母親身上看到了人性的丑惡,這促成了他對人生和現(xiàn)實的否定與批判的思考。但他不愿意傷害他母親,他寧愿做一個兇徒,也不愿意做一個逆子。他可以用像刀一樣的語言去刺傷他母親,但也不愿意傷害她身體的一根毫毛。三是對奧菲利婭的愛,他深愛著她,“四萬個兄弟合起來的愛也不及我對她的愛”,他甚至想跳下墳?zāi)购退盥裨谝黄稹?伤幱诒粴绲纳顪Y之中,他的愛被中止了,他的愛表現(xiàn)為一種理性的對待,他在她面前裝瘋,去調(diào)侃她,并沒有考慮到他這些變化給奧菲利婭所帶來的影響,并沒有尋找與她溝通的方式和途徑,連他最心愛的人兒他也不會信任。他的愛讓位于、服從于他的復(fù)仇理念與重整乾坤的責(zé)任,當然他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在這里不是哈姆萊特的行動不可理解,而是他的對待愛情的方式,他把感情讓位于理智,讓位于他的生存策略,我們看不到他從愛中得到歡愉,看不到他從愛中吸取力量。
總之,哈姆萊特的精神構(gòu)成是異常復(fù)雜的,這種復(fù)雜性表現(xiàn)為他性格的各種因素處于一種不斷地運動和展開之中,由于這種運動和展開沒有充分地實現(xiàn),我們對它的判斷往往就走向這判斷的反面。所以不能僅僅從哈姆萊特的性格來理解哈姆萊特,而應(yīng)該深入到他的精神構(gòu)成中去探尋,他的精神中最重要的質(zhì)素就是他具有思考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貫穿于哈姆萊特的所有行動中,包括他的日常生活,思考才是哈姆萊特最為重要的精神特征,不從這個特征來理解哈姆萊特就容易把哈姆萊特看成是一個心靈分裂的人,也不能理解他的性格以及這些性格所糾結(jié)成的各種矛盾。